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买了一只钢化玻璃杯,放在桌子上,还没有倒开水,也未磕碰,突然炸裂。钢化玻璃杯很结实,为什么会自行炸裂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从原料和工艺过程谈起。钢化玻璃杯的原料是普通玻璃,用它先做成较厚的玻璃杯(壁厚34—38毫米),再放入炉中加热到650℃。这时,玻璃已软化,但尚未变形,迅速投入油液中,使之急剧冷却。这道工序叫“钢化”,也叫淬火。就像钢铁淬火一样,使玻璃变得坚硬结实。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当玻璃杯刹那间冷却时,表面层首先变冷、硬化、收缩,而玻璃内部尚处于高热可塑状态,有一股向外的膨胀力。因此,做成的钢化玻璃杯,表面存在着压缩应力,内部存在着伸张应力。在一般情况下,这两种应力在杯体的各个部分是均衡的,使用当中不会出现问题。但在个别情况下,由于淬火不当,杯体产生不均衡的应力,就可能使它无故炸裂。比如杯体某一部分内应力大于外应力,从里面用力向外的推力很大,而外部向内的压力很小,虽然表面看这只杯子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内部却在绷着劲。
这种现象,在厚玻璃制品中,例如办公桌上的玻璃板,也会偶然发生炸裂现象,道理和钢化玻璃杯一样。这些厚玻璃制品虽然未经淬火,但从液体变为固体过程中,由于表面首先冷却变硬,内部后冷却变硬,也存在着不均衡的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