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全知道
47611400000026

第26章 语言文学(6)

庾信

庾信为南朝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历仕梁、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庾信的创作,以42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梁,他常随其父庾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宫禁,以写绮丽淫靡的宫体诗闻名,时称徐庾体。作品多奉和之作,内容贫乏。但他的咏物和抒情小赋,如《春赋》、《对烛赋》、《荡子赋》等,自然清丽,在赋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后期他羁留北方,位虽显达,但因国破家亡,屈仕异国他乡,生活环境和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创作也一扫前期的绮罗香艳之态,表现出孤独寂寞的羁旅漂泊之感和对故国的深情怀恋。这个时期的诗歌代表作是《拟咏怀》27首。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后期的诗歌融合了南朝的秀丽、细腻和北朝的雄浑、高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正如杜甫所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庾信是位继往开来的诗人。他的诗辞藻浓丽,音韵和谐,用典灵活准确。其五言与七言诗,在章法、句法、对仗等方面都已接近于唐的五、七言律绝,为唐代诗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历来论者推崇庾信为六朝首屈一指的骈文家。《哀江南赋》是他的代表作,其他如《小园赋》、《伤心赋》等也颇有名。《哀江南赋》主旨在痛悼梁室,自悲身世,赋辞情凄恻,可说是梁代的兴亡史,也是作者的自叙传。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人试图改变齐梁以来柔弱轻浮和绮丽习气,诗文题材广泛,风格清峻,对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

王勃,字子安,绎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传诵。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杨炯(650-693),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盈川县令,故人称杨盈川。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记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他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比之为司马相如。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作品辞采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以韵胜。其代表作《长安古意》,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和内部斗争,在初唐长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骆宾王(约640-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骆宾王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宾王曾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惶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他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孟浩然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其为幕府。不久,孟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当时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他的诗虽然内容不够丰富,结构不够紧密,但平淡朴素、自然而有意味。他与王维是盛唐时期的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

王昌龄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曾任汜水尉、校书郎,后被贬为龙标尉,故世称王龙标。《全唐诗》对王昌龄诗的评价是“缜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的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绝句长于抒情,善于心理刻画,能以典型的情景、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涵,意味浑厚深长。王昌龄的诗中,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他的七言绝句以写边塞、从军最著名。

王昌龄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如《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意境开阔明朗,情调激越昂扬,文字洗练,音调铿锵。尤其后一首,深入浅出,寓意深沉,将广大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还乡的愿望浑然融为一体,在凝练明快中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在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安禄山叛乱时,他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以谄贼官而获罪,因曾作诗寄慨,被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的佳篇。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另外,王维的一些五言、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李白

清苏六朋绘《李白醉酒图》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贺知章誉之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诗仙”。

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举家迁居四川绵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羁,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他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他在族叔当涂县(今安徽马鞍山)令李阳冰家去世。

李白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的作品意境深远,雄奇豪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清新自然,旋律活泼奔放,句式参差错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面貌,体现了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反映了关心现实和人民苦难,并突出了对权贵傲岸不屈的强烈反抗精神。李白也曾写下了很多描写祖国山河壮丽的诗篇,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以浓烈的激情和极其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完美、鲜明的抒情艺术形象;用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创造了雄健豪放的艺术风格;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了自己豪侠爽朗的个性;用纵横捭阖错落变化的章法,抒发了昂扬豪放的情怀。往往给人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和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杜甫

《晚笑堂竹庄画传》杜甫像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义,死于湖南耒阳。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全貌,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的广阔画面,因此其作品被后人公认为“诗史”,其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甫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擅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情怀。他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即使是在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个字,就揭示了令人惊心触目的社会现象。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这一段通过妻子的“百衲衣”、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聊生、穷困潦倒的景象。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可以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来概括。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正是杜甫在诗歌上的伟大成就,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岑参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隐居终南别业;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职,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多年边塞生活,使岑参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和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深入的观察和体会,使他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充满激情地歌颂边防战士的战斗精神,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辞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代表作有《白雪歌》、《轮台歌》等。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或793),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经担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世称韦江州、韦苏州。他年少的时候曾经是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韦应物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里深受其害,曾自述“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安史之乱之后,韦应物忽然发愤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他善于用简淡自然却又是精心锤炼过的语言,来描写闲适生活的逸趣及孤高清峻的情怀,“高雅简谈,自成一家之体”,后人将其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其山水诗恬淡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后期他的田园诗实质渐渐转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韩愈

《晚笑堂竹庄画传》韩愈像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徐水县西),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称。

韩愈在中国文化史上,首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子。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俪之文,提倡散句单行、自由灵活、言之有物的古文。他的文章善于推陈出新,富有独创性,内涵深厚,语言丰富灵活,极富于表现力,风格雄健奔放,气势磅礴,成为中古以来文章之典范。苏轼称誉他“文起八代之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