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牡丹亭还魂记》插图《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为传奇剧本,全剧二卷,五十五出,为明代南曲代表作,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写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它通过少女杜丽娘游园伤春,因梦生情,寻梦不得,为情而死,死后三年,因情复活的离奇动人情节,揭露了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罪恶。
《牡丹亭》文辞优美,意境深邃,词句含蓄传神、音乐优雅动人,把杜丽娘的形象塑造得无比感人,是戏曲的经典之作。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作品通过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牡丹亭》问世后,盛行一时,使许多人为之倾倒。据说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据比汤显祖稍晚的沈德符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充分体现了《牡丹亭》的艺术魅力。《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桃花扇》
《桃花扇》书影《桃花扇》是清代传奇剧本。孔尚任著,此剧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后成。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1648-1718),字季重,号东塘,又号岸塘,又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1684年37岁的孔尚任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从优额外授为国子监。1689年《桃花扇》写成,上演之后引起明朝故臣遗老的亡国之痛,康熙皇帝对此很不满。不到半年,他就因一桩遗案罢职回家。他写诗道:“我是白头著书郎,被谗不辩如聋哑”,表达了自己解甲归田的难言之隐。
《桃花扇》是一部以南明王朝的兴亡为内容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人实事,有凭有据”,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表现了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同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必然性,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反映了明末动乱的社会面貌。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刻画和艺术结构上,剧中人物李香君虽为歌妓,却有明确的生活思想和是非界限,她把坚贞的爱情和反对邪恶势力的正义主场统一起来,不为利诱,不畏权奸,感人至深,全剧在一派悲歌中落下帷幕。最后以《余韵》折做结,留有余不尽之意于烟波浩渺间,悲慨卷凉,催人泪下。结构严整紧凑,曲词亦流畅优美,富于文采而又适合于舞台表演。
《长生殿》
《长生殿》是清朝著名剧作家洪升的代表作。洪升(1645-1704),字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人。洪升出身于一个日趋没落的官宦名门,洪升的家中藏书丰富,素有“学海”之称,是当时有名的书香门第和官宦人家。洪升秉承家学渊源,小时候聪慧好学,提笔即能成文。15岁时便做得一手好诗。他先后拜毛先舒、陆繁昭、沈谦、朱之京等人为师,同时又与中下层文人、优伶、隐士、僧道等有广泛的联系。这些人或有儒道正气,或有故国之思,或有宦海沉浮的慨叹,这些都对洪升的创作和人生态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24岁时游历北京,怀才不遇,又亲眼目睹新贵的豪华和没落贵族的衰颓,更使他有一种悲凉的兴亡之感。
《长生殿》是一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为核心的巨著。全本共50出,一方面演绎了一段发生在皇宫内苑、帝王之家、帝妃之间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另一方面则再现了“安史之乱”期间社会动荡的局面,寄托了兴亡之感。
《长生殿》情节曲折、结构谨严、曲词华美,作者让苏州音乐家徐麟严格地按照曲律填词,使整个音乐布局与曲词配合,恰如其分,成为曲词兼雅妙的经典,与孔尚任的《桃花扇》并称为清传奇的“双璧”,“南洪北孔”,称盛一时。由于它的“关目既巧,装饰复新”,所以剧场效果也十分强烈,“观者堵墙,莫不俯仰称善”。于是《长生殿》不胫而走,不但传入内廷,而且名及海隅。
【集部·文论】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作者为刘勰。“文心”意为“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邹衍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的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究。合起来,即为“文章写作精义”。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祖籍莒县(今山东营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自幼家贫,但笃志好学,博览群书,他大约在三十一二岁开始写作《文心雕龙》,目的是想要补救时弊,扭转晋宋以来文人辞采浮艳、雕琢空虚的文风。书成之后,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赏识,遂为世人所知。
《文心雕龙》分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总序等五部分。其中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打下理论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探讨,也是全书精彩部分;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文艺批评著作,它“体大而虑周”,提出了相当系统而富于创新的意见,成就十分重大,研究者众多,以致有“龙学”之称。
《诗品》
《诗品》又称《诗评》,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专论之作,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南北朝时钟嵘所著。书中品评了自汉至梁共122位诗人的五言诗,故称《诗品》。
钟嵘(468-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他在齐梁时代曾做过参军、记室等小官。他历时十余年,写成《诗品》。
《诗品》除序言外,正文分上、中、下三卷,序言阐述钟嵘关于诗歌的基本理论观点,并说明《诗品》全书的体例等问题。正文则对汉魏至齐梁一百二十多位诗人逐个进行评论。
《诗品》把评论对象只限于诗歌,而且是限于五言诗,但是它在诗歌理论批评方面作出的贡献却是重大而卓越的。钟嵘在序中提出了诗歌创作要“吟咏情性”的理论,提出了诗歌自然和谐的标准以及诗的“滋味说”,倡导“直导”,反对专事用典,主张诗歌应“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初步地建立起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体系。作为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史和诗歌发展史上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自唐宋以来,它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并被称为“诗话之源”。
《诗品》还善于评析诗人的风格,时能一语破的,为历代所推崇。但有些地方失之偏颇,对作家的分品也有失当之处,如把开创建安诗风的曹操列为下品,陶渊明列为中品等,都引起后世非议。《诗品》关于诗歌理论认识的深刻性和完整性,在齐梁以前,是无与伦比的,就是在隋唐以后,也比较少见。清代《四库提要》评价《诗品》时说,此书“妙达文理,可与《文心雕龙》并称”。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称《诗品》为“诗话之源”。清代刘师培曾说:“刘氏《文心雕龙》,集论文之大成;钟氏《诗品》集论诗大成”。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又名《诗品二十四则》,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晚唐诗人司空图所撰,成书年代不详。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黄巢起义后,隐居山中,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唐哀宗李祝被弑后,绝食而亡。《二十四诗品》中阐述的诗歌理论奠定了司空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十四诗品》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
《二十四诗品》是以诗论诗,品评诗的韵味、风格、意境和情趣,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浓等24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比喻说明,概述诗歌风格和意境。其表述方法,或描摹取像,以一境界的描述说明某一品的风貌特征;或议论点悟,用抽象的语言辨析某一品的特质。作者用诗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画卷,意境或雄浑健拔,或婉约典丽,或淡泊幽雅,虽“不主一格”,但总体上倾向于冲淡。司空图好以“味”论诗,要求诗歌有“味外之味”、“韵外之致”,倡导以审美感受为中心。这些对后世影响极深,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妙悟”说、清代王士祯《渔洋诗话》中的“神韵”说都与之一脉相承。本书文字不多,妙语连珠,朗朗上口,还可将其本身作为诗作欣赏。
《本事诗》
《本事诗》是唐代笔记小说集,为唐代孟棨所撰。孟棨,字初中,生卒年不详。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进士,开成年间曾在梧州为官,后为司勋郎中。
《本事诗》所记为有关诗歌的故事,分情感、事感、高逸、怨愤、征异、征咎、嘲戏7类,记录了41则诗歌故事。其中宋武帝吟谢庄《月赋》、乐昌公主徐德言破镜重圆二条为六朝事,其余皆为唐人逸事。其书以诗系事,是一种创造。作者认为诗乃缘情而作,作诗就是抒写“怨思悲愁”,又往往“能事兴咏,尤所钟情”,所以重视探求诗本事,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作品含义。例如王维为讽喻宁王强占卖饼者妻而作《息夫人》诗,张九龄因受李林甫排挤而作《海燕》诗,如果不说明事情的原委,很难知其用意。书中有些记载,富有传奇色彩。如“韩翃”条记叙韩翃和柳氏的悲欢离合,情节曲折动人;“崔护”条写男女相恋,精诚感动,女死而复生,终成眷属,乃是一篇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他如上阳宫女红叶题诗、刘禹锡玄都观看桃花题诗等,都为后世广泛流传。此外,这本书还收录了一些诗歌。
因为这本书,很多优美的诗歌、故事和唐人佚诗才得以流传下来,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原名《诗话》,是我国第一部以诗话为名的著作,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作者是宋朝的欧阳修,因为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所以就叫做《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的言说方式是“泛应曲当”,随事生说,各则诗话条目之间的排列并没有固定和必然的逻辑联系,以漫谈随笔的形式评论诗歌、记录趣闻轶事和感想所得。《六一诗话》篇幅虽小,但内容丰富,有对诗学主张、有佳句赏析、有掌故逸事介绍、谬误更正等。书中提出的“诗穷而后工”、“意新语工”等主张,体现了欧阳修追求冲淡雅正、天然和平之美的美学思想。
欧阳修主张应当事理真实,即所谓“事信”,艺术的真实应当与生活的真实相一致,反对只求好句而不顾事理是否真实可信。如:“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佳句也,但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稿草之理。”
欧阳修主张语言应该精雕细琢,反对不加修饰而过于浅俗。如书中说:“圣俞(梅尧臣)尝云:诗句义理虽通,语涉浅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如有《赠渔父》一联云:‘眼前不见市朝事,耳畔惟闻风水声’,说者云:‘患肝肾风’。”
欧阳修为北宋文坛盟主,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创作甘苦颇有体会,故其诗话能点到艺术奥妙之处,其中对人物典故的记叙,为珍贵的史料;对诗人的点评,多准确中肯,可资借鉴。
《瓯北诗话》
《瓯北诗话》为清朝文学家赵翼所撰,共十二卷,前十卷系统地评论了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后二卷论及韦应物、杜牧等人及诗格、诗体、诗病诸问题。其立论比较全面、允当。如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才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又如评杜甫“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十二分”。
赵翼论诗重“性灵”,主创新,反对摹拟,与袁枚接近,认为“大凡才人必创前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也”。其《论诗》绝句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曾将写好的唐、宋、金七家讲话给洪亮志看,洪反对他将查慎行配做八家的做法,但赵翼不为所动,反而又加上了高启、吴伟业等人,充分体现了他“厚古不薄今”的诗歌史观。
《词源》
《词源》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词论专著,为宋代词人张炎所著。张炎(1248-1320),宋元词人,字叔夏,号玉田,祖籍西秦(今陕西),家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出生贵族家庭,宋之后,家道中落,后落拓而终。
《词源》分为制曲、句法、字面、清空等十三部分,分为两卷,上卷是音乐论,论词乐律尤为详细;下卷为创作论,所论多为词的形式。他推崇姜夔,倡“清空”、“骚雅”,主张好词要意趣高远、雅正合律、意境清空,并以所作为论词的最高标准。但他过于偏重形式,把辛弃疾、刘过的豪放词看做“非雅词”,则有失偏颇。书中所论词的做法,包含着他个人的创作实践经验,某些论述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人间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学专论,近人王国维著,作于1908-1910年。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近代杰出的学者、文学评论家,1925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人间词话》是中国第一部将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融会贯通的文论著作,此书吸收了西方的美学思想,使之与传统美学相融合,提出一套系统的美学观。其核心思想是“境界说”,“词以境界为上”,他将艺术境界分为三种:“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还进一步提出了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景语与情语、隔与不隔,以及对宇宙人生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内容,在作家修养、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也都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在当时一新世人耳目,影响甚大,在今天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间词话》采用传统评点式的词话形式,语言精练,意味隽永,缀以词家名句,本身就是一部文学佳作。
王国维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是一部关于艺术生活和审美现象的内容驳杂的著作,为清代李渔所著,刊行于康熙十年(16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