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孩子已经到了2~3岁这个智力开发的特殊阶段。爸爸妈妈,你们想好了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快、更聪明吗?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智力水平又提高了一个档次,先前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所以父母采取的智能训练方法也要相应的提高一个档次。
智能特征
2岁大的孩子活动能力增强,各方面的智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们的语言能力突飞猛进,开始学会与小伙伴相处,还懂得部分生活自理能力。这时期,孩子好奇的天性显露无遗,他们的自我意识正日益增强。以下是2~3岁孩子的智能特征:
运动智能特征
运动能力逐渐加强,动作发育更加成熟,到2岁半左右,孩子就基本上掌握了跳、跑、攀登等复杂的动作。
开始热衷于全身运动,比如走路、攀登、悬吊、滚、转等。
到3岁左右,孩子能较好地控制身体的平衡,能双脚交替着一步一步下楼梯,会跳远、攀高爬低,动作相当敏捷。
手部动作更加灵活:2岁半左右,会穿脱袜子,会叠起8块方积木,会临摹画直线和水平线;3岁左右,手的动作更加精细,会用剪刀剪东西,会扣纽扣、使用筷子、折纸等,双手的配合比较协调。
3岁时,孩子的大运动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基本发育完善,初步达到了成人的水平。
语言智能特征
孩子的语言进步得非常快,是语言能力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
孩子说话的积极性非常高,常常主动找父母说些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情。
孩子已经掌握了与生活有关的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言,会正确地运用代词你、我、他,因此他们说话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并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还会说上几句儿歌。
大多数孩子能运用语言来跟他人进行一般的交谈,说出的话虽然仍以简单句为主,但偶尔还会冒出一句复合句。说出的大部分的句子都包含10个字左右。
词汇量可以达到1000个左右,会唱儿歌。
感知智能特征
这一阶段孩子感知能力的发展依然很迅速,是发展孩子感觉智能的一个比较好的时期。
能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黄、蓝、绿等,能分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其他一些几何图形。
开始出现最初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人际交往发展特点
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显露出喜欢和小伙伴玩的意向,但这时的孩子还不懂得与小伙伴交往。
开始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与人的交往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
面对陌生的大人时会表现出害羞和怕生。
心理智能特征
2~3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心理学家称为人生第一反抗期“父母会感到他们不听话、不服管、脾气大,有时会对所有的命令都说”不。
学习欲望比较强,很有“参与”的意识。
智力发展目标
孩子很多方面的智能都将在2~3岁时得到发展和完善,经过这个阶段的训练,孩子的各项智能有望达到以下程度。
能复述几首完整的短小儿歌,听完故事后能够复述简单的情节,会说简单的礼貌用语,能认读一些简单的汉字。到了3岁左右,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能掌握一定的礼貌用语和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展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平衡性,使跳、跑、攀、爬等运动技能及身体控制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到孩子3岁时,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更加协调,身体的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
了解气候、时间的变化,认识并掌握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有初步的图画概念,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
理解“一样多”、“相同”的概念;认识和分辨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会认数字1~10,并能点数、背数1~20;建立初步的空间、时间概念。
会唱几首简单的儿歌,初步掌握2/4、3/4拍的节奏,并能随着音乐即兴表演动作。
能分辨红、绿、蓝、黄、黑、白等基本色调;学会简单的添画、点画、印章画,会画直线、横线;掌握搓、压、团等玩橡皮泥的技巧;会简单的手工折纸。
在摆弄物品的活动中,协调运用各种技能。
建立大小、颜色、形状等基本概念。能够指出两事物间的相似处、不同处和显著的特征,能注意细节和差异,能按颜色和形状归类。
与他人互动,乐意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开发智力的饮食
这个阶段的孩子,同样要注意营养摄入的均衡,只有营养摄入充足,孩子的大脑和智力发育才能更加完善。
这个时期的孩子食量有所增加,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也在增加,一般而言,每天给孩子喂食主食100~200克,蔬菜100~150克,豆制品15~25克,肉、蛋50~75克,牛奶250~500克,以及适量的水果。按照这个量给孩子喂食,就可以得到较充足的热量和营养。
另外,父母对孩子一天的饮食应该有个合理的安排,如早餐要让孩子吃得好,一般以面包、牛奶、鸡蛋、糕点、稀饭等配以小菜,摄入的热量要占全天总热量的25“左右。午餐应最丰富,量也最多,给孩子吃的食物有煮得较烂的饭、馒头、碎肉、青菜、动物肝脏、豆腐、菜汤等,摄入的热量要占全天总热量的35”。晚饭可以适当吃得清淡一点,如烂饭、面条、菜包、菜汤等,摄入的热量占全天总热量的30左右。
此外,较上一个时期,孩子吃饭的次数有所减少,每天由五餐改为四餐,只需要在午点时适当给孩子喝点牛奶或豆浆,吃点水果,这些所摄入的热量约占全天总热量的10左右。
给孩子的饮食,最重要的依旧是在营养均衡的同时,不断变换各种口味,可供父母们参考的食谱如下:
●星期一
早餐:鸡蛋饼,豆浆。
午餐:软米饭,肉末炒胡萝卜,虾皮紫菜汤。
午点:牛奶,饼干。
晚餐:肉末碎青菜面。
●星期二
早餐:牛奶,面包夹果酱。
午餐:南瓜粥,猪肝炒黄瓜。
午点:香蕉。
晚餐:软米饭,香菇油菜,海米冬瓜汤。
●星期三
早餐:牛奶鸡蛋羹,豆沙包。
午餐:豆腐鱼肉饭仔。
午点:苹果。
晚餐:软饭,豆腐黄瓜汤,三色肝末。
●星期四
早餐:牛奶,瘦肉包子。
午餐:软饭,冬菇鹌鹑蛋汤,虾皮豆腐。
午点:橘子汁,点心。
晚餐:花生排骨汤饭仔。
●星期五
早餐:豆浆,鸡蛋饼。
午餐:软饭,牛肉炖番茄,西红柿猪肝汤。
午点:蔬菜酸奶沙拉。
晚餐:菠菜小银鱼面。
●星期六
早餐:鲜奶,蛋黄,大米粥。
午餐:软饭,清蒸草鱼,丝瓜瘦肉汤。
午点:苹果。
晚餐:软饭,虾皮紫菜豆腐汤。
●星期日
早餐:豆浆,鸡蛋蒸糕。
午餐:软饭,老鸭汤,茄汁虾仁。
午点:核桃奶,点心。
晚餐:三鲜馄饨。
做给孩子吃的菜肴尽量不要放味精和其他调料,油盐的摄入也要适度。
智力训练
2岁后,孩子的大脑发展接近成熟,有了简单的思维能力,动作能力有了大幅提高,虽然如此,他们离成人的标准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所以,父母和孩子都还需要继续努力,使孩子原有的各项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动作能力训练2~3岁的孩子,动作能力训练分为两部分,一是大动作能力训练部分,二是精细动作能力训练部分。
大动作能力训练
2~3岁的孩子总是不停的活动,跑、踢、跳、蹬,精力旺盛。父母应尽量提供安全、宽敞的场地,可以带他们到户外活动,在院子里、公园或公共幼儿活动场所玩。
在踢球的时候,人体全身上下都在运动,这项运动能促进孩子骨骼的生长和大脑的发育,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都很有帮助,另外,这项全身性的运动也能帮助孩子提高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如脚与眼睛之间的协调性。
爸爸用凳子搭一个球门,并示范将球踢进球门。然后让孩子仿照爸爸的样子试着踢。如果孩子将球踢进去了,就要及时鼓励孩子。
在教孩子踢球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注意的是,要十分注意“罗圈腿”的形成,因此,父母需要多给孩子做以下辅助练习:
●立正练习
让孩子全身保持正规的立正姿势,两腿直立,两脚并拢,膝关节靠拢夹紧,挺直背部。每次立正时间不少于15分钟,每天进行3次左右。
●压腿运动
将孩子的一条腿放在某个有一定高度的物体上,上半身前倾,跟着自己轻轻做压腿运动。
●下蹲运动
让孩子双手叉腰,腰背挺直,双脚分开约20厘米,脚尖朝外,吸气时两膝靠拢,缓慢下蹲,蹲下后停留片刻。呼气时缓慢打开双膝,笔直站起,重复该动作10次。
●练习跳远
跳远是锻炼孩子腿部肌肉和力量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跳远还是发展下肢爆发力与弹跳力的运动项目,能促进孩子腿部肌肉的爆发力。
将孩子带到操场上的沙坑前,父母先做示范,然后让孩子模仿自己的样子跳远,或者由父母拉着孩子的手,和孩子一起跳,坚持每天练习。
●练习走平衡木
走平衡木和走“S”形路线的训练效果差不多,既训练了孩子一心二用的能力,同时对开发孩子的左右脑也有帮助。
将15厘米宽的木板铺在高约20厘米的砖上,做成平衡木,父母牵着孩子的手,让孩子从平衡木上走过。刚开始练的时候,木板可以铺得短一点,等到训练一段时间后,木板就可以加长。孩子刚开始练习时,不妨先扶着孩子的手,免得不小心摔倒。反复练习,直到不用扶手就能行走自如。砖不要垒得太高,以免不小心摔伤孩子。
●学骑小自行车
学习骑小自行车,这是锻炼全身协调运动和视觉配合的好方法。父母先给孩子选购一辆三轮小自行车,父母先指导孩子坐到车上,然后帮助孩子将两只脚放到两个踏板上,让孩子试着用脚转动轮子。在孩子骑车的过程中,父母都不要离开,以免孩子摔伤。这项训练能够锻炼孩子腿部的力量和手眼的协调能力以及腿部的力量。
精细动作能力训练
精细化动作要求的技巧性更高,动作控制力更强。这个阶段主要是训练手的灵活性。父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搭难度更高的积木
2岁后,孩子用手变得灵巧多了,会翻书了,也会搭较简单的积木等,但是,要进一步训练孩子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训练,父母还应要求孩子搭难度要求更大的积木。
父母给孩子买来一套难易程度符合孩子年龄和智力特点的积木,先做示范,让孩子模仿动作,然后让孩子自己操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忘记表扬孩子取得的成就。搭积木的动作主要靠孩子的手部来完成,积木的难度越大,对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能力要求就越高,也越能锻炼孩子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
●拧瓶盖
父母先收集一些空瓶子,然后用彩色笔在瓶子上画各种小动物的形象,与孩子一起玩给小动物戴帽子的游戏。
父母将瓶盖都拧下来,然后对孩子说:“天真冷,你看这些小动物都没有戴帽子,让我们来帮它们戴上吧。”并当着孩子的面给一个小动物戴帽子——把瓶盖盖上。然后让孩子模仿自己的动作给其他动物戴帽子。由于孩子的手部力量还不够,没有能力将瓶盖拧上,父母只要求孩子将瓶盖放上就可以了。这项训练能有效锻炼孩子手的精细度,也训练了手眼协调能力。
●把珠子放入细口瓶中
父母先找来一个空的塑料细口瓶和一些玻璃珠,瓶口应当比玻璃珠大。父母先当着孩子的面做示范,拿起一颗玻璃珠丢到塑料瓶里,听到“咚”的一声响,孩子也会跃跃欲试。接着,父母给孩子一颗玻璃珠,让孩子照自己的样子将玻璃珠丢进瓶子里。如果孩子丢不进,父母再给孩子一颗玻璃珠,并将孩子的手拉到瓶口处,正对着瓶口丢下。这项训练和上一项训练的效果差不多,都是训练孩子手部动作的精细度和手眼协调能力,但是难度较大。
●发展孩子手部的揉捏搓等动作
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彩色橡皮泥,然后让孩子跟着自己捏各种可爱的造型,如一条小虫子、一个大圆饼等。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重点指导孩子进行团、搓、压的动作练习。
语言能力训练
2~3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在这个时期孩子逐渐掌握了最基本的语言,并且学得非常迅速。这个时期训练得好,就会为以后语言的继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特点,父母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对孩子进行训练:
●引导孩子与自己对话
研究证明,家长和孩子说话的多少直接影响孩子掌握词汇量和句法能力的发展。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父母就应该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与孩子多说话、多交流。在说话时,父母还应当将实物、动作、表情和手势结合起来,以便于孩子更好的理解。
当孩子有了某些特殊或者新鲜的经历后,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与自己对话,让孩子讲出自己的见闻。例如,当孩子参观完动物园后,妈妈可以这样与孩子对话:
妈妈:“宝宝今天去动物园看到什么了?”
孩子:“猴子。”
妈妈:“猴子长得什么样?是不是尾巴很长?”
孩子:“是的。”
妈妈:“那你还看到了什么?”
孩子(思索状):
妈妈:“有没有看到大大胖胖的大象啊?”
孩子:“有。”
……
上面的问答也可以由爸爸代替妈妈。随着这一问一答的进行,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见闻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讲故事时提出问题
长到2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词汇量,父母可以给他们讲一些故事情节稍微复杂的故事。爸爸可以选择一些情节简单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在讲的过程中,爸爸要不断地向孩子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回答,下面以讲《狐狸和乌鸦》为例:
妈妈:“一天,乌鸦得到了一块肉,它把肉含在嘴里,站在树枝上。狐狸看到了,狐狸想要吃那块肉,就和乌鸦说话——宝宝,狐狸为什么不直接去抢乌鸦的肉呢?”
孩子(做思考状):“因为……”
妈妈:“是不是因为乌鸦能飞到树上,而狐狸不能飞,只能在树下呀?”
孩子:“是。”
妈妈:“我们接着讲,狐狸眼珠子一转,抬头对树上的乌鸦说:‘亲爱的乌鸦,你好吗?’乌鸦看了它一眼,没有回答——乌鸦为什么不理会狐狸呢?”
孩子:“不喜欢。”
妈妈:“就是不喜欢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孩子:
妈妈:“乌鸦是用什么说话?”
孩子:“嘴巴。”
妈妈:“乌鸦的嘴巴里有什么?”
孩子:“肉。”
妈妈:“对啊,现在知道乌鸦为什么不说话了吗?”
孩子:“不能说话。”
妈妈:“宝宝真聪明(亲一下孩子的脸),我们接着来讲故事……”
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要适当的提一些问题引导孩子思考。为了使故事听起来更加有趣,父母讲的时候要配合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教孩子说完整句
所谓完整的句子,即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子。孩子学会说完整的句子,即意味着他们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与成人的交流也更加顺畅。
带孩子上街之前,爸爸问孩子:“宝宝要去哪儿?”妈妈就教孩子说:“我去上街。”
爸爸上班后,妈妈问孩子:“爸爸去哪儿了?”然后教孩子说:“爸爸上班去了。”如果是妈妈上班去了,爸爸也可以这么问。
当孩子学会了简单的完整句子后,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加一些形容词到句子里,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
妈妈:“爸爸去哪儿了?”
孩子:“爸爸去上班了。”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去上班的?”
孩子:
妈妈:“是不是吃完早餐后上班去的?”
孩子:“是。”
妈妈:“那爸爸是什么时候去上班的?”
孩子:“爸爸吃完早餐后去上班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引导孩子说这些相对复杂的句子,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妈妈:“宝宝今天穿什么衣服?”
孩子:“好看的衣服。”
妈妈:“那你觉得哪件衣服好看呢?”
孩子:“红色的。”
妈妈:“好,那就穿红色的衣服,宝宝今天穿什么衣服呀”?
孩子:“宝宝今天穿红色的衣服。”
父母往句子中所加的扩展词一定要简单、形象,便于孩子掌握并熟练运用。
绕口令练习
绕口令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它的每一句口令中的字音都很相似,极易混淆。要念得又快又好,必须要求孩子思维反应速度快、记忆力好,而且口齿伶俐。经常说绕口令,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会为将来锻炼孩子的口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练习绕口令还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练习的绕口令以简单、易学易记为宜,就如下面的两个:
●四和十
十是十,四是四,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不要把十四念成四十,也不要把四十念成十四,要想念清十和四,经常练习十和四。
●化肥会挥发
化肥会挥发,灰化肥会发黑,黑化肥会发灰,灰化肥挥发会发黑,黑化肥挥发会发灰。
在让孩子练习绕口令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孩子要做到吐字清晰、发音准确。绕口令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语言游戏,但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语言活动,很多字音相同,如果稍一失误,就会出现差错,因此在陪孩子练习绕口令时,父母的示范音就应当准确。
其次,父母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一步步来。在刚开始教孩子绕口令时,速度一定要慢,保证孩子读出的每一个字音都准确无误,然后再逐渐加快练习的速度。
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阅读能够大大丰富孩子的词汇量,父母应该给孩子很多语言上的指导,因此,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看书。
●提供内容有趣的图书
父母应为孩子准备内容有趣的儿童书籍,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将每天睡觉前的半个小时定为阅读时间,时间一到,就对孩子说:“宝宝,今天阅读时间到了,你现在该去看书了。”如果孩子不愿意看,父母就自己拿起书来看,边看边发出笑声,孩子感到好奇,就会自觉拿起书本来看。
●耐心解答孩子的问题
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时,父母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孩子看书时,父母一定要陪着孩子;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内容时,应耐心给其讲解。此外,父母每天都要督促孩子按时读书,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教孩子学会反义词配对
认识和正确地使用反义词,是孩子语言能力有所提高的表现,教孩子给反义词配对,既能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又能锻炼其思维反应能力。
●父母和孩子一起看图片或实物,教给孩子大小、冷热、高低、胖瘦等生活中常用到的反义词,鼓励他们反复练习,多多运用。
●在生活中,将互为相反意义的两个词放在一起说,如“爸爸的鞋是大的,宝宝的鞋是小的”、“爸爸很胖,妈妈很瘦”、“这棵树很高,那棵树很矮”等。
●父母找来两个长短不一的绳子,将它们拉直了放在桌子上,爸爸问:“这根绳子比那根绳子怎么样?”妈妈回答说:“长。”爸爸接着问:“那根绳子比这根绳子怎么样?”然后让孩子回答。当孩子熟悉了规则后,父母再问孩子关于其他反义词的问题,如“高”和“矮”,“胖”和“瘦”等。
教孩子造句
教孩子学习造句,就是为了让孩子将一些比较好的词语放进自己的语言中,有了这些词语的点缀后,孩子的言语将会更加简洁明了,表达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当孩子已经能够完整地说整句话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词语造句。
如父母可以指着孩子的自行车造句:“这辆自行车是宝宝的。”然后让孩子模仿这个句子用“自行车”造一个句子。如果孩子造的句子是正确的,父母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孩子说错了,父母要继续给孩子做示范。造句这种简单、实用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爱动脑筋的习惯。
记忆能力训练
2~3岁的孩子,记忆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孩子随着活动的复杂化,他们开始能够记住一些复杂的信息,如儿歌、英语单词等。而且记忆保留的时间较长。3岁的孩子可以再认出相隔几十天或几个月的食物,还可以凭记忆用语言讲述几个星期以前的事情。
虽然孩子的记忆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他们的记忆力还与成人有着区别,依然带有很大的无意性。这种无意性使他们容易记住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事物,对于不感兴趣的则可能随时会忘掉。这个时期的孩子记忆还带着直观的、形象的特点,对语言的逻辑识记能力比较差。因此,孩子常常只能记住事物的一些外部特性。
针对孩子的这些记忆特点,父母可以从强化记忆的方式入手,训练孩子的记忆能力。原因是,这个阶段孩子的记忆方式依旧是以背诵为主,所以继续对孩子进行记忆强化训练,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记忆力。所谓强化记忆,主要是通过让孩子回忆的方法,使孩子对某个事物的记忆更加牢固,以此达到训练孩子记忆力的目的。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用重复强化记忆
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记忆属于无意记忆,是死记硬背的范畴,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强化,他们的记忆才能更加长久,记忆效果也更好。
●加强具体应用
在教会孩子认识各种物品的名称后,爸爸坐在沙发上,对孩子说:“把小皮球拿给爸爸。”如果孩子拿对了,并给爸爸送了过去,爸爸要及时给予夸奖。然后再说:“把小板凳拿给妈妈”。等孩子逐渐熟悉了这种训练方法后,父母可以一次性给孩子两条指令,增加孩子记忆的难度,如“把小凳子拿给爸爸,把苹果拿给妈妈。”孩子从听到指令到执行指令的过程中,需要用心去记住这个指令,因此,经常进行此项训练,能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
●翌日复述故事
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之前,先告诉孩子:“妈妈今天给你讲一个大灰狼的故事,宝宝要仔细听这个故事,明天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父母尽量慢地将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为了加深孩子对故事的印象,父母在讲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还可以不断地向孩子提与故事有关的问题。第二天,父母要求孩子将昨天听到的故事复述一遍。由于记忆能力有限,孩子很有可能记不住或者记错,需要父母进行适当的引导。这种训练方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复述不是背诵,在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听到的故事时,其实已经发展了他们自己对知识的领悟和加工能力。这样的训练方式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父母讲一遍故事,孩子可能记不住,父母在重复时可采取一些变化。比如,边讲故事边做手势,或者边讲故事边向孩子提问题,以提高孩子的兴趣,提高其记忆效果。
此外,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描述孩子一天中的所见所闻,这样也能对记忆力起到训练作用。
利用日常小事训练孩子的记忆力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孩子用到他们的记忆力,记忆能力用得越多,开发得就越好,因此,父母可以从很多小事上训练他们的记忆力。
父母在带孩子出门前,当着孩子的面,将孩子喜欢的一袋糖果藏起来,并告诉孩子:“这袋糖果藏在这个地方,你要记好了,等会儿我们回来后你来找,如果你把它找出来了糖果就归你了,好吗?”回家后,父母先问孩子刚才出门前藏了什么东西,然后叫孩子把糖果找出来。孩子因为惦记着吃糖果,就会更加用心地记着糖果的位置,这项训练能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
另外,父母还可以要求孩子将用过的东西物归原处,将自己的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等,或者帮大人记住一些日常事务,如爸爸在前一天晚上告诉孩子自己第二天上班时需要带某个物品,让孩子帮自己记着……这些也都能够有效地训练孩子的记忆力。
情感能力训练
孩子2岁以后,父母培养孩子的情感应该有所侧重,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让孩子从玩具娃娃中得到情感的积累,更应该让孩子从生活中积累情感体验,懂得感受别人的情感,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美好的东西产生热爱之情等。
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感情
孩子天生喜欢小动物,当他们看到各种造型可爱的小动物时,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父母可以找来一些小动物的图片让孩子看,帮助孩子建立对小动物的亲近感。
养一些家居植物,最好是能开花的,让孩子帮着给它们浇水和除草,帮着照顾它们。还可以养一些小金鱼,引导孩子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经常带孩子去公园走走,节假日带孩子去郊外感受清新的空气和美妙的环境,以及看各种见所未见的动植物。
爸爸多抽时间带孩子
很多人认为带孩子是妈妈的天职,而爸爸的责任就是赚钱,其实爸爸也应该多带带孩子。爸爸带孩子,能够给孩子一些不同于母亲的体验。一项婴儿研究发现,由父亲带孩子,游戏的时候规则相对要少一些,气氛相对要活泼一些,这些有助于培养孩子开朗活泼的个性。
爸爸没事的时候要尽量多陪孩子玩、多陪孩子做游戏。如果平日里工作忙,在节假日里,爸爸应该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如果以前都是妈妈在孩子入睡前给孩子讲故事,那么,现在爸爸也可以代替妈妈给孩子讲故事。
克服孩子的分离期焦虑症
孩子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几乎是不辨亲疏的。长到6个月后,开始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害怕和焦虑,在离开平时最熟悉的人时也产生焦虑,这就是分离焦虑症的主要症状。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分离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呢?
父母每天拨出时间陪伴孩子,唱歌、看故事书、拥抱等,通过简单的亲子互动和游戏,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心和爱,减少因分离产生的不适感。
当父母在与孩子分离前,应有一段缓冲时间,让孩子逐渐适应父母不能随时在身边的生活。在吃完饭后,把孩子安顿在父母的房间里或者客厅中,让孩子自己玩。无论孩子是玩自己的手还是注视某一个物体,只要孩子能够专注于自己的活动,父母就不要去打扰孩子。
这些方法能够让孩子慢慢从习惯父母时刻在身边逐渐过渡到习惯一个人的状态,当孩子再面对分离时,就不会感到严重的焦虑和恐惧了。
感知能力训练
2~3岁的孩子观察图片或者物体时,很难做到按照成人的指示去观察全部或某一部分,更多的是无目的地进行观察。虽然如此,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又多了一些思考成分。孩子对空间、时间和颜色的知觉开始清晰,如开始理解上下、里外、左右等方位名词,理解简单的时间概念。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可继续对孩子采用以下几种训练方式:
训练空间方位感知
空间方位感知能力是孩子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它能帮助孩子正确地辨别方向和记忆路线,更重要的是,这项训练也能开发孩子的右脑。空间方位感的训练主要是通过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的游戏范例如下:
●听指令搭积木游戏
妈妈先准备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积木块,让孩子先学着妈妈的样子,按照指令搭。比如妈妈说:“绿色的在黄色的上面。”然后拿出绿色的,放在黄色积木块上。然后妈妈继续搭,一边搭一边说:“红色的在黄色的下面。”然后把红色的积木块放在黄色的下面,反复训练之后,妈妈不再操作,让孩子自己听妈妈的指令搭积木。孩子的方向放对了,妈妈拥抱孩子,给予表扬;孩子搭错了,也不要紧,继续告诉孩子,哪里是上,哪里是下。在上、下、左、右等基本方位中,孩子对上下方位的理解相对比较容易。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通过摆放物品,并结合语言和动作理解方位概念。
●听指令摸五官游戏
父母和孩子一同站在大镜子前,父母说口令,孩子做出相应的动作,如父母说“右眼睛”,孩子就用手摸自己的右眼睛;父母说“左耳朵”,孩子就用手摸自己的左耳朵……在父母的指令中,还可以涉及肩膀、膝盖、眉毛、耳垂等身体部位,使孩子进一步认识身体各部位和分清左右,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孩子要在最快的时间内作出反应,所以这项训练也能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
●小蜜蜂采蜜游戏
妈妈和孩子一起面对面坐在地毯上,都戴上蜜蜂头饰来扮演小蜜蜂。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念儿歌《小蜜蜂》。妈妈一边念“一只小蜜蜂呀”,一边用手指做“1”的动作,然后两只手分别放在头的两侧。念“飞到花丛中”时,妈妈带孩子伸出两只手在身体的两侧,做“飞”的动作。念“飞到西来飞到东”时分别向左右侧过身体,做“飞”的动作。念“飞来飞去嗡嗡嗡”时,妈妈用嘴巴夸张地发出“嗡嗡嗡”的声音,让孩子体味到游戏的兴趣。通过这个儿歌伴游戏的活动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语言智慧的发展,帮助孩子了解语言和动作之间的关系,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除了游戏外,父母也可以在生活中来培养孩子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父母带上孩子到户外游玩。父母先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影子,然后让孩子换个方向,并来回走动,让孩子观察自己运动时影子的运动方式。然后让孩子背对着太阳的方向,试着去追自己的影子,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还需要向孩子解释影子的形成原因。
训练孩子对各种变化的感知
感知能力主要由人的右脑控制,所以,训练孩子的感知能力,能帮助开发孩子的右脑。
晴朗的早晨,在孩子起床后,大声对孩子说:“太阳公公出来了,今天又是一个大晴天。”并让孩子站在阳光底下感受一下,经过几天的重复后,孩子就会明白,有太阳出来就代表晴天。父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感知下雨、下雪、刮风和打雷等各种不同的天气。
除了对各种天气现象的感知,还需要训练孩子对季节的感知,父母先告诉孩子夏天与冬天的特征,如夏天会打雷闪电,人们喜欢穿短装,穿凉鞋;冬天会下雪,很多人外出时需要穿羽绒服,戴帽子和手套、围围巾等。然后取来一份表现季节的图片或挂历让孩子区分冬天和夏天。如果孩子区分错了,就将图片中明显的季节特征指给孩子看,让孩子加深印象。
训练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包括审美想象力、透彻的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因此,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能力,也可以说是在培养他们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能力,可以从培养孩子对自然界美景的热爱之情,以及欣赏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入手。
雪景是自然界中最美妙的景色之一,当我们置身于一片白茫茫的雪景中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所以,让孩子亲身体验雪景的美妙,是培养孩子审美感知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冬天下雪的时候,在保证孩子身体温暖的情况下,带孩子去户外一些没有被人踩过的地方观看雪景。当孩子第一次看到一面白茫茫的美丽雪景时,父母不要打扰孩子,让孩子静静观看,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经常给孩子放一些优美的乐曲,如古筝演奏的《渔舟唱晚》,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场景音乐,格里格的作品《朝景》等,尽管孩子可能听不懂,但是优美的旋律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
认知能力训练
孩子在能够独立行走后,他们视听的范围更大,触摸到各种物品的机会更多,这也为锻炼他们的认知能力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此,在这一阶段,父母可以从生活化的角度入手,多方面予以训练。具体训练方式如下:
认识性别
对大人来说,性别的认知很简单,可以从很多方面对男性和女性进行识别,如长相、服饰、发型、声音等,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只有经过训练后,才能学会识别男性和女性。
父母训练孩子认识性别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自己可以经常用的语言来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如经常对女孩说“妈妈是女的,你也是女的”,对男孩则说“爸爸是男的,你也是男的”,训练一段时间后,让孩子回答“我是女孩”或“我是男孩”。也可以利用故事书中插图上的人物问“谁是哥哥?”“谁是姐姐?”来训练孩子认识性别。在训练过程中,还应当引导孩子观察对方的各种性别特征,如头发、胡须、皮肤等,在无形中还能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认识交通工具
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坐公交车,选择一个靠马路中心那一侧的靠窗座位。妈妈用语言引导孩子观察窗外的各种车辆,并不断地告诉孩子“这是公共汽车,个儿比较大”、“那是摩托车,只有两个轮子”、“那是出租车,它们身上的颜色很显眼”……此外,妈妈还可以结合图片让孩子认识各种车辆,在这项训练中,也可以是爸爸带孩子辨认车辆。
认识职业
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种职业,其中很多人的身上都带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如穿白大褂、胸前挂着听诊器的人是医生,皮肤黝黑、扛着锄头耕作的是农民……根据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我们就很容易分辨他的职业是什么。孩子在学习辨认职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根据一些特征来进行推理和判断,因此,该项训练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还能锻炼其思维能力。
父母给孩子找来一些画有各种职业人员的图片,图片上所画人的职业特征要鲜明,然后指着图片上的人告诉孩子:“他是医生,看见没有?医生的头上戴着白色的帽子,身上穿白大褂。”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戴着白色帽子,穿白大褂的人是医生。父母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其他不同职业的人。
认图指错
认图指错,要求孩子根据自己的视觉判断指出某些图片中的不妥之处,这需要孩子首先能够认识图片中的事物,并对其特点和外形有一定的印象。父母反复对孩子进行该项训练后,孩子就会逐渐养成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爸爸/妈妈仿照已有的人或者动物的图片,将上面的人和动物重新画一遍,但是不将这些人和动物画完整,使每一个看上去都是残缺的,如画人的时候,使他们有些缺少脚,有些缺少头,然后将这些经过涂改后的图片拿给孩子看,让他指出这些图片中都缺少什么。如果孩子能够正确指出,就及时给予表扬,如果不能,就拿出正确的图片让孩子对照着看,让孩子找出错误。通过这项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观察力以及记忆力都能有所提高。
社交能力训练
2~3岁的孩子能够自由地走或跑,活动空间也变得较大,越来越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此时训练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孩子与他人协商
协商能力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运用得当,将会给自己带来方便。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学会同他人协商,对将来的人际关系有着很重大的影响。懂得协商的孩子能比其他孩子更快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也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非常重要。所以,爸爸妈妈要多利用生活中的场景来培养孩子的协商能力。
爸爸正在看喜欢的球赛,这时候,孩子喜欢的动画片要开播了,孩子跑去向妈妈求助。
孩子:“我要看动画片。”
妈妈:“可是爸爸正在看球赛,爸爸平时最喜欢看这个,你说怎么办呢?”
孩子:“我想看动画片!”
妈妈:“如果你现在换台的话,爸爸就看不成了,那样他会很难过的。”
孩子:“嗯。”
妈妈:“不过,你可以过去和爸爸商量一下,如果他同意换台,就不会难过了,那样你也可以看了,可以吗?”
孩子:“好。”
妈妈:“你过去跟爸爸说,你每天都看动画片,现在要开始了,可不可以让宝宝先看一会儿,宝宝看完了爸爸再接着看。”
教孩子学会招待客人的礼仪
在人际交往中,招待客人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一个人在招待客人时的礼节是否周到,也关系到其人际关系的好坏。当家里有客人到来时,父母要教孩子与客人打招呼;客人在家里坐下时,父母要指导孩子给客人端茶倒水;客人离开时,教孩子和客人说再见。
训练孩子的待客礼仪,父母们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
把孩子的玩具朋友们都请出来,让他们按顺序在座位上坐好,然后给孩子准备一些切好的水果、饼干、小块的蛋糕和果汁等,让孩子扮演家里的主人,学父母的样子招待自己的玩具朋友们。
学会交换
交换和分享一样,是孩子交往智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2~3岁的孩子还不懂得交换,但是父母可以制造一些小场景或者小游戏,让孩子学会交换。
妈妈拿来一些孩子喜欢吃的饼干和苹果,让孩子拿一个苹果,妈妈手里拿几块饼干,与孩子进行交换。2~3岁的孩子认为把东西给别人意味着失去,所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父母在拿走孩子手中的食物后,再给孩子另外一种食物,孩子就会明白,与别人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从而不再抗拒与他人分享。
学习做客
做客是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经历的事情,而做客时是否具备基本的礼仪,也关系到一个人是否受到他人的欢迎。通过一些模拟场景的游戏,可以教会孩子做客的一些礼仪。
妈妈带着小宝宝假装出门,站在门外,然后敲门。爸爸在里面问:“是谁敲门呀?”孩子回答:“是宝宝。”然后爸爸把门打开,给孩子示范如何问候和拥抱。为了使训练更加有趣,提高孩子参与训练的积极性,父母可以准备三个小兔面具,爸爸妈妈和孩子每人戴一个,假扮成小动物串门。该项训练能加深孩子的记忆,帮助孩子以规范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2~3岁是孩子独立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已经具备了一些最基本的自我服务技能,如会自己用小勺吃饭,自己喝水,自己穿脱鞋袜和穿脱一些简单的衣物等。但是,这仅仅是训练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个开端,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父母还需要采取以下方法对孩子进行训练:
自己穿脱套头衫
套头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衣服,很多孩子也喜欢穿。但是,学穿套头衫对2~3岁的孩子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对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妈妈给孩子找来一件前面有可爱卡通图案的套头衫,先教孩子识别前后,然后让孩子双手捏着套头衫的下摆,使有图案的一面朝着孩子,将衣服倒提着,双手举平。接着指导孩子先伸一只手到对应的袖口,再伸另一只手,并让头部穿过领口,再稍微整理一下,一件衣服就穿好了。穿套头衫,孩子先要分清前后,所以这项训练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
学会自己刷牙
刷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项活动,在孩子2岁以前,一般是由父母帮他们刷牙,长到2岁后,父母就应该教会他们自己给自己刷牙。
父母给孩子买来一个幼儿专用的小牙刷,教孩子刷牙前,妈妈先帮孩子挤上豌豆大小的牙膏,然后让孩子拿着小牙刷,模仿自己刷牙的动作自己给自己刷牙,妈妈边刷还可以边唱:“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张开小嘴巴,刷左面,刷右面,上下里外都刷刷……”为了让孩子更快地学会刷牙,还可以让孩子对着镜子练习。
学会用筷子
筷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餐具,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而且,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孩子用筷子吃饭时,手部的动作能促进大脑的生长和发育。
孩子将到3岁时,要让孩子学会用筷子吃饭。父母先给孩子准备一双长短大小适中的筷子,吃饭的时候让孩子用右手握住筷子,然后,爸爸先给孩子做示范,用筷子夹菜,并让孩子模仿,如果孩子还是不会夹,爸爸可以用手握着孩子的右手,让孩子感受一下夹菜时手部应如何用力,以上训练动作也可以由妈妈来完成。让孩子学会用筷子,重在反复练习,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多练习,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吃不饱饭而放弃教孩子使用筷子。
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玩耍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成分。父母可以在游戏中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原因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头脑中会不断思索和自由的想象,并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手表现出来,因此,用游戏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添图形游戏
妈妈拿来一些纸张和画笔,自己先画出一个圆圈,把图形给孩子,并给孩子一支笔,然后妈妈说:“我给它画一个耳朵”,同时用笔在圆圈的一侧画上一个半圆。在妈妈的带动下,孩子会自觉地去补充其他没有画完的五官。等孩子熟悉了这项训练的流程后,妈妈只需要画出一个简略图形,然后全部由孩子自己去发挥。为了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妈妈还可以和孩子比赛看谁画得又快又多。
●捏面团游戏
家中包饺子的时候,妈妈可以给孩子一块小面团,让孩子自由操作,或者有意为孩子做示范。当妈妈擀饺子皮的时候,给孩子一根小棍做“擀面杖”,让孩子先把面团捏圆,然后用小棍擀平。父母利用孩子手中的面团,捏一个小碗或者小盘子,然后让孩子学着做。
父母也可以做示范,搓两个一大一小的圆球,做成一个不倒翁,给不倒翁做一顶帽子,加上眼睛、嘴巴、鼻子等五官,还可以加胡子、头发,让孩子体验到创作带来的快感。这个过程,孩子的灵感被激发了,创造潜能被挖掘了,而且孩子的小手也变得越来越灵活。
●玩沙塑游戏
在进行沙塑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脑中会不断想象各种形状,然后用沙子将它们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将自己的各种抽象的想法表现出来,通过实物的视觉刺激,能激发孩子不断想象和创造的热情。
把孩子带到沙滩上,找一个离水边较近的地方,与孩子一起玩沙塑。让孩子随意地将沙堆成各种形状,如金字塔、长蛇等。在堆的过程中,父母还要不断地用手把沙拍实,并引导孩子模仿自己的动作。当孩子的沙塑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后,父母还可以教孩子堆城堡等比较复杂的形状。
●看图搭积木游戏
父母给孩子准备一些样例图片和积木,先由父母搭简单构造的图形,请孩子观察后再仿照搭出同样的造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提示孩子观察和搭建的顺序是从下往上的。等孩子学会搭简单的造型后,父母再教孩子搭难度较大的造型。看图搭积木的过程中,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模仿秀游戏
妈妈先播放轻快的森林音乐,然后说:“今天天气真好,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出来晒太阳了。你能跟妈妈一起学学小动物走路的样子吗?”妈妈分别说乌龟、兔子、小羊、青蛙等小动物的名称,妈妈一边说名称,一边做动作,让孩子在对面学。一个小动物的动作反复做上几遍之后,妈妈就不再做了,让孩子自己学动物的动作,看看孩子记住了几个,反应能力如何。还可以让孩子一边做,一边发出这个动物的叫声。这项训练也可以由爸爸引导孩子完成,在训练的过程中,孩子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停地变换各种动作。孩子根据妈妈的指令准确地做出动作,对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