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我要连说三天三夜!
我乃孟获之兄孟节是也。我父母共生三子,我是老大。如今父母皆亡,两个兄弟强横霸道,我屡次劝诫,都不肯听从。所以隐名埋姓,隐居于此。
诸葛亮提出要申奏天子,立孟节为南蛮之王,孟节坚决拒绝。诸葛亮只好作罢。
诸葛亮再一次把自己交给了神。
臣亮不才,仰承大汉之福,受命平蛮。今途中乏水,军马枯渴。倘上天不绝大汉,即赐甘泉!若气运已终,臣等愿死于此处!
诸葛亮回到大寨,吩咐军士掘地取水。军士掘地二十余丈,根本看不到水。一连换了十几个地方,还是看不到水。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对老天进行要挟。这是典型的天之骄子的想法。这些骄子们,在得到上天眷顾的时候,从来没有把老天放在眼里,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但一旦遭遇挫折,他们就怨天尤人,而当他们脆弱的心灵防线被现实击破后,很快就会从相信自己转变为相信上天。
你来得太及时了!
但杨锋竟趁着孟获饮酒之机,将其拿下,押送给诸葛亮。
你我都是南蛮之人,为什么要加害于我?我与兄弟子侄都深感诸葛丞相的活命之恩,无以为报,不捉你捉谁?
其实诸葛亮用不着向上天祈求。孟节是不会忽悠他的,只需耐心等待。果然,甘泉随之而出。
出水啦!感谢孟节!
朵思大王见诸葛亮大军如天兵一般不惧恶泉、瘴气,深感恐惧。正在军心动荡之际,迤西银冶洞二十一洞主杨锋引三万人马前来助阵。
感谢老天!
心理感悟:神所能给你的,不过是你自己放弃掉的自信罢了。
诸葛亮由此更加深信,上天还是眷顾他的。诸葛亮重新发起了对孟获的围剿。
这正是诸葛亮的分化策略发挥了作用。诸葛亮“以智服人”的多次累加,和有意施恩加慧,使其他洞主蛮将逐渐为他所折服。“以智服人”
已经变成了“以德服人”。
孟获“抗诸”乐此不疲,而诸葛亮“服孟”却早已厌倦。所以,诸葛亮才会苦口婆心,想搬出“天意”
来达到目的。
您来帮我说说他。
我祖居银坑山中,有三江之险,有重管之固。你如果能在我家中把我擒住,我才心服口服,子子孙孙决不背反。
诸葛亮对孟获也口气不善了。
好!我再放你回去。如果我再抓住你,你再不服,我就灭你的九族!
诸葛亮又告诉一同被擒的孟优和朵思大王,孟获的事,和他们俩无关。说完,又款待一番,这才放走。这不过是诸葛亮苦无良策后聊胜于无的分化策略罢了。
你把我骗入无水之地,更以四大恶泉、瘴气来对付我军。但我军依然安然无恙。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你为什么还执迷不悟呢?
随后,诸葛亮攻破了三江城,将“无关”的朵思大王杀死,又占领了银坑洞。诸葛亮正要缉拿孟获,突然闻报孟获的妻弟等人因劝孟获投降而被斥责,一怒之下,将孟获夫妻及亲信宗党等数百人尽数擒下,已经押来帐外。
你以为前两次本洞人将你擒来送降,我都没有怀疑。这次就故意来诈降,想趁机行刺我。这点雕虫小技,怎么能够得逞呢?
全部擒下!
管你是真是假!
军士一搜,果然发现这些南蛮人人身藏利刃。
诸葛亮上次判断出孟优的诈降是察言观色后,通过常态变异法则以及交叉验证,做出的正确判断。而这次他根本没做判断,就先擒了再说。
的不易?怎能轻易放弃?我自有对付他们的良策。
这种做法,实质是博弈中的一种最优选择。如果是假降,就杜绝了危险。如果是真降,可以说自己不过“试探”一下,随即松绑即可。
诸葛亮简直快抓狂了。但是没有办法,他只能痛骂几句,再次放了孟获。
诸将见“藤甲军”刀箭不入,来去如风,均心生惧意,纷纷劝诸葛亮退兵。
我们来到这里何等孟获回去后,请来乌戈国国王兀突骨。兀突骨身长丈二,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采取后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才造成铠甲;此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不入。
这是我自己送上门来的,显不出你的厉害。
你如果第七次还能抓住我,我就服了。
你服也不服?
我虽有功于社稷,但必然折寿啊!
孟获再次遭擒。
但这一次诸葛亮却没有问他“服也不服”,只是松绑,让他到另一个营帐进食。
当一个人做出了背离社会一般规范和自己惯常信念的行为后,会在内心产生内疚感。而当内疚感产生之后,人就会采取行动来加以弥补挽救,以平息内疚感。
不管诸葛亮耍什么花招,反正酒足饭饱之后,我就说“不服”,看他如何是好?
丞相心情沉重,不想与你见面了。
你吃好后,就可以自己回去了。
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反常呢?
这是因为“坏心情—好行为”
效应发挥了作用。
藤甲军的藤甲是用油浸过的,极易招火。
诸葛亮设计将全部藤甲军诱入盘蛇谷,一把火烧个干净。
﹃坏心情好行为﹄效应戴维·麦克米伦和詹姆斯·奥斯汀曾经于1971年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几名学生被试参加了这个实验。
在实验进行之前的等待中,一个自称已经参加过实验,现在回来寻找丢失在这里的一个本子的人,会主动和被试攀谈,并告诉他们实验中要做一个选择题。其正确答案应该是B。
等此人离开后,实验者就会出现,宣布实验开始。实验者首先会对被试提出一个问题。
100%的被试撒了一个小小的谎。实验结束后,实验者提出一个要求。
这才是实验的真正目的。实验者想要搞清楚,撒谎造成的内疚感会在多大程度上激起当事人的弥补心理。
你们在参加实验之前有没有听到过和它有关的任何东西?
绝对没有!
你们可以走了。但如果你们有空的话,能帮忙给我们的一些问卷打分吗?
结果表明,那些没有撒谎的被试平均贡献了2分钟来义务阅卷。而那些撒了小谎的被试竟然慷慨地平均奉献了63分钟来义务阅卷。
当我们犯下的错误已经众所周知后,内疚感会强烈地驱动我们去做出好的,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动来加以弥补。即便外界没有觉察到你此前的不当行为,你也会主动地做出弥补。
丹尼斯·里甘等人1972年的一个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纽约的一个购物中心,实验者使一些妇女相信是她们弄坏了照相机。
过了一会儿,研究者的同伴提着一袋蜡烛从妇女的身边经过,并故意让蜡烛掉到地上。没有负疚感的妇女中只有15%的人会对此发出提醒。
而有负疚感的妇女中则有60%的人发出了提醒。尽管有负疚感的妇女认为这个丢掉蜡烛的人和自己先前的不当行为无关,她们还是对这个毫不相干的人做出弥补。
这么快就批完了?
瞎批呗!
还有什么话要说?
我想把器官捐给医院。
你赔我!
是我弄的吗?
三万藤甲军在盘蛇谷中被活活烧死,这激起了诸葛亮内心强烈的负疚感,也让他反省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
为了收服一个孟获,到底付出了多少代价?死了多少人?三万藤甲军、一心归顺的董荼奴洞主、阿会喃洞主等,双方不知名的小兵小卒更是不计其数。
呀!还真中奖了!
心理感悟:执著之后的放弃也许更有利于成功。
收服孟获并非获得南蛮长治久安的唯一方案。诸葛亮因此深感惶恐愧疚,他觉得再和孟获玩“服也不服”的游戏还有什么意义呢?
但事情往往出人意料。苦苦相求,往往求而不得;淡然处之,反而水到渠成。
诸葛亮七擒七纵积淀而成的感化力,竟然唤醒了孟获这个顽冥不灵的化外之人。孟获袒背来向诸葛亮请罪,发誓子孙万代决不背反。
诸葛亮当即将蛮地一切事物仍交由孟获管理,自己班师回朝,但心中仍为此次出兵杀戮太重而深感不安,就在泸水边设祭,超度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