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全知道
47611400000039

第39章 国学经典(10)

《本草纲目》改变了原来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把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按照自然演化的系统来分类,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西方的分类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

《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对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巨大。

《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陆羽(733-804),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后为避安史之乱,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他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创作完成《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系统地总结了当时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论述了茶的功效、品质、产地、采制和烹饮方法及用具等,而且对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均有论述,既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茶经》将普通的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酒经》

《酒经》又名《北山酒经》,为北宋朱肱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酒的专著,有丰富的酿酒经验。

朱肱(约11世纪-12世纪),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但无意为官,退而酿酒著书。朱肱曾在杭州开办酒坊,有丰富的酿酒经验。

《北山酒经》共分为三卷,上卷为“经”,总结了历代酿酒的重要理论,对酿酒、制曲作了提纲挈领的阐述;中卷论述制曲技术,并收录了十几种酒曲的配方及制法;下卷论述酿酒技术。

《酒经》载有酒曲13种,除传统罨曲外,还出现了风曲和曝曲,做曲全部改用生料,且多加入各种草药,表明北宋时制曲工艺技术比魏晋南北朝时要进步得多。关于酿酒技术,《酒经》特别强调酸浆的重要,它能调节发酵醪的酸度,提供酵母菌良好的营养料,抑制杂菌生长,有利酵母菌的繁殖。《酒经》还记载了当时加热酒液杀菌保存的新技术。

《北山酒经》与《齐民要术》中关于制曲酿酒部分的内容相比,更进了一步,不仅罗列制曲酿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其中的道理进行了分析,因而更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承先秦数学发展的源流,进入汉朝后又经许多学者的删补,大约于公元1世纪的下半叶成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它为教科书。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

《九章算术》的内容丰富,而且大多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显出古代中国数学的研究多以实用性为主。《九章算术》以问题集的形式编写,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分为九章,分别是: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故称《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分数运算的著作,其中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项令人惊奇的创造;“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

关于九章算术的作者,已经无从得知,从三国时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时的序中记载,《九章算术》是在周秦以来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积累,西汉时又经过张苍和耿寿昌等人的增删修补而最后成书的。

《九章算术》是我国数学方面流传至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在中国数学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尊为“算经之首”,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中国数学史上书写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在世界数学史中,也是十分杰出的。

《氾胜之书》

《氾胜之书》原名《氾胜之十八篇》,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氾胜之书》一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后来成为该书的通称。

氾胜之,汉成帝时人,曾为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民耕种,获得丰收。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其中,对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种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记载较为详细。区种法(即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书中提到的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干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氾胜之书》在汉代已经有很高的声誉,屡屡为学者所引述。贾思勰写作《齐民要术》,也大量引用《氾胜之书》的材料。今天所能看到的《氾胜之书》,主要就是《齐民要术》保存下来的。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宋代建筑专家李诫于熙宁年间(1068-1077)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规范的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负责工程的官吏贪污成风,造成国库空虚。为了杜绝腐败,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将作监第一次编成《营造法式》,规范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以及施工指标,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以此杜防贪污盗窃。此书历史上称作《元祐法式》。

但是《元祐法式》缺乏用材制度,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工程中的各种弊端,所以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又诏李诫重新编修。李诫以他个人十余年来修建工程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终于编成流传至今的这本《营造法式》,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

《营造法式》主要分为5个主要部分,即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共34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1卷,包含各种“作”(大木作、瓦作等等)的制度、工限、料例3个主要内容以及有关附图,系统说明当时建筑的分级、结构方法、规范要领,并按照“功分三等,役辨四时,木议刚柔,土评远近”的原则,规定劳动定额。书中一个重要之点是提出“以材为祖”的材份制,即以与建筑规模等级相应的某一尺度作为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构件尺度的模数。这种模数制度或比例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

李诫(?-1110),字明仲,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出身于官吏世家。元祐七年(1092年),他进入将作监任职,直到逝世前的两年离职。李诫的官场生涯,有十七年在将作监,从最下层的官员升到将作监的总负责人,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贡献于建筑事业。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插图《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技著作,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为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撰。

宋应星(1587-1661),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他28岁时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使他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他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54-1638)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卷)。《天工开物》为上、中、下三篇。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锻》、《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麹蘖》(酒曲)和《珠玉》共18卷,详细记载了明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和工序,具体描述生产中各种实际数据(如重量准确到钱,长度准确到寸)。

《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该书文字简洁,记述扼要,书中所记均为作者直接观察和研究所得。

《天工开物》是世界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因此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曾被译成日、英、法、德、意大利文,对欧洲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子部·笔记】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撰。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他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该书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失),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的《世说》相区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全书共1000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逸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被称为“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或“名士教科书”。《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笔记小说。

《世说新语》善用比较、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所载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小说影响尤大。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所著的史料笔记,共五集74卷,1220篇,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都是著名的学者、官员,洪适官至宰相。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说明:“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

《容斋随笔》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宋代专著评介、天文、历算、星相等。

《容斋随笔》共五集74卷,1220篇,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逸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有去伪存真的考订,入情入理的分析。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许多资料为官方史志所不载,可以说是宋朝之前的百科全书。

该书一经问世,在朝野引起强烈反响。明人李翰说:“洪迈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容斋随笔》:“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容斋随笔》中有关诗歌部分,后人曾辑为《容斋诗话》。

《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晚居石堂山,又自署船山病叟,人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书中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历史,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褒贬人物,总结经验,引才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民族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迭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这部书文辞精当、纵横捭阖、远见卓识、论点独到,是传统史论中最为系统和精彩的杰作之一,堪称“通鉴之通鉴”。

《廿二史札记》

《廿二史札记》是清朝乾嘉时期著名学者赵翼的读史笔记,是乾嘉史学独树一帜的著作。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一卷,共有578个条目。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实际共涉及自《史记》至《明史》共二十四部正史。旨在分析史书的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异的谬误,阐明事情的真相。赵翼对历代史书编撰的得失,分析周到,持论平实,不乏值得称道的重要史学见解。全书组织严谨,写法通俗,是一部很好的历史入门读物。全书史事条例超过400条。

《廿二史札记》最大特色就是运用排比和归纳的方法,将二十四部正史中的同类史料梳理成一条条的专题论述。全书有专业的考订,有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各期特点纲领性的介绍,更有很多史料参详其间。《廿二史札记》浅白通俗,和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的《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日知录》

顾炎武《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游历北方,誓不与清廷合作,致力于著述,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