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是人人要吃,天天要吃的。可是在这极其平常的事情中,却包含着不少的学问。
有的人吃饭偏食、挑食。有的人吃饭却很随便:什么时候想吃就吃;高兴时就多吃,把肚子撑得鼓鼓的,不高兴时就少吃,甚至饿上一顿。长此以往,胃肠和身体的健康将受到损害。吃饭是一种生活享受,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摄取营养满足身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的需要。因此,讲究吃饭的学问主要是指怎样保持消化道健康和注意合理营养。而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懂得吃饭要定量定时,并且合理搭配食物,使摄入营养多样化。
为什么吃饭应该定量定时呢?因为胃肠活动,不论是运动、蠕动或是分泌消化液,都是由人体内植物性神经管理,而不受主观意愿所控制。对一般混合食物来说,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约为4~5小时。
人吃过饭后,胃就开始蠕动,并大量分泌胃液。当胃内食物全部排空进入小肠后,胃就回复到空胃运动式的收缩,这种收缩叫作饥饿性收缩。饥饿性收缩是在提醒人们又该进食了,这就是人在白天最好每隔4~5小时就要进食的道理。
胃有丰富的平滑肌,靠着它的舒张收缩胃才产生运动。
虽然平滑肌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比较容易拉长,但不是没有限度的,吃得太多显然对胃是有害无益的。而且胃分泌胃液的多少和蠕动的快慢,通常是根据食物的数量和质量而有所不同。多吃胃相应地得多蠕动,较长时间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会加重胃的负担。因此吃饭最好掌握在七、八成饱为宜。
从上述胃肠的生理活动规律看,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饮食习惯,很合乎卫生的要求。一般说,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是:早餐占全日摄入量的30%~40%,午餐占40%~50%,晚餐占20%~30%。
一般讲,只要我们不偏食、不挑食,定时定量进餐,就能保障消化道的健康,从而保障身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