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督促得越严,孩子的学习效果越不理想。想帮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状态,父母就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行为,要善于放开手,不要过分督促孩子去学习。
12岁的晓雅已经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为了督促她的学习,妈妈还给晓雅定了“家规”。“家规”就贴在晓雅做作业的桌子上。
家规只有三条,每一条的内容也只有一行字。第一条是:“放学以后马上回家写作业,不听就拿开水烫身体”;接下来的两条也同样“生猛”:“不完成作业,而和别人打架,就把一只手剁下来”;第三条:“说谎还犟嘴把第二只手剁下来”。家规的下面还写上了晓雅的姓名,以及这份家规的生效日期。
当别人问起妈妈,为什么会有这么严厉的家规时,妈妈落泪了:“家里太贫寒了,她上学的学费是找人借的。自从他爸爸住院了,我忙着照顾住院的丈夫,还想着法地赚钱养家,对晓雅也不像以前那样严格监督了,自己有时候情绪不好,也会对孩子发火,可能孩子也承受了很大压力,所以等发现问题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已经下滑了,所以要对她要更加严厉一些才行。”
对妈妈的做法,晓雅当然不赞同。她总觉得自己被妈妈束缚了。但是,她也能够体谅妈妈的辛苦,所以看到妈妈在家里就想让她高兴,就马上坐下来写作业,当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就觉得没必要这样做,索性就干脆不写了。
为了让孩子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是孩子成绩有所下滑的时候,父母总是忍不住要催促。当父母下班一回家,就要看孩子是否在写作业,如果孩子还没有写,就会说:“都几点了,还看电视?”“还玩儿?作业做完了没有?”“怎么还不做作业呢?快做作业去!”只要孩子不动,父母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孩子快去做作业。当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有的父母还忍不住要去指指点点。有的父母甚至上班时还要打电话督促或询问孩子做作业的情况。他们认为,督促孩子越多,孩子进步就会越快。其实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有的父母喜欢在孩子做作业时指责数落孩子的各项不是,一旦发现孩子作业上有问题,哪怕是小问题也极力放大,让孩子改来改去。这样,孩子不可能在父母的责备中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且父母的唠叨、训斥,只能让孩子产生紧张、烦闷的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
父母不停地督促孩子去学习,这样反复、过度地不良刺激往往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条件反射,降低学习效率,即父母一张口,孩子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不想听、心烦,产生逆反心理。时间长了,慢慢地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父母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并且从中品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李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这和妈妈从小对她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孩子小时候,妈妈就重视对他的引导,使她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自觉主动地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妈妈从来不强迫李娜必须要怎么学习,也不随时监督她的学习,只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她指导性的意见。即使在李娜准备考高中的时候,妈妈也不过多过问她的学习情况,而只是不断地传达自己对她的信任。孩子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能够更加努力自觉地学习,最终取得了成功。
主动学习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好习惯。如果父母过多地支配和管制孩子,就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当然,父母对孩子适当地提醒、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最终是为了孩子自己主动去学习,所以督促孩子只能适当,而且要讲究方法。父母可以参考以下这些建议:
与孩子交流思想感情来促进孩子学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无论你工作有多忙,都要经常关心孩子,主动询问情况,与孩子交流情感。在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时要有耐心,做到平等相待,使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于是孩子就会有良好的心境学习,就会亲近父母,信任父母,愿意将自己的思想和学校里发生的事告诉父母。这样,你不仅可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而且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助于父母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督促孩子学习不要唠叨,不要大事小事都要干涉。在父母的絮絮叨叨、指责数落中,孩子决不可能有积极愉快上进的情绪,很难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父母的唠叨,不停的催促、训斥,使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紧张,无法获得宽松宁静,影响学习。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学会长话短说,不必要的话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