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全知道
47611400000027

第27章 语言文学(7)

在诗歌方面,他也富于创意,其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他的诗喜欢用佶屈聱牙的僻字晦句,用平常人不用的险韵重韵,用散文式的篇章和笔法,铺叙,议论。他喜欢学李白古风之淋漓放纵,又学杜诗长篇叙事法度,炼字艺术,以及“以文为诗”的风格,从而在李杜之后开创了一种奇险诡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对宋诗颇有影响。

柳宗元

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

柳宗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这不仅表现为他有深刻独到的政治思想,在哲学、社会、宗教等方面,也颇有灼见。但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成就更为突出。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为“唐家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发起并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

他的散文布局严整,语言精当简古,思辨独特,富于理性。所作“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

柳宗元的诗较少,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后来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迈之气,在谪居年月里,始终不曾绝望,写下不少诗文,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大多明快简洁,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的气势,给人一种催人的力量,他从民歌中汲取营养,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婉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新鲜活泼,情调上独具一格。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也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刘禹锡的散文与其诗歌一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

郊寒岛瘦

“郊寒岛瘦”是唐朝诗人孟郊和贾岛的合称。这两位诗人在诗歌上具有共性,诗歌格局上较为狭小,缺乏韩愈、李贺等人的气势,手法上雕词琢句,呕心沥血,给人一种寒痩的窘迫感觉,所以苏轼《祭柳子玉文》一文称其:“郊寒岛瘦。”

孟郊(751-814),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时隐居嵩山,称处士,近50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在任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故有“诗囚”之称,孟郊抑郁不得志,遂辞官事孝,其《游子吟》为唐诗中之极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全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淳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无数人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孟郊写诗常常苦心孤诣,以白描的手法抒情写景,却能达到深刻的境地。苏东坡赞美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孟郊终生贫困潦倒,死后竟无钱下葬,韩愈为之作墓志铭,所以被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寒”既指诗内容之嗟悲叹苦,亦谓其诗有清冷之意境美,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生新瘦硬。

贾岛(779-843),字浪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北京附近)人,初落拓为僧,法号无本,后来韩愈劝其还俗,屡举进士不第。贾岛是苦吟诗人,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常走火入魔,惹出麻烦。他在洛阳以诗文投谒韩愈,因吟“僧敲月下门”诗句冲犯韩愈马头,有“推敲”佳话流传。贾岛以苦吟著名,故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叹。诗风清奇僻苦,峭直深刻,以寄情偏僻,铸字炼句取胜。他的一生,贫困潦倒,官微职小,禄不养身,死之日,家无一钱,只有一头病驴和一张古琴,教人为之一叹。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人(今河南洛阳),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他对杜诗推崇备至,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力求平浅明快,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元稹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乐府诗,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此外,他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元稹自少与白居易唱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词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的名篇。

白居易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后因直言进谏,他被贬为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于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白居易的诗流传下来的有三千多首,数量之多在唐朝诗人中首屈一指,所以被称为“诗魔”。

白居易从小就非常聪明。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去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起初很瞧不起他,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可是当他看到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时,非常吃惊,便称赞说:“有才如此,在长安居易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全部呈露在笔底。

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诗有着曲折离奇的情节描写,塑造了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特别流畅匀称、优美和谐,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长恨歌》和《琵琶行》。《长恨歌》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前半篇对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有所讽刺,这是引起“长恨”的原因。后半篇却以充满同情的笔法描写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诗的主题思想从讽刺转为同情。这是长恨的正文。在艺术的表现上,前半篇写实,后半篇穿插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仙境。全诗语言声调优美,抒情和叙事交融一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的诗歌浅显易懂,敢于将白话纳入诗中,对老旧的诗词格式进行改造,甚至连乡下的老婆婆都能懂(即俗谚“老妪能解”),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因此他的诗作在当时就流播很广,甚至远及“日本、暹罗(泰国)诸国”。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后人因此称他李昌谷。李贺年轻时候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所以李贺一生没有考上进士。李贺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便去世了。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因而被称为“诗鬼”。

李贺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他继承了《楚辞》奇丽诡异的特点及艺术手法,充分吸取汉魏六朝乐府、萧梁艳体诗、鲍照、李白诗歌的特点,搜奇猎艳,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创造出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他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

李贺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讽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在当时诗坛,别开境界,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诗风影响深远。

杜牧

杜牧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唐时中书省又称紫微省,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他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杜牧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是名家。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突出的方面,他的诗注重辞采,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迈而又精致婉约。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咏史绝句,则又叙议结合,往往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出手眼,读来耳目一新。《山行》、《秋夕》、《泊秦淮》、《赠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针砭时事,他的名作《阿房宫赋》,以秦朝滥用民力,奢逸之国为戒,成为千古名篇。杜牧坚持使用散体,笔锋犀利,明白晓畅,在晚唐四六骈文风行的情况下,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他还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写出像《阿房宫赋》那样熔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新体“散赋”,突破六朝、唐初以来赋作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后来赋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温庭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他为“温八叉”、“温八吟”。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早年以辞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唐懿宗时他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温庭筠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温庭筠诗词都很出色,尤其是词成就更高。其词多写青楼歌妓、闺阁思妇之情,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完美的艺术境界,往往景中寓情,词风红香翠软,浓艳精巧,开启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温庭筠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温庭筠的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

李商隐

李商隐李商隐(约812或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中国晚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李商隐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生。

李商隐不仅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构思新颖,风格浓丽、意韵深微,善于描写和表达细微的感情,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最为突出的便是他的爱情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成为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李商隐的诗喜爱用典,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即使知道了典故的出处,也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