书城成功励志虚拟财富
46897700000026

第26章 “空中淘金”(1)

寻求财富的源头

自强,自立的探索精神,是从事任何活动的基石,是任何一个人获取财富的源头所在。一旦敢于探索那些陌生的领域,才可能找到人生的种种“金矿”。想想那些被称之为“天才”的名人,那些生活中颇有作为的人,那些在政界和商界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他们并非仅仅精通一件事情,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不回避未知事物。例如,富兰克林、贝多芬、萧伯纳、邱吉尔以及许多其他伟人,他们都是敢于探索未知的先驱者。与你一样,他们也都是普通的人,唯一的区别只不过是他们敢于走他人不敢走的路。另一位文艺复兴式人物施魏策尔曾经说过:人类的一切都不会使我感到陌生。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只有那些勇于探索未知的人,才能带领他人走出一条路来。

你可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打开心灵的窗户,去尝试那些你一向认为力所不及的活动;否则,你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反复进行同样的活动,直到你结束自己的一生。事实上,任何一位伟大的人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他们的伟大之处往往体现在其敢于探索的品质和勇气之上。

香港富豪陈弼臣,被人称为来自东南亚的“过江龙”。他是早年在泰国发迹,后来才移到香港的。

陈弼臣身上体现了极有冲劲,积极探索,全身心投入自己看准的事业的特点。陈氏原籍广东潮阳县玉峡乡人。早年,他的父母随着当时乡里的移民热潮,离乡背井前往泰国谋生,在曼谷郊区以当杂工和拉人力车为生。

陈弼臣在泰国出生,五岁时,父亲把送回中国汕头接受教育。在他十七岁那年,父亲忽然中断汇钱给他,他唯有被迫辍学,乘船返回曼谷。

回到曼谷后,他发现父亲已失业,家徒四壁,只好四出寻觅工作。先后在酒楼当跑堂、厨子,以及其他卖苦力的工作。晚上则补习泰文。

其后,陈弼臣在一家建筑公司当记账员,在这里他干劲十足,对业务很快就熟悉了。他对木材的知识令人瞠目结舌,他能够在一瞥之下判断出木材的薄厚、长度以及质地。由于他的勤奋升任为副经理。

正当弼臣事业刚有成就之际,他的父母催他回乡娶妻。婚后一年,陈的事业受到第一次打击;一场大火把建筑公司所有木材烧掉,陈弼臣也顿时失业,后来,他筹划东山再起。这时,家人劝他不要再做木料生意,风险太大,而且利润不高。但数年的经商生涯,已使他摸清了做生意的窍门。他没有听从家人的话,而是与一个富有的华人家族合办日进成隆材料公司,自己占50%股份,担任董事经理职务,自此,他掘得第一桶金。

接着,陈弼臣又另辟蹊径,先后创办了亚洲贸易公司,经营罐头、五金、大米等杂货的进出口,在商界站稳了脚。并与中泰绅商合股成立盘古银行。那时,陈只是股东之一,没有参加银行的行政事务。

事后,他自办了一间财务公司,办得有声有色,这样便被其他股东推选为“盘银”的主席。

那时候,“盘银”只是雏形,只有20多名职员,资本额仅四百万铢。由于陈氏干劲十足,很快便在同行业内取得了领导地位。

但是,由于“盘银”在土地投资上过度活跃,给对手可乘之机,散布“盘银”财政不稳的消息,使“盘银”两次遭遇兑提,银行几乎要清盘。有人劝他快些放弃手中的股份,免得血本无归。他没有那样做,反而收购了别人的股份。果然,后来行情看好,股本增加至二千万铢,不久,又增至五千万铢,因为这一转变,扭转了陈弼臣一生的命运。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陈在难中的急中生智,其实倒不如说是出自他自信、自强的天性来得更加贴切。陈氏没有把目光仅仅投在泰国本土上,他深知香港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性,遂在香港开设支行。

此外,他又与友人合作经营香港商业银行。

这样,他在香港呆了五年零三月。这期间,“盘银”的业务飞速发展,新加坡、东京、吉隆坡、西贡都有分行。“盘银”业务继续扩张,今天,单在泰国便已经设有344间分行。海外分行则伸展至印尼、台湾、德国、英国及美国等地。在北京亦有一间代表办事处。陈弼臣的人际关系很好,他的晚辈以及与他相熟的朋友都说他是一个厚道人,他对人诚实。比如,他要给人贷款,别人看公司年结算来决定是否贷出去,而他却看贷款人是否诚实。他教导晚辈,对人要慷慨,对己要节俭。

陈氏家族现在除了持有盘古银行股权外,还持有亚洲金融集团主要股权,其财产值超过80亿港元。

通观陈氏家族的发迹,他主要源于不信命运,坚持走自己的路,最终取得事业的成功。

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这种在表面看似空洞的东西,却是你身上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寻求财富并获取财富的源头。

此外,你也许还抱有这样一种心理意识:“这件事异常独特,让人觉得奇怪,我还是躲得远一些好。”这种心理状态使你失去获得一种积极尝试新生事物的经历。例如,当你看见几个聋哑人在相互用手势交谈时,你只是觉得十分好奇,你只在一旁观看,也许从未想到与其交谈;当你遇到一位不会讲汉语的美国人在商场的购物遇到语言障碍时,而你正好学过英语,这也是你帮助他人和锻炼自己的一个良机。你却不敢,因为你害怕露面,担心自己说错英语或者一时搭不上腔而出洋相。于是你可能假装自己什么也不懂,或者悄悄溜走,这样避免了许多可能不利的未知因素。

你还可能认为,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有某种理由,否则做它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观点纯属谬论!只要愿意,你可以去做任何事情,而不一定非得等到有一个明确合理的理由。我们没有必要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非得寻找一个理由。如果事事都要有理再做,你就不能去尝试新的经历。当你还是个孩子时,你会逗蚂蚱玩上一个小时,其理由只不过是你喜欢逗蚂蚱玩。你或者还曾因喜欢玩捉迷藏游戏而自身一人跑到树林“探险”——其实,你当时并没想到任何理由,只不过是因为你喜欢这样。当你慢慢长大成人时,你的行为受到更多的羁绊,你每做一件事情之时都得找到一个看似合理充分的理由。这种“热衷”于理由的做法会阻碍你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使你不能开放自己。

如果你不必再向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就任何事情提出理由,那将是一种多么令人宽慰的解脱!

爱默生在他的一则日记中写道:“四条蛇在洞穴里爬上爬下,我看不出它们这样做的用意何在。既不是为了觅食,也不是为了交配——只是爬来爬去。”

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应该养成一种健康的思维和习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其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愿意这样做。这种思维方式将向你展现出新的活动前景,并有助于消除你迄今为止养成的生活方式——惧怕未知。

自强,自立的人能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致尝试喜欢做的事情。

你可以审视一下自己:你的自发性如何?你是积极地尝试新事物,还是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这样的反思,是发财致富的一剂良药。你甚至会决定,也许这并不是你喜欢做的事情,然而你还是愿意尝试一下。当然,别人可能会指责你不负责任或轻率鲁莽,但一旦你从探索未知的经历中感到极大的乐趣,又何必去在意别人的观点呢?许多所谓的有地位者往往难于发挥其能动性,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死板僵化,他们对于自己盲从的荒谬和清规戒律熟视无睹、无动于衷;那些唯唯诺诺的人也缺乏自发性,他们非常害怕未知事物,总是屈从他人的意愿,唯命是从,亦步亦趋。他们从不提任何异议,总是尽量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你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呢?你还是你自己吗?你还能自发地选择那些并不一定通向已知结果的道路吗?

思想僵化的人永远不会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往往按早已习惯的固定方式去干事情。有一位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他经常向那些已经执教三十余年、但仍需要进修的老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是真的教了30年书呢,还是教了1年,而不过是重复30次?”这一问话确实具有很深的哲理和启发,那么你呢——亲爱的读者,你是真正生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而重复了一万余次?当你在生活中致力于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时,应该向自己提出这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思想僵化会引起各种偏见,这种偏见就是人们常说的“事先的判断”。产生偏见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嫌恶甚至厌恶某些人、反对某些观点,或不愿意参加某种活动,倒不如说是由于固守已知因素要保险且容易得多,这些已知因素包括你所熟悉的人、观点和事物等。表面上看,偏见似乎对你很有帮助:你可以借助它们回避你未知并可能令你烦恼的人、事物和观点。事实上,这些偏见对你是大为有害的:它们使你不能探索未知。要发挥能动性,就要消除你的这种“事先判断”——偏见,这样,才能使你自己执着的追求,沿着一条光明、正确的坦途奋进。唯有如此,才会告别物质匮乏的生活。

二、淘金者的头脑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因此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人的思维能力。思维与人的前途是不可分割的,即思维质量将对人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1世纪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造性的时代。21世纪还将是一个迫切需要、要求并奖赏使用打破现状思维概念的时代。每个人的思维技能将对成功和失败,对谁领导和被谁领导产生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打破现状的思维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地和创造性地将信息和知识变成实践的方法,因此能够填补技术与人的价值观之间的空白。思维变革是通向卓越的道路,是克服《未来冲击》和《第三次浪潮》所提出的问题的方法,它能够扩大所有地方的人的生活机会。

知识和信息本身不提供力量,思维恰恰能够发挥你的力量。

实践打破现状的思维需要学习。学习能够使你保持头脑活一跃,能够给与产生打破现状思维的大脑营养。通向知识、学习智慧的道路是决不会受到限制的。打破现状的思维提供了一种可以学习的概念,这种概念确保接近成功的人们直观地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并促使自己具备淘金者的头脑。

随着不断地使用打破现状的思维,人们会逐渐认识到打破现状思维本身也是在进一步发展的,因为打破现状的思维者不仅仅是看现在,而总是面向未来积极进取。

打破现状的思维是关于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头脑的软件”,是“空中淘金”的法宝。打破现状的思维是一个有组织的和灵活的思维方法,而不是一个罕见的或偶然的新发现的瞬间。打破现状思维的基础有以下5个原则:

(1)特性原则:每个问题都具有独特性,并需要一个具有独特性的解决方案。

(2)“展开目的”原则:扩展并将注意力集中在目的上,有助于排除问题的非本质方面。

(3)追求“应有状态”原则:具有目标解决方案能够给近期解决方案指明方向,并能向近期方案中注入较大的目标。

(4)收集必要信息的原则:过多地收集数据也许会产生问题领域的专家,但是,知道过多的数据会妨碍发现某些极好的潜在方案。

(5)继续变革的原则:保持解决方案生命力唯一办法是,在解决方案中加入一个不断变革的计划,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因此一系列打破现状的解决方案将成为通向美好的未来的桥梁。

1.所谓有独特性原则意指“所有的问题具有其独特性”。在笛卡尔思维中,通常是先制定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法则,然后将法则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问题。从理论上讲,这种思维方式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实际的管理问题,社会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比如说,将一种在某一社会中被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搬到另一社会中时,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或者,过去是正确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变迁,便会显现出预想不到的弊端。这些问题是笛卡尔的寻求一般解决思维方式所引起的。由于现代社会正向复杂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普遍适用的一般法则是不存在的。

所有的事物都有其独特性,所有的问题都有与其独特性相对应的特定解。时代的发展需要一个基于独特性的原则的特定解。

每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国家都与其他的人、家庭、企业、社会、国家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同,因为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和背景。

日本最大的空调设备生产厂家——大金工业公司总裁山田稔在回顾公司于70年代打入国际市场的情况时这样写道:

“对我来说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并带有很大的风险。当时我抱有在国际市场上检验日本技术的强烈愿望。那时在国外市场上美国的空调设备占主导地位,根本没有日本的产品。问题是如何与美国的技术竞争。

“美国企业是在不考虑各国的实际情况下,就将其产品出口国外。例如:某家美国公司未考虑进口国的特殊情况,就将左手方向盘的汽车出口到该国。与此相反,我们公司设计生产符合各国实际情况的产品。例如:我们根据出口国的实际气温,来调制空调设备的电压和冷却气体。

“我们根据‘状况独特性原则’进行生产,执行这一方针的结果是,我们不能将为某一国家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因此,如果为某个国家设计的产品不被该国接受的话,我们面临的风险就很大,我们进行了背水一战。我们努力生产最好的空调机并在各国贩卖。”

经过努力,大金工业公司在15个国家取得了成功。这一例子说明,如果忽视了各国的独特性,国家之间的技术转让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

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存在于相关问题的整体之中。笛卡尔思维告诉人们要将问题在可能的范围内分解。实际上,对许多相互关联的复杂问题,笛卡尔式的分解本质是不可能的。打破现状思维,假定问题是“独特的”,从理解问题的所具有的复杂结构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某一家的夫妻不同于任何其他家庭的夫妻,因为各对夫妻关系是由独特的遗传基因集合、家庭传统、兄弟姐妹关系、社会及经济状况等组成的。这些背景条件将影响作为夫妻的两个人的所有行为。因此,夫妻的问题不是丈夫与妻子的问题之和,而是存在于夫妻关系之中。将夫妻分开考虑,不可能解决夫妻的问题。

某个单位的解决问题方案与其他类似单位的解决问题方案不同。当人们看到新技术、新产品以及革新性的组织运营系统正常运行时往往兴奋不已,犹如进了玩具店的孩子,希望将新技术、新思想带回自己家里。但是,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不同于孩子的玩具,即使你将新思想、新技术带回家中,往往会遇到预想不到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