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全知道
47611400000055

第55章 传统艺术(8)

埙是古代人们为了模仿鸟兽叫声诱捕猎物而制作的,后来逐渐演化成为单纯的乐器,并且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所以被赋予了一种神圣、典雅、高贵的气质。

埙在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古筝

古筝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于陕西和甘肃一带。公元前237年李斯上书秦始皇时,曾如此描述当时民间筝歌场面:“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后来,筝常因此被称为“秦筝”。

筝的产生有一个故事,相传秦地有一个爱弹瑟的人,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很喜欢音乐,想把瑟占为己有,父亲只好把瑟一劈两半,两个儿子一人一半。因为这件新的乐器是两个相争产生的,于是就被称为“筝”。

据古文献记载,筝最早为“五弦筑身也”,一般认为筝是由早期的五弦发展为汉代十二弦,进而为隋唐十三弦筝,明代增至十四、十五弦,到近代才出现了十六弦乃至现代的二十一至二十六弦筝。

筝的发音深厚明亮,音韵优美华丽,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曲艺的伴奏,因为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

琵琶

明吴伟绘《琵琶美人图》琵琶是传统的弹拨乐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秦朝时期出现。“琵琶”这个名称来自弹拨技巧,“推手为枇,引手为杷”,“枇”是右手向前弹,“杷”是右手向后弹,所以远在秦汉时期,对类似这种演奏手法的乐器一般地把它们概称“枇杷”。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彩篇章,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高度发展,表现力十分丰富。大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这样描述:“大弦嘈嘈如急两,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对当时的琵琶演奏中的艺术效果和演奏技法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

琵琶是弹拨乐器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乐器,既能表现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势,也能表现花前月下缠绵的思念之情。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住处,右手戴玳瑁作指来拨弦发音。

洞箫

明唐寅《吹箫图》箫是一种古老的竹制吹管乐器,流行于中国民间。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也称为笛,唐以后才专指竖吹的为“箫”。“横吹笛子竖吹箫”,这是笛与箫最基本的区别。

箫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开始洞箫奏出轻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拟的鼓声,描绘出游船上箫鼓鸣奏的情景,在整个乐曲中,箫声绵绵,流畅抒情。此外,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动听,更能表达出乐曲深远的意境。

由于它具有动人的音色和高雅的神韵,历来为骚人墨客所讴歌吟咏,也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并在诗词伴奏,琴箫合奏等多种民间合奏曲中广泛应用。

二胡

二胡又名“胡琴”,在唐朝已经出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当时叫“奚琴”。宋朝时,因为说它是嵇康所制,所以又叫做“嵇琴”。沈括《补梦溪笔谈》中曾记载,当时教坊伶人徐衍在宴会上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但他仍用一根弦完成了演奏,说明宋朝时已经有了很高超的演奏技巧。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二胡的创建者,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

箜篌

箜篌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卧箜篌与古琴、琵琶、筝相类似,同属品柱一类的弹拨乐器,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汉代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汉乐府《孔雀乐南飞》中就用“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来称赞刘兰芝多才多艺,卧箜篌在宋代已失传,但在朝鲜和日本得到流传。

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竖箜篌的形状像半截弓背,有曲形的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还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

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

号钟相传“号钟”是周代的名琴,声音洪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所以得名。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偏爱“号钟”琴。他曾自己弹奏“号钟”,命属下吹起号角,唱歌助乐。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人们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绕梁古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琴以“绕梁”命名,可见此琴音色的美妙。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为了抗拒“绕梁”的诱惑,他忍痛命人用铁如意将琴碎为数段。从此,“绕梁”不复存在。

绿绮“绿绮”因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而得名。司马相如家境贫寒,但极有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辞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甚至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富豪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席间,众人请司马相如弹琴。司马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于是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懂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焦尾“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有个人烧梧桐木做饭,蔡邕听到木材发出清脆的声,知道这是一块上乘的木材,便讨来精心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因为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被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三百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