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全知道
47611400000029

第29章 语言文学(9)

黄庭坚好饮茶,以茶代酒二十年,多次规劝外甥洪驹父戒酒。黄庭坚四十岁时曾写《文愿文》:“今日对佛发大誓,愿从今日尽未来也,不复淫欲﹑饮酒﹑食肉。设复为之,当堕地狱,为一切众生代受头苦。”

李清照

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诗、词、文、赋都很有成就,但她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李清照的词,在南渡前后,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但又想胜过妻子。于是就闭门不出,用了三天时间,作了15首词,和李清照这首词,一起请朋友评论。朋友说:“只有三句最佳。”赵明诚问哪三句。朋友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篇。《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宵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飘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对诗词的分界看得很严格,她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主张词必须“尚文雅,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李清照词擅长白描手法,用字自然浅显而音节和谐、词意清丽,经常在寻常词语中创出新意,在文学词坛中独树一帜。在词的内容上,她一方面以女性特有的艺术感受,使两宋以来的婉约雅词的题材、意境更加深化、细腻,将婉约词派推向了新的高峰;同时通过描写个人的苦难遭遇,反映出两宋之交整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悲剧,创造了“易安体”。后世对李清照的词评价非常高,宋代朱熹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明杨慎也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陆游

陆游像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自幼就受到父亲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诗人”。

陆游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陆诗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有代表性。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权者的屈辱投降,关注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

陆游一生力主北伐,虽然屡遭排挤打击,但是他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渝,死前曾作《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堪称最能表现陆游创作精神的代表作。陆游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陆游也善于填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超爽处更肖辛弃疾”。以《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等最为著名,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娶唐氏,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钗头凤》,写出了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他的文学理论也具有相当影响力,主张诗文为抒发感情的工具,又主张“养气以求工”。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后渡江南归,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分析当时形势,提出恢复中原的大计,但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每到一地,都采取积极措施,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但一直不受重用,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临终时大呼“杀贼!杀贼”,忧愤而卒。据说他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的词大多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表达恢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当权者投降行为的鞭笞。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辛弃疾还有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非常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沉郁豪放为主的风格,但又不拘一格,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是熔铸百家,自成一派。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

辛词以其奔放的爱国思想以及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影响当时一大批文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曾任国史院编修、南阳令、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后绝意仕进,潜心著述。

元好问为金元之际的文学大家,在诗、词、文、曲、小说和文学批评方面均有造诣,尤以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善于用典型的场景、简洁的语言深刻地反映国破家亡的惨状和时代的劫难,沉郁悲凉,感染力极强,堪称一代史诗。其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豪壮清雅,不事雕琢。

元好问的词以苏、辛为典范,博采众长,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感慨兴亡,言情咏物,登临怀古,送别赠答,题材广泛,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

元好问之文继承唐宋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他所作散曲今仅存9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

元好问还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主张作诗为文要“诚”、要写“情性”,还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

高启

高启(1336-1373),字季迪,元末明初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高启在元末时避难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高启应召入朝,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负责纂修《元史》;朝廷欲授以户部右侍郎的职位,高启固辞不受后来放归乡里,以教书为生。

高启有诗才,其诗清新超拔,雄健豪迈,尤擅长于七言歌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拟宋,凡古人所长,无不兼之。”高启曾作过一首《题宫女图》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朱元璋以为是讽刺他,记恨在心。高启退休后长住苏州,苏州知府魏观将府衙修建在张士诚宫殿的遗址上,被御史张度诬为“兴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魏被斫杀。高启因曾为魏观撰写《郡治上梁文》,其中“龙盘虎踞”等句触怒朱元璋,一并被腰斩于南京,截为八段。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与其兄袁宗道(1560-1600)、弟袁中道(1570-1623)合称为“公安三袁”。他始终不爱做官,而好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袁宏道性喜自然山水,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秀逸利,俊美酣畅,如行云流水般舒展自然。

袁宏道主张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反对承袭,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

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反对“文以载道”。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

袁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选庶吉士,辞官后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购筑“随园”,自号随园老人,优游其中近50年。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继承公安派的学说,倡导“性灵说”,以“真、新、活”为追求,反对泥古不化,主张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他的诗大多抒写性灵,表现个人生活中真实的感受、情趣和识见,往往不受束缚,时有唐突传统,在艺术上不拟古,不拘一格,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所感受到的思想体会和所捕捉到的艺术形象,追求真率自然、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其中尤以即景抒情的旅游诗和叹古讽今的咏史诗为佳。

曹雪芹

曹雪芹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先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间,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一生正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晚年生活更加贫困,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曹雪芹死后,只留下“琴剑在壁”、“新妇飘零”,几个好友草草埋葬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喜欢饮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多才多艺,诗画俱佳,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可惜,他的诗画留存下来的不多。曹雪芹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文学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的,可以说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曹雪芹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红楼梦》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其光辉成就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对后世有极大影响。

曹雪芹还写了一本《废艺斋集稿》,是一部记载我国工艺技术的作品。曹雪芹在这部书中打破了中国文人对“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陈旧观念,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艺程,他意在让残疾人能够以之养身,弥补先天、后天的不足。曹雪芹曾热心教会残疾人于叔度扎糊风筝,助他以此业养家。他在《南鸢北鹞考工志》自序中道:是岁除夕,老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曰:“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共享之……”这不仅反映了曹雪芹与于叔度的友谊,更反映了曹雪芹扶弱济困、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怀。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晚清思想家、史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考据训诂主张改革,抵御外侮。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的变法图强开了先声。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龚自珍的文学创作,有着和前代完全不同的新特点,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认为文学必须有用。他认为诗文和儒学、政事一样,都要以有用为目的。他认为诗和史的功用一样,都在对社会历史进行批评,诗文和史是流与源的关系。他把自己的诗看成“清议”或“评论”,“贵人相讯劳相护,莫作人间清议看”。从这一诗论观点出发,他认为诗歌创作的动机是由于“外境”即现实生活所引起,“外境迭至,如风吹水,万态皆有,皆成文章”。

他在散文上承先秦两汉散文,形成了新的文风,深受新学家的推崇。龚自珍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郁感、孤独感和自豪感,如“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诗句,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清醒的认识,抒发着对天下死气沉沉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