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社交活动频繁,电视、录像手段被广泛运用,这都要求领导直接面对观众,用出色的口才,真实的情感,传神的表情和体语去影响征服观众。所以领导都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讲话能力,尽可能地运用“讲而非读法”。在许多场合,如果事先充分准备好讲稿,不带讲稿去讲,往往能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在气候突变、时间紧迫或人们注意力不集中、有另外的需要或有焦虑情绪时,脱稿即兴发言往往更受欢迎。
1990年夏季,美国总统布什访问匈牙利。按原定安排,布什将在国会大厦前的科苏特·拉约什广场向群众作书面讲话。当他下飞机乘车来到广场时,雨下个不止,广场上一片伞的海洋,数千人在雨中一直等待欢迎他。在欢迎仪式上,轮到布什讲话时,他笑容可掬地走到麦克风前,一边说“女士们,先生们”,一边向群众挥舞双臂致意。就在这一刹那,惊人之举发生了:只见布什从衣袋里掏出讲稿,双手举过头顶,哗啦几下把它撕成碎片,他对群众说:讲稿太长,为使大家少淋雨,改为即兴讲话。话音刚落,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一片掌声和欢呼声。试想,如果布什置雨中群众的心理状态于不顾,按原计划照本宣科发表长篇讲话,尽管可能比脱稿发言内容充实,用词准确,逻辑性强。但决收不到如此奇特的功效。
当然,“讲而非读”并不意味着不顾讲话内容、目的,不分场合一律要求脱稿即兴发言。在法律宣判、政治报告、传达上级重要文件或高级领导人重要讲话等等重要场合,就不宜脱稿讲,而应采取照稿宣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暗示内容的重要,保持气氛的庄重,又使发言内容逻辑严密,措辞准确,使之无懈可击。
实事求是地讲,即席讲话要比一般的讲话、写文章困难。它没有现成的稿子,来不及认真准备,容不得深思熟虑,全靠现场思索和临场发挥,它是检验领导者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
6.怎样进行即席讲话
即席讲话,是指在一定场合,没有充分准备、没有现成稿子的情况下,由他人提议或自认为有必要而当众临场发表的讲话。作为一个领导者经常需要作即席讲话。
即席讲话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工作。领导者出席座谈会、讨论会、协调会、工作会,参加一些礼仪活动,外出参观学习,下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接待群众来访等诸多场合,经常需要作即席讲话。即席讲话的机会要比有准备的正式讲话多。即席讲话通常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会议主持人邀请或群众推荐,不好推辞而讲话;一种是受临场情景所感染,情绪激昂,有感而发;还有一种是出现非常情况,作为领导者不得不站出来讲话。不管哪种情况,都决定了即席讲话具有突然性、临时性和不确定性。
实事求是地讲,即席讲话要比一般的讲话、写文章困难。一般讲话、写文章可以认真准备,精心构思,反复推敲,仔细改,定稿后才发表。即席讲话不行,没有现成的稿子,来不及认真准备,容不得深思熟虑,全靠现场思索和临场发挥。且“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容修改和掩饰。因此,即席讲话是对一个领导者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口语表达、文化修养等综合能力的考验。
即席讲话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是群众评价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一把尺子。领导干部即席讲话若能讲得生动精彩,引人入胜,打动人心,无疑会给听众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很显然,成功的即席讲话,可以塑造良好的领导形象,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权威,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经常能根据会议主题,针对会场气氛,围绕某个问题,迅速组织一篇精彩的即席讲话,运用大量的事实和例证,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且能做到观点鲜明,声情并茂,逻辑严密。听众会从内心佩服这样的领导。当然,也有的领导,面对众多听众作即席讲话时,不知讲什么,不知从何讲起。即便勉强讲几句,也是乱讲一通,抓不住要领,没有条理,没有章法,头上一句,脚上一句,想起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讲完后听众不知到底讲了些什么,就连自己也不知说了些什么。也有的领导,尤其是缺乏讲话经验的领导,在大型场合即席讲话,心慌意乱、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甚至张口结舌,话不成句,讲不下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严重损害了领导者在群众中的威信。
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于即席讲话,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领导干部,就必须成为一名即席讲话的能手。
即席讲话作为一个紧张而又复杂的语言表达过程,要想很好地掌握,是非常困难的。它与一个人的思想、思维、生活、阅历、知识、口才等诸多因素有直接关系。但是,即席讲话作为领导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讲话形式,并不是高深莫测无法掌握的,自身也有一定的技巧和规律。只要认真学习,勤于锻炼,即席讲话水平肯定会有较大提高。
任何会议和活动都有自己的主题,任何讲话、发言和讨论都应紧扣这个主题,否则就会跑题,干扰会议方向。
7.演讲一定要中心突出
领导者无论出席什么会议,参加什么活动,都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会议和活动的主题,议程安排,参加人员;认真听取其他领导的讲话或发言,明确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做到心中有数。其中,演讲的话题则显得尤为关键。选择合适的话题,一般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选择与会议主题有密切关系的话题
任何会议和活动都有自己的主题,任何讲话、发言和讨论都应紧扣这个主题,否则就会跑题,干扰会议方向。比如在企业技术改造会议上,你大讲特讲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不免有点离题。听众也会觉得你思维有问题。如果你能紧扣企业技术改造,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切入,发表独特、精辟的见解,定会得到听众的称赞。
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
围绕自己熟悉和体会比较深的话题讲话,能够有效地消除紧张情绪,打开思路,激发讲话欲望,应付自如;能够准确表达你的思想和观点,容易谈出深度、谈出新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听众、打动听众。千万不能单纯为了求新、求奇,选择那些自己还没搞懂的话题,更不能冒充内行,乱说一通。否则,要么不能自圆其说,中途卡壳,讲不下去,草草收场;要么破绽百出,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尤其在一些重要场合,引出一个自己不熟悉的话题后,会难以收场,置自己于非常被动、尴尬的境地,影响领导形象。
选择能吸引和打动听众的话题
讲话是让人听的,你讲的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听众的反应。听众是衡量讲话是否成功的标准。因此,选择话题首先要考虑听众是否关心,是否愿意听。如果听众对此不感兴趣,尽管你津津乐道、口干舌噪,也没人听,白白浪费脑细胞。讲话要尽量选那些与听众关系密切、听众熟悉、有一定新意、能给人以启发的内容作为话题。吸引人的话题,并非奇闻轶事或深奥的哲理。
选择有独到之处的话题
这一点很重要,衡量演讲效果的好坏,关键是看有没有新意,有没有独到之处。如果老生常谈,把众所周知的事情、津津有味地讲个没完,就没有多少意思,听众也会感到厌烦。因此,要在仔细观察现场、体味气氛、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好的话题。力戒雷同,追求新意。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转换角度,提高层次,另辟蹊径。要从思想上站在圈外,纵观全局,仔细观察,再作决定。若先说,就要出奇制胜,先声夺人;若后讲,也要后发制人,道别人之未道,方显独到,高人一筹。
选择符合语言环境的话题
讲话要看对象、看场合。俗话说,“见什么人讲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话题要根据听众的职业特点、文化程度、思想水准、性别年龄、处境心情而确定。如对工人和对农民要有区别,对领导干部和对一般群众要有区别,在城市和在农村要有区别,在工厂和在学校要有区别;喜庆场合与严肃场合要有区别等。如果讲一些不合适宜的话,往往只会弄巧成拙。
美国学者多琳·安森德·图尔克穆忠告人们说:“如果你还没有想好用哪个词最合适,那你就干脆别开口”。
8走出言多必失的误区
冗长的演说是最让人倒胃口的。据说,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说,开始几分钟,他听得津津有味,感到讲得很有力量。他在准备捐献时,高兴地打算将口袋里的钱倾其所有,全部捐出。可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决定一分钱也不捐献了。待牧师讲完,收款的盘子递到他面前时,马克·吐温非但没给钱,反而从盘子里拿出两元钱。这则趣闻是对喜好讲长话者绝妙的讽刺。
有人认为在演说中,说话要简洁,语言要精练。就是以最经济的语言手段输出最大的信息量。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的有用的东西,即有用的信息。反之,抓不住要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或口罗嗦重复,枝蔓芜杂,讲了半天也讲不出个所以然,这样必然误人时光,同时也是不受欢迎的。
好的演说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语言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演说者的技巧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用语不烦,字字珠玑,简练有力,能使人不减兴味;冗词赘语,唠唠叨叨,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
古人说,“善辩者寡言。”在历史上,不少演说大师惜语如金,出言不凡,驾轻就熟,言简意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篇章。例如,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发表的反对德国法西斯入侵的重要广播演说只有3800多字。斯大林曾在一篇报告中引述了一个好说废话的工作人员同他的谈话:“我问:你们的播种工作怎样了?他答:斯大林同志,你问播种工作吗?我们已经动员起来了。我问:那么结果怎样呢?他答:我们把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了。我问:那么以后又怎样呢?他回答:斯大林同志,我们有了转变,马上就会有转变。我问:究竟怎样了?他答:我们那里有了一些进展。我问:可是你们的播种工作究竟怎样了?他答:斯大林同志,我们的播种工作暂还毫无头绪。”此人真可谓言不及义、废话连篇的典型。
1793年,华盛顿总统就职演说,仅135个字。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只有10个句子。他的演说重点突出,一气呵成。而当时的主持者艾弗莱特则语言唠叨,内容庞杂,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艾弗莱特自叹弗如,次日他写给林肯一封信说:“我用了两个小时总算接触到了你所阐明的那个中心思想,而你只用了两分钟就说得明明白白。”可见林肯驾驭语言功力之非凡。他的演说辞仅600余字,从上台到下台还不到3分钟,却赢得了155名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并轰动了全国。当时报纸评论说:“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辞精练,字字句句都很朴实、优雅,行文完美无疵,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因此,其手稿被收藏于国会图书馆,演说辞被铸成金文,放在牛津大学,作为英语演说的最高典范。
1984年7月17日,当选法国总理的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有人描述道:“还没等人们醒悟过来,新总理已转身回办公室去了。”演说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措辞委婉,内容精辟。真可谓“独出心裁”。
莱特兄弟在成功地驾驭动力飞机飞上蓝天之后,人们在法国的一次欢迎酒会上再三邀请哥哥威尔伯演说,他即兴地说:“据我们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这深含哲理的“一句话演说”,博得了与会者长时间的鼓掌。
高尔基曾说:“简洁的语言中有着最伟大的哲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人们不喜欢那些穿靴戴帽,庞杂冗长、繁文缛节的空话套话。演说要达到简洁、明快,就要千锤百炼,使自己的词汇丰富、思路清晰。因为词语贫乏,表达必词不达意、口罗嗦干瘪;思维模糊,表达必语无伦次,枉费口舌。文思灿烂的法国作家福楼拜,堪称锤炼语言的楷模。他思潮奔涌,常常夜不能寐,“一些文句像罗马皇帝的辇车一样在脑中滚过去,时而被它们的振动和轰响声惊醒。”他在游泳时,也在斟酌字句。有篇文章的转折之处仅有8行,他却费了3天。有一次,他为了寻找恰当的四五句话,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福楼拜为锤炼书面语言呕心沥血,因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对发表演说是颇有启示的。在演说中,务必学会长话短说,要“筛选”、“过滤”出最精辟的,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的词句,尽可能以省俭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美国学者多琳·安森德·图尔克穆忠告人们说:“如果你还没有想好用哪个词最合适,那你就干脆别开口。”
就职演说的立足点在于它不是一次所谓的庆功讲话,更不是什么结论性的讲话,而是一种面向任期的、展望未来的、充满信心的讲话。
9怎样发表就职演说
在公务演说中,就职演说属于最常见的一种。大凡领导者在就任某项重要职务的时候,都要发表一个演说,来说明自己的责任、行政纲领、功绩和自己所要为大众做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希望,表示自己的决心。
就职演说的立足点在于它不是一次所谓的庆功讲话,更不是什么结论性的讲话,而是一种面向任期的、展望未来的、充满信心的讲话。而这些特点,我们从一些成功的就职演说中都可以找到,例如约翰·F·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始终充满了一种任重道远的责任感:
“我们今天不是庆祝一次政党的胜利,而是为自由举行庆典——它象征一个结束,也象征一个开端——表示更新,亦表明转变。因为我已按照我们祖先在一又四分之三世纪前拟就的誓言在你们和上帝面前庄严宣誓。”
“当今世界与以往大不相同。因为人在自己手中掌握的力量足以消除一切形式的人类贫困,又足以毁灭一切形式的人类生命。但是我们祖先曾为之战斗的革命信念现仍在世界各地处于争论之中——这信念认定人权并非来自国家的慷慨施予,而是上帝所赐。”
“我的同胞们,我们的方针的最终成败,不仅掌握在我的手中,更掌握在你们手中。自从这个国家建立以来,每一代美国人都曾听从召唤证明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响应号召服役的美国青年的坟墓遍布全球。”
“如今号角又在召唤我们,不是号召我们拿起武器,虽然我们需要武器;不是号召我们作战,虽然我们严阵以待;而是号召我们肩负一场长期的、胜负难决的斗争重任,年复一年‘在希望中得到欢乐,在患难中坚韧不拔’,展开一场反对人类共同敌人暴政、贫困、疾病以及战争本身的斗争。”
“我们能否建立一个把东西南北连在一起的伟大的世界联盟来反对这些敌人,以确保人类享有更为丰实的生活呢?你是否愿意投入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业呢?”
“因此,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问问你自己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
“世界各国的公民朋友们,你们该问的不是美国将为你们做些什么,而是我们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