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全知道
47611400000028

第28章 语言文学(8)

据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也有人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所以才有“诗人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之说。

南唐二主

南唐二主指的是南唐的皇帝李璟和李煜父子二人。李氏父子都善于写词,使南唐成为西蜀以外的另一个文学艺术中心。

李璟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权的第二个皇帝,其执政期间南唐政权逐渐衰落。李璟本人和其子李煜均是文学造诣极高的词人,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他的词流传到现在的仅有四首,“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等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年),国破降宋,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王国维曾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的词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亡国前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相见欢》。一类是亡国后的作品。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风格也随之转变,凄凉悲壮,意境深远,语句清丽,音韵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一句词,完美地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尤其“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平仄相间,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加倍突出一个“愁”字,成为千古诵读的名句。

林逋

清竹禅绘《梅妻鹤子图》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通经史百家。书载林逋性格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不趋荣利。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每逢客至,叫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多加体恤。林逋虽然感激,但不以此骄人。别人都劝他去做官,但都被婉言谢绝。林逋终生既不做官,也没有妻子孩子,唯一的爱好就是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仕宗,赐谥“和靖先生”,世称“林和靖”。

林逋的诗,清冷、闲淡,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抓住了梅花疏淡幽香的特点,又以溪水、明月来映衬,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

柳永

柳永词意柳永(约971-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出身于儒宦世家,为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仁宗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死后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柳永乃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豪苏腻柳”之称。其词凄婉缠绵,儿女情长,却不靡靡;构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以至于“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柳永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

柳永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景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中称赞杭州美景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香”,“遂起抽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便率60万大军南下攻宋,由此可见柳永词的影响力。柳永的词对后世影响很大。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无不从柳永的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经知安陆,所以人称张安陆。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张先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善于用平易通俗的语言,叙写深沉婉曲的情思,别致隽永,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因为他的《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之为“张三中”,后又因其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自称为“张三影”。《一丛花令》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画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张先一生安享富贵,诗酒风流,颇多佳话。好友苏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就是其生活写照。据传张先在八十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宴上,苏轼再度赋诗调侃:“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他的母亲以荻草画地,教他写字。欧阳修多诵古人篇章,为诗文“下笔出人意表”。他和宋祁等一同编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谥文忠。

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反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

欧阳修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说理畅达的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指摘时弊,思想尖锐;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

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他的一些诗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如《食糟民》、《答杨子静祈雨长句》。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政治,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他的词婉丽雅致,承袭南唐余风。

欧阳修还是宋代的文坛领袖,积极培养后进,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苏轼

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大文豪,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神宗时他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被贬而出知杭州、颍州等,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在北返时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

苏轼生性放达,黄庭坚称其为“真神仙中人”。苏轼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使苏轼的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宏大的气象。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成就都非常高,而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答谢民师书》中曾自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苏轼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词冲破了传统上闺情别绪的狭窄题材,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现象,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苏轼的词,一扫了晚唐五代以来的秀艳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相传苏轼做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轼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他喜交游,推荐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门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

1930年,身在海外的林语堂身边带着厚厚的苏轼文集,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苏东坡传》,书中提到为其作传的理由时,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刚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这正切中林语堂自己的赞叹:“苏东坡自有迷人魔力。”

黄庭坚

黄庭坚书法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修水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治平进士,曾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元祐初,召为校书郎,主持编写《神宗实录》,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被新党指为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移戎州。徽宗即位后,领太平州事,九天即被罢免。随后流放至宜州(今广西宜山)卒。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名尤盛,与苏轼并称苏黄,朱弁《曲洧旧闻》:“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黄庭坚为江西诗派之祖,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

在诗文创作上,黄庭坚奉行“自做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的“夺胎换骨”之法,被江西诗派效仿,在宋代影响颇大。黄庭坚主张“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立志在诗歌上“独立门户”,终于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卓然自立。黄诗独树一帜,立意深曲,章法细密,起结无端,出人意表,精练句法,点石化金,下语奇警,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鱼游悟世网,鸟语禅味”等。黄庭坚发展了韩愈、杜甫偶一为之的拗句、拗律,以音调反常、句法变更强化诗的拗峭挺拔,黄庭坚这些避熟就生、翻新出奇的诗法,形成瘦硬峭拗,老朴沉雄的格调,被称之为“美笔奇气,杰句高境,自成一家”,但因过分追求奇拗,难免有晦涩生硬之弊。

黄庭坚填词不如写诗严谨有力,有风花雪夜、伤别艳情之作似柳永,也有疏宕洒脱、豪迈清壮之词如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