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精品文学书系:一生必知的中国文学知识
47685900000047

第47章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代宰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分为294卷,共300多万字。这部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学术价值很高,在我国的史学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的家教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是一位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他专心读书,锐意进取,常以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质朴的做法来待人处世。司马光的母亲聂氏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性。司马光诞生在这个书香门第之中,在严父慈母的影响和教育下,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司马光6岁开始读书,刚开始的时候,他对所学的东西不能理解,总是记不住老师讲的东西,往往是同学们都背会了,他还没背出来。父亲知道了,就告诉他:读书不能只是机械地背诵,还要勤于思考,弄懂意思,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于是,下课了,每当别的同学做游戏时,司马光却不和大家一起玩,而是一个人找个清静的地方苦苦攻读,直到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很快,他的学业就有了进步,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稍稍大一点的时候,他开始学习《左氏春秋》,常常是书不离手,句不离口,刚听完老师的课,他就能够明白书的大意,然后讲给家里的人听。渐渐地,他被这本书迷住了,常常因为学习而忘了吃饭和睡觉。

司马光的父母不仅关心他的学业,而且还十分注重培养他的优秀品质。有一次,司马光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剥皮,却怎么也剥不开。姐姐走后,一个女仆把青核桃放在开水里烫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剥了下来。姐姐回来一看,便问是谁剥下来的,司马光说是自己剥的。这个过程恰巧被父亲看到了,见他撒谎,就严厉地训斥他:“事实是怎样就应该怎样,从小就撒谎的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有什么出息!”司马光惭愧地低下了头。这件事虽然很小,但却给司马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做学问,他总是十分诚实,不敢有半点虚假。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负责编写的、专供皇帝阅览的一部历史书。它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叙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分为294卷,300多万字。这部书取材广泛,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信,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也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治理国家的借鉴。

《资治通鉴》的文字简明扼要,文笔生动流畅,质朴精练,富于文学意味。不仅可以作为历史著作阅读,有些篇章也可当做文学作品来欣赏。

司马光编写这部历史巨著的态度十分认真,他不但请来许多史学和文学的名家如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也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翻阅资料时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资治通鉴》书影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告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身体不好,可是他还坚持抱病工作,亲戚朋友们劝他多休息,他却回答说:“先王曾经说过,生和死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他的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态度让大家深受感动。

为了编写这部书,司马光常常废寝忘食,有时到了吃饭的时候也不知道,家里人只好将饭送到书局,还要几次催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长,而且上边没有一个草字。书局的房子低矮窄小,夏天闷热难当,司马光洒下的汗珠常常把书稿都浸湿了。后来,他请匠人在书房里挖了一个大深坑,砌上砖,修成一间“地下室”,他就在这个地下室里专心致志地埋头编书。他对史料的考核也极其认真,追根寻源,反复推敲,不断修改。就这样,司马光辛苦了19年,终于编成了《资治通鉴》。这部书编成后,光是司马光存放没有用的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可见他为这本书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