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精品文学书系:一生必知的中国文学知识
47685900000037

第37章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诗王”之称。白居易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的三大诗人。他的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以流传很广。诗的内容除了状物抒情外,大部分都是讽刺封建统治,描述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表达心中的不满。

白居易的诗现存有近3000首,可以说是唐朝诗人中作诗最多的一位。其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等许多名篇都被人们传诵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入长安

白居易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了,五六岁时就开始学写诗。在他16岁那年,父亲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见世面,结交名人。

那时候,许多地方发生了叛乱,长安也遭到很大的破坏,到处闹粮荒,米价飞涨,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名叫顾况,很有才气,许多人都曾拜访过他。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也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

当时顾况正在读书,听说有人来求见,以为是老朋友,就吩咐请进,谁知进来的却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白居易拜见了顾况之后,恭恭敬敬地对顾况说:“学生久仰您的大名,今天特来拜访您,希望您能给学生指点一二。”说着递上了自己的名帖和诗作。

顾况看到白居易文质彬彬的样子,心里就有了几分喜欢,又拿起了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听了这番话,心里很惶恐,以为顾况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觉得很茫然,只好一言不发地站在一旁等候求教。顾况拿起白居易的诗卷随手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读到这里,顾况的脸上显露出很兴奋的神色,站起身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真是好诗,没想到你小小的年纪,竟然能作出这么好的诗,将来一定会前途无量啊!”

打这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白居易小小年纪就能写出好诗,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渐渐地在长安出了名。没过几年,他就考取了进士,被皇帝唐宪宗提拔为朝中的官员。

白居易做了官以后,接触到朝廷中的许多不公平的黑暗现象,觉得很不满意,他在唐宪宗面前多次直谏,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可也得罪了不少人。这些人联合起来,在皇帝面前说了白居易许多坏话,弄得皇帝也渐渐不再信任他了,降了他的官职,把他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司马与《琵琶行》

白居易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很郁闷。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一个港口上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让那个歌女为自己和朋友弹唱,了解了歌女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她,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觉得很悲愤。回去之后,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

《琵琶行》《琵琶行》以现实主义的笔调,反映了琵琶歌女的不幸遭遇。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在政治上所遭受的打击的不满。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这些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对琵琶弹唱的描写出神入化,优美动听,也是一篇表现音乐的佳作。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在文章中,白居易流下了眼泪,这是同情的泪,表现了诗人对被压在社会最下层的妇女的理解和同情;这也是伤感的泪,是对自己命运不公平的叹息。

《琵琶行》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具有深沉的感染力量。全诗情节曲折,层次分明,语言和谐流畅,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典范,受到了中国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描写景物的诗作十分有名,常常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清新怡人的景物来。他曾经在杭州做官,常去白沙堤、孤山一带游玩,因此写下了许多著名的山水诗。有一次,白居易和友人一起去喝酒,回家时沿着河堤散步,不觉诗兴勃勃,当即吟成一首七律诗《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时,有一个妇女正提着篮子经过,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对她说:“大嫂,我刚才作了一首诗,念给你听听好不好?”于是就把这首诗念了一遍。那个妇女听了说:“这诗很好啊!不过白沙堤不只你一个人爱,我们杭州人都爱这堤呢。你不如把‘我’字改成‘最’字吧,这样,就吟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了。”

白居易听了特别高兴,连连说:“大嫂,你说得对,改得好,真要谢谢你了!”

后来,那个妇女一打听,才知道这人就是白居易,逢人就讲:“白居易的诗,我也改过,他还谢我哩!”一时被杭州人传为美谈。

白居易的诗还有许多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等,这些诗篇有的揭露了当官的人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在白居易的《红线毯》一诗中有这样几句:“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当时宣城的红丝线质量很好,织染手艺也很高,于是宣城太守每年都大量地从百姓手中掠夺丝线,并花费许多的人力和物力织成红地毯送到宫中,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可是宣城有许多百姓连衣服都穿不上,穷困潦倒的样子让人心酸。白居易看了这种现象很痛心,就写了这首《红线毯》,批判太守不顾百姓死活的恶劣行为。

白居易创作的态度很认真,据说他写完一首诗,总要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使老婆婆听懂为止。

白居易是唐朝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为唐代诗歌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许多不仅在国内广为传诵,还流传到了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