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的时候,徐燕儿(化名)升入了高中二年级,她顺利地分到了文科三班。但让她深受打击的是,她写的第一篇作文,竟然得了前所未有的0分。
这是一篇题为《路》的作文,老师说写成议论文或者记叙文都可以。因为是刚刚升入文科班,想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喜欢读科幻小说和童话,徐燕儿想:“我可以写一篇与众不同的作文,让老师同学开开眼。”她决定用魔幻的手法来写这篇作文,她认为这是最特别的手法。
但是,第二天当徐燕儿翻开老师的评语时作却看到了一个又大又圆的0分。她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很严厉地对她说:“这篇作文绝对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我给你打0分,是要提醒你,你的作文太不符合考试所规定的评分标准了。如果高考作文你也这样写,是要吃亏的??”徐燕儿很不理解,但是只能向“标准”屈服。
孩子天生都是想象力丰富的,但是一些后天的因素,却往往影响了孩子的想象力。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孩子的想象力呢?
首先,教育模式影响了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丰富能考高分吗?能考上好中学、好大学吗?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很多老师认为孩子是否有想象力并不重要,他们并不清楚,想象力对一个孩子的前途有什么用。
“想象力对孩子的升学、工作、未来都有很大的影响。”儿童专家说,比如卖东西,如果你的吆喝很独特,那你就能卖得比别人好。如果孩子缺乏想象力,就会影响他成年后的工作发展,他在工作中就会表现得墨守成规、没有主见,工作不会出错,但也不出成绩,而且这些已经固定在他的人格中,很难突破和跨越。
其次,家长会阻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通过调查显示,中国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对于这一点,专家认为,孩子自我评价没有想象力,比调查认为他们没有想象力更可怕。
“小一点的孩子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完善,而大一点的孩子会从媒体报道上了解到这个信息,如果他真的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不行,那么,这个自我暗示会给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专家强调说,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并不比外国孩子差,家长们不会培养也没关系,但一定不要扼杀。中国的家长很喜欢替孩子做事,比如替孩子洗碗、洗衣服、背书包、系鞋带,不仅让孩子丧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还遏制了想象力的发展。
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很多家长怕孩子弄坏东西,或者出现差错,就制止孩子,孩子在家长的限制中慢慢就变得循规蹈矩了。而家长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保守的,是处处被不允许的,所以他们把这个保守延续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如果妈妈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公园玩或者去旅游,让孩子多见识一下周围世界,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久而久之,必定会对生活有新的感悟。见的东西多了,想象的空间就更大了。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天天在家里,每天就看着那么几个人,每天过一样的生活,怎么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呢?
不仅如此,妈妈还可以多指导和鼓励孩子,让孩子发挥想象力。例如,妈妈可以拿一些孩子比较少见的生活用品,让孩子猜一下这生活用品是干什么用的,然后再和孩子一起试用那件生活用品。
此外,妈妈可以多买一些启发想象力的画册或者书籍,甚至是游戏,多和孩子一起做这些游戏,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