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全知道
47611400000046

第46章 国学经典(17)

三过其门而不入

典出《孟子·离娄下》。上古尧时,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尧命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舜摄行天子之政,杀鲧于羽山,又推荐鲧子禹代替其父进行治水。禹决心研究出治水办法,劳身焦思,到处奔走,在外十三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进去。他采用因势利导、引水入海的方法,终于治住了洪水。

后用“三过其门而不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让畔

典出《史记·五帝本纪》。相传古帝舜亲自到历山耕田种地,原来互相争夺公共土地的农民在舜的美德感召下,风气大变,大家都推让共有的田岸。后用“让畔”称颂君王的德政。

羹墙

典出《后汉书·李固传》。相传古代尧帝死后,舜帝思念不忘:三年中,坐着的时候,仿佛看见尧的形影显现在墙壁上,吃饭的时候,又仿佛在羹汤里浮现出尧的音容笑貌。后以“羹墙”表示追念前辈或仰慕圣贤的意思。

白鱼入舟

典出《史记·周本纪》。周文王死,武王即位后兴兵伐纣,与八百位诸侯会师于孟津。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事:武王渡河,到河中央时,忽然有白鱼跳进他的船里,武王拾起它用来祭神。后来裴骃转引马融的解释说:鱼是有鳞片的,如同人穿戴盔甲,这是战争的征兆。白色是殷朝的正色。白鱼入舟,象征着殷朝的民众倒向周朝一边,周朝要替代商朝了。

后用“白鱼入舟”比喻用兵必胜的征兆。

吐哺握发

典出明敬虚子《小隐书·许由》。西周时,周武王早死,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因辅佐成王,不能离开都城,就让他的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到封地鲁国去。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的政治地位不算低了,待人接物,还时时注意谦恭下士。为了怕怠慢客人,有时候洗一次头,三次握着散开的头发去见客;吃一顿饭,也往往三次吐出含在嘴里的食物去接待客人。即使这样,犹恐埋没天下人才。你到鲁国去,一定要谦虚谨慎,千万不能因为自己是一国之主而妄自尊大,忘乎所以。”

后用“吐哺握发”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

挂瓢

典出明敬虚子《小隐书·许由》。相传上古尧帝时,隐士许由在箕山下的颍水边耕田,口渴了就去河边用手掬水喝。有人送他一只瓢,让他饮水方便些。他将瓢挂在树上,风吹得“啪啪”作响声。许由听了这声音嫌烦,就把瓢扔掉了。

后以“挂瓢”为隐居或隐者傲世的典故。

食肉寝皮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春秋时,鲁襄公十八年,晋伐齐,当时晋将州绰俘虏了齐将殖绰、郭最。二十一年,州绰为避祸投奔齐国。不久,齐庄公设爵位任命勇士,把殖绰、郭最也列在其中,却没有州绰。州绰不服气,向齐王陈述自己当年身为晋将在攻打齐国东闾之役中的英勇事迹。齐庄公说:“那是你为晋国出力呀。再说,你是刚到齐国呀!”州绰说:“臣为你效劳时日虽短。然殖绰、郭最之流,在我眼里,等于是猎物。如果当年把他们射死,肉已被吃掉,皮已做成了卧具。这两个人怎么称得上勇士呢?”最终齐王也没把州绰列为勇士。

后用“食肉寝皮”形容对敌人的深仇大恨。

曾参杀人

典出《国策·秦策二》。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在郑国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和他姓名相同的人杀了人,别人误以为是他杀了人,就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正在织布,不相信自己儿子会杀人,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然后便镇定自若地继续织布。过了不久,又有人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还是若无其事地织布。不久,一个人又告诉她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害怕了,丢下织机的梭子越墙逃跑了。

后来用“曾参杀人”比喻流言可畏。

抱柱之信

典出《庄子·盗跖》。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都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了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李白《长干行》诗云:“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后用“抱柱之信”比喻一个人非常讲信用。

下车泣罪

典出汉刘向《说苑·君道》。夏禹出门看见有一个在押的罪犯,便下车去问他所犯何罪。他听着犯人的述说不由得痛哭起来。他身边的人问道:“这人自己犯了罪,罪有应得,君王为何痛哭?”夏禹回答说:“在尧舜的时候,人们都以尧舜仁爱之心为心;现在我为一国之君,人们却以他们自己的私心为心,所以我感到很伤心。”他让人取出一块龟板,写上“百姓有罪,在予一人”几个字,然后下令把那人放了。“百姓如果有罪,那就是我一个人的罪过。”

后来用“下车泣罪”比喻为政宽仁。

子见南子

典出《论语·雍也》。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叫人对孔子说:“四方的贤者想要会见卫灵公的,都必先来会见我,我是乐意见他们的。”孔子开始表示拒绝,但是后来还是去了。孔子趋入宫门,便行一种最恭敬的跪拜礼,长时间北面叩头碰地,并对南子说:“我以前未能前来行相见之礼,今特报答您来了。”子路对孔子的做法很不高兴。孔子便发誓说:“我假若做的不对,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越俎代庖

典出《庄子·逍遥游》。相传帝尧在年老时曾想把天下禅让给隐士许由。他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即使厨师不去厨房做饭,掌管祭典的人也绝不能超越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他下厨。”

后用“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的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害群之马

典出《庄子·徐无鬼》。传说古代黄帝前往具茨山拜访神人大隗,向一位牧马的童子问路,感到这位牧童不是平凡之辈,于是向他请教治理天下的道理。牧童说:“治天下和放牧一样,不过要除掉危害马群的马罢了。”

后用“害群之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酒池肉林

典出《史记·殷本纪》。殷代的亡国之君纣王暴虐无道,沉湎于女色,宠爱美女妲己,专听妲己的话。他叫宫廷乐师给他创作各种淫靡的乐曲歌舞,经常在沙丘开盛大的晚会,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叫男男女女光着身子相互追逐嬉戏,自己通宵饮酒作乐,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

后用“酒池肉林”形容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

网开三面

典出《史记·殷本纪》。殷代开国君主汤,有一天外出,在野外遇见一些捕鸟兽的人,四面张网,捕捉鸟兽。汤说:“你们布下这样的天罗地网,鸟兽要全部给打尽了!”于是他下令撤去三面网,并祝祷说:“要想到左边去的,就去左边;要想到右边去的,就去右边;不顾忌性命的,就进我的网中来。”诸侯听说这件事,都说:“商汤的恩德已经到极点了,甚至施到了禽兽身上。”

飞熊入梦

典出《史记·齐太公世家》。周文王梦见了一头生有双翅的熊飞入自己的怀抱里。巫官为他占卜道:“所获非龙非彨(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文王出猎,果然在渭水之滨遇见姜尚。周公非常高兴,对姜尚说:“我的先君太公曾说过有圣人会帮助周奠定帝业。这个圣人就是你呀。我期盼你很久了!”就称呼姜尚为太公望。后来姜太公果然辅助文王奠定了周的王业。后用来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

悲素丝

典出《墨子·所染》。墨子见到原本洁白的丝,可以染成黑色,也可以染成黄色,染上五色,就成为五色之丝,心里非常感慨。

后遂用“悲素丝”表示受习俗影响,慨叹不可自拔。智差三十里

典出晋裴启《语林》。曹操到江南,读曹娥碑文,背后有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蒜臼。曹公见之不解,就问杨修是否知道。杨修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告诉我,让我自己想一想。”走了三十里,曹操才想出答案。他让杨修先说。杨修说:“黄绢,色丝也,‘绝’字也;幼妇,少女也,‘妙’字也;外孙,女子也,‘好’字也;蒜臼,受辛也,‘辞’字也。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曹公笑着说:“我也是这样想的。”

曹娥碑上的八字暗语,杨修见之立即能解,曹操行了三十里才悟出,后遂用“智差三十里”来比喻才智相差很大。

断送老头皮

典出宋苏轼《东坡志林》。隐士杨朴被召进京,在回答宋真宗问话时,他以佯狂之态,诡称妻子作诗一首:“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说他应召是被官府捉去,把老头儿断送了。

后用“断送老头皮”指被官事所羁,不能自由自在;也以“老头皮”称老人。

断袖之癖

典出《汉书·董贤传》。董贤是西汉有名的美男子,不仅长得像美女,言谈举止也十分像女人,“性柔和”、“善为媚”。汉哀帝喜爱他,与其同车而乘、同榻而眠。有一次午睡,董贤枕着哀帝的袖子睡着了。哀帝想起身,却又不忍惊醒董贤,就随手拔剑割断了衣袖。

后人将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

问鼎

典出《左传·宣公三年》。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现来演变为获得一定地位叫做问鼎。

沐猴而冠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秦末,刘邦、项羽起兵反秦。项羽攻入秦都咸阳,灭掉暴秦之后,准备回到东方家乡去。当时有人劝项羽留在咸阳建都,可项羽一心想回故乡,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会看得见呢?”

那人听了这句话,觉得项羽要作为一位英雄,实在不够格,心里不免对他鄙视。于是他在背后对人说:“人家说楚国人(指项羽)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果然不错!”项羽听说了这句话,立刻把此人抓来,投入鼎镬煮死。结果,由于项羽的自傲自骄,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走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

后用“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一鼓作气

典出《左传·曹刿论战》。春秋时期,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鲁庄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第二次击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次击鼓,勇气变枯竭了。敌军勇气枯竭,我们却勇气十足,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

现用“一鼓作气”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

一见如故

典出宋朝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房玄龄传》。隋末,房玄龄听说举义旗反抗隋朝的秦王李世民巡行渭北,便骑马赶去投奔,匆忙间竟拿着马鞭子上门求见。李世民早就对房玄龄有所耳闻,两人一见,非常投缘。《新唐书》称他们“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从此,房玄龄就忠心辅佐李世民。李世民曾说:“汉代光武帝有了邓禹,使幕僚相亲相爱。而今我有了房玄龄,就如同得到了邓禹一样。”

现用“一见如故”形容初次相见就如老朋友一样亲密无间。

二桃杀三士

典出《晏子春秋·谏下》。春秋时期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国有名的勇士,但是都桀骜不驯,不服管教。齐相晏婴想要除去他们,他请齐景公赏赐给这三个人两个桃子,让他们论功分食。结果这三个人因此而起争执,最后都弃桃而自杀。

后用“二桃杀三士”表示借刀杀人。

千里送鹅毛

典出明徐谓《路史》。唐朝时一个藩国派特使缅伯高向唐皇贡献天鹅。途中路过沔阳时,好心的缅伯高想要给天鹅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慌乱之中只扯得一根鹅毛。到了长安,缅伯高仍将鹅毛献上,并说:“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号。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皇问清原委后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重赏了缅伯高。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天衣无缝

典出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传说从前有个名叫郭翰的人,夏天的一个晚上因酷热难受,在庭院里睡觉,遇上了天上的织女。他发现织女的衣服竟然没有衣缝,不禁非常奇怪,便问织女。织女告诉他自己穿的是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缝起来的,自然没有衣缝。

后用“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一体,没有破绽。

马革裹尸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初名将伏波将军马援,打了胜仗回到京城,亲友向他祝贺。马援却说:“有志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后来,马援在平定叛乱的时候,病死军中,实现了自己“马革裹尸”的誓言。

后用“马革裹尸”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水滴石穿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宋朝时候,张乖崖为崇阳令时,一位小吏从库房偷了一枚铜钱,被张乖崖杖责。小吏不服,说:“不过是一个铜钱而已,你就要棒打我。你能打我,可你能杀我吗?”张乖崖提笔写下判语:“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随后提剑斩了这个小吏。

后用“水滴石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办成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投笔从戎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弟弟。因为家里比较困难,他只好到府中帮着做些抄写工作,用来维持生计。但他认为这样下去实在没有出息。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书,突然把笔向地上一扔,长叹一口气说:“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大志,也应当学习张骞和傅介子,为国家建功立业,怎么能这样长久地耍笔杆子呢!”随后,他就从军去了。班超投军以后,出使西域,屡建奇功,后来被封为定远侯。

后用“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立志报国。

招摇过市

典出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到卫国。有一天卫灵公约孔子一同外出,卫灵公偕同南子夫人和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而让孔子乘坐副车跟随在后。经过街道时,车队一行大事张扬引起人民的注意。于是孔子就很感慨地说:“我没见过喜好美德就像喜欢美人那样的人。”觉得卫灵公这样对待他是一种耻辱,就离开了卫国。

后用“招摇过市”指故意在人多的地方炫耀自己,以引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