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全知道
47611400000044

第44章 国学经典(15)

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他既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和美学家。李渔自幼聪颖,少壮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擅长古文词,旁及杂艺,尤以小说、戏曲并擅。他一生著述丰富,戏曲有《笠翁十种曲》,诗文杂著合编为《笠翁一家言全集》,其中《闲情偶寄》的《词曲》、《演习》等是重要的戏曲论著。

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即《闲情偶寄》。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论及生活中的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植、医疗养生等多方面的知识,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闲情偶寄》的前两部《词曲部》和《演习部》主要谈论戏剧知识,从创作、导演到服装、音乐,都一一做了讲述,而后六部主要谈娱乐养生之道和美化生活,内容丰富,切合实用,趣味十足。据说此书新出,一位友人借去看,此人对戏剧理论不感兴趣,翻了十来页都是这些东西,便觉乏味,把书退回。李渔得知后写了一首诗回赠:“读书不得法,开卷意先阑。此物同甘蔗,如何不倒餐?”甘蔗根部最甜,《闲情偶寄》对一般人来说,也是最后面这六部更能引起兴趣,如果跳过前两部去阅读,就不会感到乏味了。

蒙学

蒙学

所谓蒙学,是我国传统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蒙”为六十四卦之一,古语解释它是“物之稚也”。稚,就是幼小。所以这个“蒙”字也引申为“蒙昧无知”。所谓启蒙,就是开启蒙昧。蒙学,就有启宋人绘《村童闹学图》蒙的含义在内。

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同时,在蒙学阶段也要让儿童接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与练习。

蒙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三字经》

《三字经》是古代最为经典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堪称“蒙学之冠”,从宋朝起就作为蒙学教材,被广泛应用。书中有关明清的部分为后人所加。《三字经》世传为南宋王应麟撰。

《三字经》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共有380句,结构严谨,文字简练,三字或者三字倍数成句,句句谐韵,朗朗上口,深入浅出,流畅有趣,内容包括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可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一个中心,涵盖面积广,涉及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子集、历史次第等等,许多语句,如“养不教,父之过”、“勤有功,戏无益”等等都成为妇孺皆知、世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被誉为“千古一奇书”。

《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双重功能,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而《三字经》后来居上,在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不能不说是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书。

《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旧题钱塘老儒所作。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国人姓氏的书,姓氏排列的次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易学好记。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赵钱孙李”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当朝皇帝的国姓,皇帝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百家姓》本来收集411个姓,后来增补到504个姓,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经典教材。

《千字文》

《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是用来教授儿童基本汉字的一首长韵文,和《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它辑录王羲之书法不同的1000个字组成,为南朝梁周兴嗣撰,约成书于梁大同年间。怀素书《千字文》

千字文是由“天地玄黃”到“焉哉乎也”,总共250个隔句押韵的四字短句构成,整篇文章无一字重复。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内容包含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其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

据唐代李倬《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命大臣殷铁石拓王羲之书碣碑石的字迹,又要求拓出一千字都不重复,以赐八王。殷铁石拓出后,此千余字互不联属,梁武帝又命令周兴嗣将这一千字编成有意义的句子,“卿有才思,为我韵之”。结果周兴嗣一夜便将其编成绝思巧妙、对仗工整、婉转有致的《千字文》,却累得一夜之间须发皆白。

《千家诗》

在中国传统的儿童早期教育中,经过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过程后,便要开始学习些简单的名家诗篇了。因此多种多样的以广大少年儿童为对象的诗歌选本便应运而生,其中最有影响、流传最广的就是《千家诗》这本书。

《千家诗》据说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编选的诗集,刘克庄纂辑唐五代及宋人的有关诗作,编为《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此书在清朝时被著名学者阮元抄录献给皇帝,作为《四库全书》未收书编入“宛委别藏”,但刘选并非专为启蒙的通俗读物。后世所传《千家诗》,有五绝、五律者为清王相补选本,所收录皆近体,浅明易懂,为童蒙初学所编。还有一种说法是南宋谢枋得编选,王相注。

《千家诗》之所以历经百世而流传不衰,主要是因为它所选的诗大多为名家名篇,而且通俗易懂,易于上口,便于背诵。《千家诗》取材广泛,不偏门户,两百余首诗中,包括了124位作者,上自皇帝、宰相、名人学士,下逮和尚、牧童、无名氏,不论门第高低,只以内容为选录标准。有些诗中的名句不仅生动传神,文采飞扬,而且极富哲理韵味和警策精神。此外,由于全书按诗作描写景物的季节岁时来排列其先后顺序,给人一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清新朴实的感觉。同时,同一诗题或题材的内容相近诗作,由于作者的身份经历各不相同,也别具风味,使读者在比较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1662-1722),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字子潜,号采三,山东绛州人。他根据传统儒家思想对“弟子”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全书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部分。以《论语·学而篇》第六章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弟子规》具体列述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规范。

《弟子规》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将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从养成最基础的行为规范入手,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讲解,读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成为启蒙儿童的经典读物。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其名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改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其中有的辑自雅句,有的采自俗语,有的是圣哲名言,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书中杂糅了儒释道各家思想,基本上反映了古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值得借鉴。

《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是我国古代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由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编著。车万育字双亭,号鹤田,湖南邵阳人,平生所著杂诗甚多,却以此书最为流传。

《声律启蒙》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全部选用常用的字、词和典故,编成分韵排列、平仄和谐、对仗工整、义理健康的联语,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使人于诵读中对古典诗词的押韵、平仄、对仗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性认识。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朗朗上口,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等。而且内容多以便于理解的事物或人物事件作为范例,如“花间双粉蝶,柳内几黄莺”等,容易为儿童接受。所以《声律启蒙》作为学写诗词的入门书流传久远而不衰。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明代程登吉编著,在清朝的嘉靖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

《幼学琼林》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阅读此书不仅可以掌握不少成语典故,而且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仍然传诵不绝。

此外,《幼学琼林》的正文部分就有注解,人们读起来明白易懂,而且释文简洁允当,不拖泥带水,正因为如此,成书以后,广受欢迎,流行不衰。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由明人萧良有编撰,后来清代杨臣诤进行了增补修订,改为《龙文像影》。之所以叫做《龙文鞭影》,是因为“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作者的本意是,看了这本《龙文鞭影》,儿童就会成为“千里马”。

《龙文鞭影》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轶事传说,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它问世后,影响极大,成为最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

《龙文鞭影》和初读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几种蒙书比较起来,有个显著的特点,即广泛地汲取前人蒙书的材料,融入二十四史中不少人物典故和神话、小说、笔记,是一部集自然知识、历史掌故于一体的骈文读物。它在传统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由浅入深的作用,为进一步读《四书》、《五经》和作文打下基础。

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录包括孟母断杼、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五字鉴》

《五字鉴》是一部专述我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原名为《鉴略》,为明代李廷机所撰。

《五字鉴》可以说是一本浓缩了的纪传体历史读本,较为适合儿童阅读记忆,这也是它久传不衰的原因之一。《五字鉴》以五言诗句韵文的形式,按时代顺序将我国上自远古传说,下至元明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总述和概括。比如《秦记》中就包括不韦献姬、焚书坑儒、火烧阿房、指鹿为马等历史故事。全书仅万余字,行文言简意赅,叙事条理分明,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用三言两语说得清楚明白,要言不烦,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并成为蒙馆中与《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并列的蒙学读物。

《小儿语》

《小儿语》是一本儿歌集,为明朝嘉靖年间吕得胜所撰。吕得胜认为儿童要健康成长,就要进行正确的教育。他认为当时民间流传的一些儿歌对儿童虽然没有什么害处,但是对于儿童的品德修养以及以后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他就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写成了《小儿语》。  《小儿语》语言浅近,简单易懂,用四言、六言、杂言(字数不等)的语言形式,宣传一些做人的道理。此书问世以来,很受大众欢迎,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由颜之推撰,故称为《颜氏家训》。全书共有7卷,20篇。

颜之推(531-591),字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历任四朝(梁、北齐、北周、隋),均颇受礼遇。

颜之推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颜氏家训》开后世“家训”的先河,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自成书以来,它在历代都一直被作为家教范本,广为流布,经久不衰。究其缘由,主要是书中内容基本适应了儒士们教育子孙立身、处世的需要,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主张,以及培养人才力主“治国有方、营家有道”的观念等,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以“明人伦”为宗旨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