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全知道
47611400000038

第38章 国学经典(9)

全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第一卷为序分,讲述此经说法因缘:佛遣文殊师利以神咒保护阿难免受摩登伽女诱惑破戒,并为其说修禅定,能断烦恼,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等。第二卷至第九卷为正宗分,主要阐述“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众生不明自心“性净妙体”,故流转生死;求觉悟者当修禅定,以破种种“颠例”之见,通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等由低至高的种种修行阶次,达到方尽妙觉,“成无上道”。第十卷为流通分,讲述此经应永流后世、利益众生等。

此经说明众生的真心无法不备,迷之即成十二类众生,觉之即证无上菩提。《楞严经》不但文字简洁、优美,内容丰富,且说理详尽;既概括科学逻辑的分析、论理学的辩论、人伦学的亲情,又依据哲学理论说明宇宙原理、人生真相,展示世界、众生、业果相续的主要原因,以及教导众生,返妄归真,觉悟成佛的方法。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佛教经典,一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其主要内容为叙述过去世法藏菩萨历劫修行成无量寿佛的经过,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

此经传到中国后,影响甚大。东晋青山竺法旷以“无量寿为净土之因”,“有众则讲,独处则诵”。后有慧远在庐山设白莲社,弘扬念佛法门。东魏昙鸾更作《往生论注》,弘扬此经,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此后,历代注家辈出,疏释不绝。朝鲜和越南,此经传习也颇盛。《心经》

元吴镇书《心经》《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阐述了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证得菩提果。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因为全经只有260字,易于背诵,所以历代不管僧众还是一般学者都非常喜欢诵读此经。在藏传佛教中,《心经》同样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子部·道家】

《抱朴子》

《抱朴子》是东晋道家理论著作,东晋葛洪撰。葛洪(284-364),字稚川,晋代学者、文学家。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曾为葛洪司徒王导主簿,又被征为散骑常传、大著作。后赴广州罗浮山炼月。

《抱朴子》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

《抱朴子》今存内篇20篇,外篇50篇。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祛病。其内容主要为论述宇宙本体、论证神仙的确实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讨论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论述道经的各种书目,说明世人修炼的广泛性。

《抱朴子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其内容主要为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讲治民之法;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论谏君主任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论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

《抱朴子》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儒学与仙学统统纳为一体之中。

《抱朴子》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太平经》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初期的重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又名《太平清领书》。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汉顺帝时,琅玡人宫崇进见皇上,献上其师于吉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关于撰者传说不一,非一时一人所作。现存《太平经》与后汉襄楷、晋葛洪、刘宋范晔所传相符合。经中所用词汇、地理名称、社会风尚等,皆为汉代已有,可以认为是汉代的作品。

《太平经》汲取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及黄老、神仙、谶纬、方技等思想,内容庞杂,主要宗旨在于“致太平”。为了追求太平,书中提出任用贤才,减省刑罚,沟通民意等一系列改良的主张。该书对于汉末张角传播其太平道,组织黄巾起义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张陵创五斗米教也利用了它,其对后世道教及道教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子部·杂家】

《鬼谷子》

《鬼谷子》是纵横家的代表著作,鬼谷子著。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大抵崇尚黄老而侧重心术,以阴阳论为基础,也含有辩证法思想,代表了战国游说之士的理论、策略和手段,历来有“智慧禁果、旷世奇书”之称。

《鬼谷子》一书,从其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由于其中涉及大量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鬼谷子》一书,以功利主义思想冷眼静观尘世,认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切自认为最合理的手段都可以运用。它讲述了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们,如何运用智谋和口才进行游说,进而控制作为强者的、握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乃至生杀特权的诸侯国君主。

《鬼谷子》一书,究其实质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智慧之书。

三略六韬

《三略》和《六韬》是中国古代的两本著名兵书,后来常用“三略六韬”来泛指兵书。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分为上略、中略、下略3卷,相传是黄石公编撰的,也有说是姜尚编撰的。此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它不同于其他兵书,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这部书共分三部分:“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编入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

《六韬》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相传为周朝的姜尚所著,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为一卷,共61篇。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姜尚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历代兵家名将的重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素书》

《素书》又名《黄石公素书》、《钤经》及《玉钤经》,据传为黄石公所著,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据传黄石公将《素书》传于张良,北宋末年的张商英为之作序并刊行于世。《素书》基本是从《三略》推演而来的,将《三略》所讲的道、德、仁、义、礼,应机待时,尚贤重民,处世之道等思想加以发挥,与《三略》在精神实质上完全一致。因此常有人误将二者混淆为一。不过,《素书》也并不是《三略》的简单模仿。在很多问题上,《素书》对于《三略》做了非常精辟的总结、提炼与升华,并且《素书》比之《三略》,结构相对严谨,语言相对凝练,思想相对明晰。

《长短经》

《长短经》又称《反经》、《长短要术》,共九卷64篇。是唐代学者赵蕤编写的一本纵横学著作,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

赵蕤,生卒年不详,字太宾,梓州盐亭(今属四川)人。相传赵蕤是李白的老师。赵蕤博学多才,长于经世,隐于梓州郪县长平山安昌岩,因著《长短经》显名于世,时人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长短经》全书集诸子百家学说,叙历代更迭史实,整体框架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交错纵横,蔚然成章,核心是“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书中糅合儒、道、兵、法诸家思想,汇集王霸谋略,以权谋政治和知人善任为核心,内容涉及君臣德行、任人用长、酌情察势、霸略权变等内容,夹叙夹议,史论结合,无论奉上御下、结盟御敌,还是公关游说,为人处世等均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著作。沈括在晚年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26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分17个门类609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沈括生于官宦之家,少年时代常随父宦游,饱阅各地风物,《梦溪笔谈》一书中有许多记录都是沈括少年时期的游历。沈括通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制天文仪器,造新历,为后世所采用。他创隙积、会圆两术,补《九章算术》所未及,开后世垛积术及弧矢割圆术之先河。

这本著作之所以取名《梦溪笔谈》,用沈括自己的话来说,是他曾在三十来岁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梦境:他来到一座小山,看到山上花木如锦,绿荫成林,山下有一条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他在梦中很喜欢这个地方,也总想找到梦境中的地方居住。这样相同的梦境每年都会重复几次。直至十多年以后,沈括被贬谪到宣城做官,无意中来到一个地方,景致竟和以前梦境中一模一样,他慨叹道:“这才是我真正的归宿呀。”于是他出钱买下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归隐田园,写下他平生所见所闻所疑所虑,并将书定名叫《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数学方面开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天文方面指出极星不在天极,得出冬至日长、夏至日短等结论,并且对天文仪器也有所改进;历法上大胆创新,提出《十二气历》;地理学方面以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奇异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记载了磁偏角、凹面镜成像实验和声音共振实验。书中还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词是在该书中首次提出的,并且沿用至今。

《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又称《内经》,后分为《素问》、《灵枢》两书,托名为黄帝所著,真实作者不可考。其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一说成于战国,一说成于秦汉间,一说西汉初期或中期,实非一时一人之作。

《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上古三坟”,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中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被历代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卑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这个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药学方面,创立了药物“四气”、“五味”的理论。全书共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不仅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都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在南京正式刊行。

《本草纲目》插图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河北蕲春)人。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他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他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明朝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