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编西方文论教程
48047200000028

第28章 尼采的文艺观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与散文家。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864年在波恩大学主修神学与古典文献学,后又转入莱比锡大学。尼采受到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和瓦格纳音乐精神的深刻影响,逐渐摆脱了基督教的束缚,尼采他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命题,成为西方文化的颠覆者。1869年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1872年,他出版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形成了其一生主要的哲学思想。在这部著作中,尼采提出以“酒神精神”作为生命意志的表现方式,通过艺术来拯救人生,并且赋予生命一种积极的、审美的意义。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其间写作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看哪这人》等著作。后期的尼采逐步摆脱了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开始反思早期的非理性思想,重视对艺术审美经验的分析,进行“艺术生理学”的研究,构建起自己的学说体系。尼采在后期哲学与艺术观念中,力倡“强力意志”,强调要以旺盛的生命力去战胜苦痛,征服弱者,超越自我,成为超人,这是他全部思想的一个总结。1889年,尼采罹患精神疾病,1900年于魏玛辞世。

一、艺术是人生的救赎

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如歌德、席勒、温克尔曼等人都认为古希腊文明是高贵、单纯、优雅、宏伟的,古希腊艺术的繁荣源自于人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的和谐。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亦将古希腊艺术视为典范,但他一反传统见解,对艺术的存在价值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希腊人认识到了生命的苦难,他们从森林之神西诺勒斯那里懂得了人生的悲剧性,但希腊人并没有因人生的悲剧性而放弃生命,而是在通过艺术进行抗争。他曾这样指出:“希腊人知道并且感觉到生存的恐怖和可怕,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必须在它面前安排奥林匹斯众神的光辉梦境之诞生。”。尼采正是通过对希腊艺术特征的总结,得出结论:艺术的本质就是拯救,就是要给予苦难的人生以慰藉。艺术可以美化人生,会使痛苦转化为极乐的一种形式,会使人感受到世界生命本体的永恒,从而把现实的苦难转化为生命的伟大激情。尼采还指出,拯救人生的苦难正是古希腊艺术产生的深层心理根源。

在哲学方面,尼采接受了叔本华的悲剧人生观,但与叔本华有本质区别——尼采并未因人生的悲剧性而否定生命。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盲目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在无目的的意志与无止境的欲望驱遣下,人生充满了求而不得的苦难与不幸。只有自觉地否定生命意志,回归虚无,人生才能获得解脱。尼采则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认为这是人的生命的原始动力,是最高形态的力量呈现。世界是变异的、令人眩晕的,但是永恒的权力意志却可以激发人的无穷力量,赋予人的存在以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的思想中,作为本体的生命意志,已由叔本华所说的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尼采通过权力意志构造出人类生存的坚实基础,将人生的悲剧性转化为崇高和惊喜。从权力意志出发,尼采的见解不仅有别于叔本华,亦对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提出了挑战。在他看来,传统形而上学所谓的“存在的世界”是虚幻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永恒的假象。包括神在内的一切命题,都是“人的造物”,本身并不自在。不是神创造了生命,而是生命创造了神。尼采否定了宗教,不相信理性,更不相信道德,他力图从艺术中探寻人生追求的意义。

尼采视艺术为生命的本能冲动,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他看来,艺术不只是对现实的模仿,而且是对自然现实的形而上学的补充,是为了克服自然现实而与它并列的。正是在此意义上,尼采明确宣称“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美必须体现人的意志的“意愿”,一切艺术与审美活动都应包含着全身心的陶醉和占有对象的权力意志。因此,尼采曾称颂法国小说家司汤达说出了美的真理,“美许诺幸福”。

尼采赋予艺术以形而上的意义,否定传统的道德和理性对艺术的钳制,张扬艺术对人生的积极意义。这些观念极大地影响了西方现代文论,开启了向潜意识、生命冲动、意识流发展的趋势。但尼采过于强调非理性的精神本能,亦具有唯心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局限。

关于艺术研究的主旨,尼采强调,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尼采之所以痛恨宗教,抨击科学,正是与其对艺术价值的认识相关的。在他看来,基督教视生命本能为罪恶,科学则促使人追求物质利益,都回避了人生的根本问题,而只有艺术才能担当起挽救人的生存的重任。艺术作为权力意志的最高体现,能够抗拒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是人类生命真实的写照。尼采的这类见解得到了20世纪许多学者的呼应,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亦曾强调:“作为一种成功的作品和创造物,诗不是理念,而是一种能再次激起无限生命的精神。”

二、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是尼采文艺观中的重要术语。尼采借此进一步阐释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及其对人的生命的意义。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指人源于生命苦难而产生的两种艺术冲动。尼采认为,具有拯救人生意义的艺术,从根本上说,即是源于这样两种冲动。

在古希腊神话中,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造型之神,它把光辉洒向万物而呈现出美的外观,同时也支配着人内心的幻想世界。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具体来说,即是指人类沉湎于外观的幻觉,不再追究本体,企图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悲剧面貌的精神冲动。尼采认为,因日神是光明之神,它的光辉使万物呈现为美的外观,而这外观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幻觉,但人们愿意沉湎于这种幻觉,流连于稍纵即逝的欢乐中。由此而形成的日神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日神精神是安静、祥和适度的审美境界。它具有庄严肃穆的气质,使得艺术呈现出平静祥和的特征,能够给人以静止和谐的感受。在日神精神中,个体通过幻觉使自身凸现出来,而个体的凸现也就意味着秩序的建立。因此日神精神严格遏制无节制的激情,反对放纵自己的情感,追求完善与美的世界。第二,日神精神具有光明、灿烂、梦幻的审美外观。尼采用日神来象征人赋予世界和人生以美丽外观的能力,他认为:“日神本身理应被看作个体化原理的壮丽的神圣形象,他的表情和目光向我们表明了‘外观’的全部喜悦、智慧及其美丽。”第三,日神精神是对人生悲剧性的暂时忘却,可以使人通过审美的幻觉来获得心灵的解脱。尼采以梦来喻指日神的状态,他认为人在梦境中可以暂时脱离现实人生的苦痛,遮掩人生丑恶的面目。在日神的驱使下,人们自己营造梦境并且沉迷于梦境中,并且通过提供虚幻的审美愉悦而使人忘却人生的悲剧性本质,解脱人生的痛苦与冲突。第四,由于不同的个体可凭借日神的力量改造现实,创造美的形象,这就决定了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必然具有个体化的特征,从而营造出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雕塑酒神狄奥尼索斯

尼采显然清楚,梦境虽然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但梦总是暂时的,而且人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幻想。当人们从日神状态中清醒过来,便会体会到人生的苦难。于是,尼采提出了与日神精神并重的酒神精神之说。在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特征是放纵与迷狂,尼采正是借此将酒神精神界定为个体的人自我否定而复归世界本体的精神冲动,并具体指出了其下列特征:第一,酒神精神是一种能够使原始生命力得以释放的酣醉狂放的精神状态。与日神精神不同,酒神精神打破了人生外观幻觉,揭开了生命悲剧的面纱,直视了人生的真相,令人在醉意朦胧中放纵自我,得到一种不可言明的快感。第二,在醉态中,“个体化原则”被破坏,人失去了自主与理智,个体仿佛荡然无存(即个体否定),而完全进入了集体状态的忘我之境。用尼采自己的话说:“在酒神的魔力之下,不但人与人重新团结了,而且疏远、敌对、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庆祝她同她的浪子人类和解的节日……”第三,酒神精神是一种特殊的肯定人生的态度,它直面人生的痛苦,化苦难为审美快乐。对人而言,个体的解体与否定原本应是最大的痛苦,但在个体消解的同时,也会感受到与世界本体的沟通,会体味到生命意志的不朽。即会意识到,旧个体毁灭了,新个体马上会产生。因此,在酒神状态中,人类体验到的不是痛苦的悲剧感,而是一种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是一种复归原始自然的美好体验。许多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拯救人生之效,足以抗衡人生的悲剧,即是因其中汹涌着的酒神精神。由以上论述可进一步看出,面对个体毁灭的不可避免的命运,尼采极力张扬的是与叔本华虚无主义截然不同的昂然不屈的人生精神。

尼采正是根据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将艺术进行了独特的分类。他将神话传奇、史诗、绘画、雕塑等具有造型性的艺术归于日神艺术,认为在这类艺术中,人们正可以借助造型艺术的外观幻觉获得以审美享受,以抵御人生的悲剧性。他将以抒情见长的悲剧、抒情诗归于酒神艺术,将音乐称为最纯粹的酒神艺术。尼采认为在这类艺术中,人们可以通过突破形象的束缚,情感迷醉,而达到与生命本原的融合。尼采亦论及,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又不无互生共存性,如悲剧和抒情诗,其精神实质虽系酒神精神,但在形式上则是日神的,因为无论是抒情诗的叙述还是悲剧的舞台、情节、动作等都是日神精神所营造的幻象。

在西方文论史上,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悲剧即模仿生活中令人伤心的事情,由此而使人产生怜悯与恐惧的情感;悲剧之价值在于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或陶冶。尼采则从酒神精神出发,揭示了悲剧形而上的心灵慰藉,以及拯救人生苦难、抗拒人生虚无的功能。与亚里士多德相比,尼采的见解无疑更见人生哲学的深度以及关于文学价值的启示意义;与叔本华虚无主义的悲剧观相比,亦更具有益于人类生存的精神震撼力。

三、悲剧是生命的兴奋剂与强壮剂

与叔本华将悲剧视为“生命的清静剂”的看法不同,尼采认为悲剧是生命的“兴奋剂与强壮剂”。尼采认为,在悲剧艺术中,个体的毁灭解除了人的一切痛苦,个体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由此产生的是肯定生命而不是否定生命的审美快感。这种审美快感能够使人的生命得以兴奋与强壮。

尼采是从悲剧起源入手探讨悲剧之特有功能的。尼采认为,悲剧以酒神精神为本原,产生于祭祀酒神的颂歌。悲剧在萌芽时仅仅是酒神颂歌中的萨提儿歌队,这类歌队正是悲剧的雏形,其中已有酒神精神的充分体现。在尼采看来,萨提儿即“是人的本真形象,人的最高最强冲动的表达,是因为靠近神灵而兴高采烈的醉心者,是与神灵共患难的难友,是宣告自然至深胸怀中的智慧的先知,是自然界中性的万能力量的象征”尼采认为,悲剧是希腊艺术发展的巅峰,也是日神的梦幻力量与酒神的放纵力量相互结合的产物。酒神精神中狂放不羁的迷醉,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是悲剧的真谛之所在。但是在悲剧中,酒神精神需要依靠日神精神得以显现。正是借助日神的力量,酒神精神以幻象现身,悲剧亦随着这一幻象而产生。在尼采看来,悲剧是酒神状态的日神式完成,日神精神则赋予酒神精神以感性外观,而此感性形象便构成了戏剧的基础。在戏剧中,舞台、悲剧人物、对白、情节、动作等要素,都不过是酒神精神幻化出来的形象。因此,他认为:“悲剧的本质只能被解释为酒神状态的显露和形象化,为音乐的象征表现,为酒神陶醉的梦境。”

在此基础上,尼采进一步扣住酒神精神的实质论述了悲剧的功能。他认为,不能将悲剧当作医学或道德现象来对待,而忽视其独特的审美功能。这功能即是:悲剧通过展示个体的痛苦与毁灭,让人产生独特的审美快感。他认为这种快感“乃是本能的无意识的酒神智慧向形象世界的一种移植”尼采依据自己的悲剧标准指出,在古希腊悲剧达到巅峰时代之后,随着科学和理想哲学的不断发展,悲剧走上了乐观主义、辩证法和自我意识的道路,并因此而走向衰落。他曾批评欧里庇得斯即是导致悲剧死亡的始作俑者,因为他在悲剧中往往以现实人物代替酒神幻象,以乐观主义代替了悲剧精神。他指责苏格拉底更为直接地导致了悲剧的毁灭,因为他推崇理性,将人生的意义归结为追求知识,将是否符合真理作为评判艺术的唯一标准。其结果是:“乐观主义辩证法挥动三段论的鞭子,将音乐赶出了悲剧,这就是说,它毁灭了悲剧的本质。”由此可见,尼采所强调的悲剧观的实质是非理性的,是其反叛理性的唯意志主义哲学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必然产物。

在尼采之前,关于悲剧效果,西方文论史上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以叔本华为代表的悲观主义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乐观主义。与叔本华的悲观论不同,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理念出发,认为悲剧冲突源于人的理念差异,而悲剧之结局,体现的恰是值得庆贺的绝对理念作为“永恒正义”的胜利。显然,黑格尔对悲剧的乐观主义的推崇,是以牺牲人的存在和个体感性为代价的,因此在本质上还只是空洞的、抽象的乐观主义。尼采的悲剧理论既是对叔本华的改造,又是对黑格尔的扬弃。他既承认悲剧解脱人生痛苦之效,又在肯定人生的价值;他勇于直面人生痛苦,又力倡“强力意志”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其见解在悲剧理论史上是更为深邃的,也是极具理论原创性之意义的。

本章关键词

永恒理念(eternal ideal):叔本华哲学中的重要术语,指时空和根据律之外的存在,同时又是经验世界的产物,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叔本华认为,一切现象皆以理念为原型,亦是构成艺术作品内涵的本原。

艺术直观(artistic intuition):叔本华艺术理论中的术语,指通过对表象的把握,超越了由根据律所建立的认知方式,是关于对象的直接的整体性认识。叔本华认为,艺术作品即是艺术直观的产物,因而体现出非功利性特征。

酒神精神(dionysian spirit):指个体的人自我否定而复归世界本体的精神冲动。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可使人超越个体生命的痛苦,在沉醉中转化为生命力的充盈与审美的快乐,并将其称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

日神精神(apollo spirit):是指人类沉湎于外观的幻觉,不再追究本体,企图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悲剧面貌的精神冲动。尼采认为,这样一种日神冲动,亦是构成人类艺术活动的本原动力之一。

思考题

1.叔本华是怎样论述“艺术直观”的?

2.如何评价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3.如何认识尼采艺术救赎的观点?

4.尼采是如何论述悲剧的?

5.尼采是如何论述“酒神精神”与文学艺术之关系的?

6.尼采是如何论述“日神精神”与文学艺术之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