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他的一些诗歌是在广泛接触南方人民的生活、吸取了朴素生动的民歌精华的基础上创作的,因此具有清新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语言简朴生动,情调独具一格。他的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等。他和柳宗元的友情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的诗唱和很多,并称“刘白”。刘禹锡的重要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反映了思想的进步。《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代表作,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清高、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作。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因为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降职到安徽的和州当官。
按照当时的规定,刘禹锡应该住在衙门的三间屋子中,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知道刘禹锡是被贬官的,很瞧不起他,总是想方设法刁难他,把他安排到县城南门的一个房子里。这座房子在江水旁边,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房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他说:“我看要是不给刘禹锡来个下马威,他是不会知道我的厉害,再给他搬个家,把他的房子缩小一半,看他还有没有劲争辩!”
于是他命令手下把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房子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回住在德胜河边,环境也不错。刘禹锡还是没有计较,依然心平气和地读书做文章。他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
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见刘禹锡仍是悠然自得,更加生气了,又把刘禹锡的房子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而且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竟然变成斗室了,刘禹锡觉得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篇文章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住着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盘踞就能降福显灵。这虽然是一间很简陋的房子,可是主人却有着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屋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粗俗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南阳诸葛亮的茅庐和西蜀子云的亭子都很简朴。正如圣人孔子说的那样: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陋室铭》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篇。这篇文章只有81个字,里面有人,有事,有比喻,有引用,语言清新,意境丰富,引人入胜,表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们清高和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陋室铭》告诫人们:外在的条件和环境的影响都不是最重要的,而内在的心灵美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不断地充实自己,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能有所成就。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文人的自豪感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