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蔚蓝旖旎的海洋
47972400000022

第22章 航海篇(3)

马可·波罗(约1254—1324年)出生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里。1271年11月,他随着他的父亲、叔父从家乡出发,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东行。4年后,1275年5月,他们终于到达中国,并在位于今天的内蒙自治区多伦县西北的元上都晋谒了元世祖忽必烈,得到大汗的赏赐。年轻的马可·波罗还得到元世祖的重用,在元朝廷做官达17年之久。这期间,他的足迹踏遍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并曾出使缅甸、南洋等地。

在离开家乡20年后,马可·波罗思乡心切,趁着元朝公主阔阔真远嫁伊儿汗国(今伊朗国)的机会,他护送公主远嫁,踏上了西归的路程。马可·波罗从今天的福建泉州港出发,率领由14条四桅帆船组成的船队向西行进。这时,他走的路恰恰是另外一条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两年多的航行,走走停停,这只船队到达伊朗,完成护送使命的马可·波罗开始了回乡之旅。1295年冬天,马可·波罗终于在阔别家乡20多年之后回到威尼斯,成为当地的风云人物。当然他也因为从东方带回了许多财宝,成了威尼斯富商。

1298年,威尼斯城与热那亚城发生战争,马可·波罗出钱装备了一艘战舰,并参加了战斗。战争的结果是威尼斯城失败了,马可·波罗也成了战俘。在狱中,马可·波罗向他的狱友、比萨的作家鲁思梯谦讲述他在东方的许许多多的经历,鲁思梯谦根据马可·波罗的口述,撰写成了一部描述亚洲各国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尤其是中国皇帝蒙古大汗治理下的中国的书。这本书的原来名字叫《称为世界差异之书》,后来叫《东方闻见录》,再后来索性就叫《马可·波罗游记》了。

这本书被当时的欧洲人视为“世界第一大奇书”,一经问世,便风靡欧洲各地,被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各地。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它跟我国的《山海经》一样,一直被认为是一本满纸荒唐言的图书。人们读它,只是因为书中所描述的东方世界太离奇古怪了。当时的欧洲正处在中世纪最黑暗的时代,那里的人们无法理解在东方还有那么高度文明、物产丰富的国家存在。马可·波罗为欧洲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地理学家、制图学家们根据他的描述,重新绘制了世界地图。1375年制成的著名的卡泰兰世界地图,图上的亚洲东部与东南部便是依据《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绘制的。这幅卡泰兰世界地图是哥伦布航行美洲之前被欧洲所有航海家奉为圭臬的地图。1459年制成的费拉-毛罗的圆形世界地图,上面的东方部分的地名很大部分也来自《马可·波罗游记》一书。

马可·波罗本人于1299年在热那亚城获释,回到故乡威尼斯。1324年逝世。马可·波罗没有想到他在狱中的口述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他更不会料到,哥伦布在首航时的手边也有一本《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哥伦布航海是受马可·波罗影响的,哥伦布航海的动机是去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黄金航线。哥伦布之所以冒险闯进大西洋,横渡大西洋,那是因为马可·波罗在口述时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马可·波罗把中国东面的日本认定为在距中国东面很远的地方,而中国又在欧洲很远的东方。这样,在相信地圆说的哥伦布看来,从西班牙向西航行,将会很容易到达日本,然后到达中国、印度。于是哥伦布才会用黄金、白银、珠宝去诱惑西班牙女王,获得赞助,得以率船队西行。这一切都源于对《马可·波罗游记》的信任与误解。

马可·波罗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记述他游历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这是后来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重要诱因。所以说,马可·波罗可称得上是地理大发现的伟大先导者。

不走运的航海家——白令

在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有一个狭长的海峡将它们连结在一起,这就是白令海峡。白令海峡是以航海探险家维图斯·伊翁森·白令的名字命名的。

白令(1681年—1741年),原是丹麦人,但在年轻时就到俄国海军服役了。1724年,沙皇彼得一世下令组建一支探险队,探寻一条通往中国的北冰洋航线,白令被任命为这支探险队的队长。沙皇给他的命令是要建造两艘船,然后乘船沿着俄罗斯海岸向东探寻,找到与美洲接壤的地方。白令据此组织了一支有70多人的探险队于1725年从彼得堡出发,用了近两年时间,经陆路穿过西伯利亚到达鄂霍次克。1727年,探险队到达堪察加,并在此建造了一条“圣卡费利尔”船用来探险。1728年7月,白令指挥这条船从堪察加河驶入大海,向东北方向探索前进。经过1个多月的航行后,发现了圣劳伦斯岛。再往北,他们发现陆地消失了。

其实他们正航行在海峡中。不久他们返航回到堪察加,并于第二年再次出海去探寻美洲大陆,依然没有结果。白令结束了此次航海探险,回到彼得堡。后来,人们把这条位于亚洲和美洲之间,连结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海峡,以白令的名字命名为白令海峡。

1733年,沙皇俄国又组建了第二支探险队,队长仍然是白令,他的任务还是从堪察加和鄂霍次克出发,探查美洲大陆。这次探险队的队伍庞大,多达800余人。白令于1734年底率队到达鄂霍次克,开始为探险修造船只。1741年6月,白令驾船开始了第二次航海探险。经一个半月的航行,白令乘坐的“圣彼得罗”号船航抵美洲大陆,他们到达了美洲的阿拉斯加半岛以及附近的一些群岛,如雾岛、塞米迪群岛、舒马金群岛和阿留申群岛。

1741年11月,从阿留申群岛返航的白令探险船队被风暴吹离了航线,漂航到现在称为白令岛,就是科曼多尔群岛中的一座小岛。饱经风暴折磨的船员弃船登岸,准备过冬。1741年12月8日,白令病死在这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结束了他的航海探险生活。

三次环球航行的库克船长

詹姆斯·库克(1728—1779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一个穷人家庭里。1746年,他到一艘帆船上当学徒,开始了航海生涯。1755年6月,库克从商船上转行,参加了英国海军,当了一名水兵。到1768年间,他在北美洲东海岸一带工作了很长时间,也积累了作为一个船长所必备的经验,军衔晋升到中尉。

1768年,英国人为了阻止法国人和西班牙人在太平洋上进行的搜寻“南方未知大陆”的活动,同时也为了将来英国在南太平洋地区建立霸权寻找落脚点,英王乔治三世批准组建探险队,去完成这些复杂的使命。还有一点就是这支探险队还负有到南太平洋某岛上对1769年6月3日将发生的金星凌日现象进行科学观测的任务。年已40岁的库克经海军部推荐被任命为探险队指挥官,并提升军衔为上尉。

1768年8月26日,“努力”号三桅帆船在库克指挥下驶出了泰晤士河口,踏上了库克第一次环球航海的航程。船上有94人,除大部分为军人外,还有一些随船搞各种自然观察的人员。船向南航行,越过赤道后转向西,于11月13日到葡属巴西。12月8日离开巴西驶向美洲南端合恩角。1769年1月16日到达火地岛,不久就绕过合恩角转入太平洋。3个月后到达目的地塔希提岛。他们在岛上成功地观察到了金星凌日现象。完成这项任务后,库克开始了搜寻“南方未知大陆”的航海探险活动。他在南太平洋发现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库克群岛。

到达新西兰,发现新西兰是由两个岛组成的,并绕两岛进行了环岛勘探航行。1770年4月,因为重返合恩角回国的航线风暴强烈,库克决定向西航行,绕过非洲的好望角返航。在西返途中,到达澳大利亚。他沿着澳大利亚东部海岸北上航行,发现了一系列海湾和地角,留下了许多他命名的地名。1771年7月12日,库克完成第一次环球航海回到英国。

1772年7月13日,库克再次被英国海军部派往南太平洋去寻找南方大陆。这次他率“决心”号和“冒险”号出航。航向与第一次正好相反,这次他先绕过好望角,向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航行,并于1773年1月17日越过南极圈,进入南极,但为冰山所阻,折了回来。库克率船队向东南太平洋航行,一路上又发现了许多群岛和岛屿,如菲诺群岛、库克群岛、友爱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今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岛、诺福克岛等等。他在南纬56度30分处发现并命名的南桑威奇群岛,是人类首次踏足这一纬线。1775年7月29日,库克乘“决心”号回到英国,完成了第二次环球航行。

库克的第三次环球航行的目的与前两次不同,这次,他要去北太平洋北美洲高纬度地区,探索太平洋通向大西洋的西北通道或东北通道。1776年7月14日,库克率“决心”号和“发现”号出发,绕过好望角,经库克海峡、汤加群岛、社会群岛北上,发现圣诞群岛、夏威夷群岛、桑威奇群岛,到达白令海。穿过白令海峡进入北极圈。1779年2月14日,库克回到夏威夷群岛,与当地土著人发生冲突,被土著人杀死。

詹姆斯·库克是继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之后在航海探险中做出最大贡献的航海探险家,他在太平洋、南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海域的探险活动,范围之大、发现之多,都是其他航海家无法比拟的。他还是首次进入南北极圈航行的航海家。

航海保护神——林默

有几千年航海历史的中国,自然也会产生与航海相关的种种神话与传说。早期的如《山海经》一书中所描述的精卫填海、四海海神等等神话,或多或少地反映出远古时代我国人民与海洋接触的痕迹。随着航海文明的发展,到隋唐时期,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了海上交往。航路不断开辟,航线不断加长,交往日渐增多。伴随海事活动日益频繁而来的便是海难事故的不断发生。那时,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还很低下,抗御海洋灾害更显得力不从心。于是,我们的祖先在加强自身抗击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也在精神上寻找一种依托,那就是在冥冥之中寻求外部力量的保护,于是便有了航海保护神的神话和传说。在我国有着众多的、依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航海神话与传说,但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便是航海保护女神——天妃的传说。

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有着统一规格,被供奉最多的庙宇便是形形色色的天妃庙、天后宫。天妃伴随着我国航船,航行到世界各地,成了海外华人共同信奉的女神。天妃,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根据历代的考证,她姓林,名默,北宋初年出生于福建莆田湄州岛上的一户渔民家庭。据传说,她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出生后一个多月不会哭,所以取名叫默,闽南习俗常在女孩名字后尾缀娘字,所以又俗称林默娘。从有关她的种种民间传说与文献记载看,她的父亲与兄弟都是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她年纪很小时,就会占卜,很可能是民间从事卜筮的女子。她一生未曾婚配,在28岁时就不幸去世了。她在世时为乡亲们做过许多好事,这一带的人主要从事海上渔业与运输业,乡里人因怀念她,进而把她供奉为能保护大家平安出海、安全归来的神。

据文献记载,最早建庙供奉她的,是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由一海商出资在她家乡建的一座名叫“顺济”的小庙,把她称作“湄州神女”或“宁海镇神女”。从此,在福建沿海一带的民间开始崇拜她。由于宋代时福建的航海、造船业都十分发达,福建籍的船舶与水手遍布全国各大港口,他们把福建人崇拜的海神也一起带到了全国沿海各地。到了元朝时,已经发展到所有沿海地区,乃至内陆水域,没有不建天妃庙的,影响也日渐广泛,并完全替代了其他海神。

开始时,对林默娘的崇拜还仅仅局限在民间。到北宋末年,有一个叫路允迪的人奉命出使高丽(今朝鲜半岛),在航海中发生海难事故,他侥幸脱险后,向皇帝宋徽宗报告了航海经历,其中提到受到海神的保佑。于是在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御赐“顺济”庙额。这是天妃第一次受到政府褒奖。南宋时期,海上活动更加频繁,每次重大海事活动完成后,都要对主事者加封晋爵,同时也要把保护航海有功的神颂扬一番。到南宋灭亡时,朝廷曾14次加封她,先是封为神女,然后升为夫人,到宋开庆元年(1259年)晋封为“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已经有了“妃”的名号,这是当时女性神的最高级别的封号。到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加封她为“护国明著天妃”,林默娘已经升列仙班,从此称号为天妃了。元明清三代,更是封赐不止,称号一次比一次长,级别也一次比一次高。清康熙十五年(1681年)升列女神的至崇至圣的级位——天后,供奉她的庙也由神女庙、天妃庙而变为天后宫。一个民间崇拜的小神,也变成列入国家祭典的国神。天妃的法力也向所有的领域扩散,不但可保佑航海人得到平安,而且可以免灾除难,普渡众生,连对国家兴亡都有一定的“功效”了。

随着朝廷的晋封,天妃崇拜在我国的航海业中流行起来。渔民尊林默娘为妈祖,因而,天后宫也称为妈祖庙。

屡折不挠的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