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无算计不诸葛(下)
48083200000009

第9章 出师北伐(1)

魏文帝曹丕在位仅有八年。他将帝位传给了儿子曹睿,任曹真、陈群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司马懿一片忠心,发现雍州、凉州无人把守,立即请命去镇守西凉。

而诸葛亮目前的成就,与先前的承诺还相距甚远。这个差距逼得他必须尽快证明自己,用实际业绩来满足天下人的期望。

诸葛亮得知这个消息后,不顾兵马劳顿,当即决定北伐。他如此急于北伐,除了要完成先帝重托外,还有其他两个因素:

诸葛亮曾自比管乐,司马徽等也推崇说只有姜子牙张良才可以比得上他。凡此种种,等于构成了一个公开的承诺。

而且诸葛亮已经四十多岁。在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并不太长,这个年龄如果再不抓紧建功立业,恐怕就去日无多了。

诸葛亮敏锐地判断出司马懿将会是自己的劲敌。

如果等到他在雍凉二州势力已成,就很难找到突破口了。

先用离间计要了司马懿的命,然后再出兵。

诸葛亮高兴地采纳了马谡的建议。

很快,洛阳、邺郡等处流言四起。

曹睿大惊,立即召集群臣商议。

司马懿要谋反。

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必成王莽之祸。

人们往往偏好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一种错觉相关,即在本来没有联系的两件事情之间发现联系,甚至推导出因果关系。

我要御驾亲征!

司马懿主动去镇守西凉原本是忠心之举,而司马懿要造反不过是诸葛亮制造的谣言而已。但华歆却在这两件毫无关联的事情中发现了因果关系。

司马懿主动要去镇守西凉,正是要拥兵自立啊。当初太祖武皇帝就曾和我说过:司马懿鹰视狼顾,决不能交给他兵权,否则必为国家大祸。今天他谋反的迹象已经暴露,请皇上赶快诛杀他。

马谡错觉相关华歆还用曹操当年的话语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曹操对曹睿的影响力显然是相当巨大的。

陛下,这很可能是离间计,如果我们进攻司马懿,恐怕正好逼反了他。陛下不如以出巡的名义去西凉探听虚实,再随机而定。

好,就依你的办法。

司马懿急着要表现一下自己的练兵成果,吩咐十万士卒带甲而立,摆出威武姿态,等待皇帝检阅。

司马懿真要造反了。他带着十万甲士迎面扑来!

什么?!

这其实是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在作怪。人人都抱了司马懿谋反的念头,司马懿的一举一动看上去都像是在验证他的谋反之举。

曹休带着精兵上前。

司马懿以为皇帝到了,伏地而迎。

仲达,你是先帝托孤重臣,为什么要谋反呢?

司马懿吓得汗流全身,急忙分辩。曹睿哪里肯听,他将司马懿削职为民,赶回了老家。雍州凉州军民全部由曹休总督。

司马懿既然已去,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次日,诸葛亮上朝,向刘禅上了出师表。

出兵就出兵,为什么要写这一篇大义凛然、言辞激昂的出师表呢?

首先,这是尊重刘禅的需要。诸葛亮必须在礼节上充分尊重刘禅,才可以消减“大权独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诸葛亮之于刘禅的控制力,已经丝毫不弱于曹操之于汉献帝。

曹操之所以广为人诟病,是因为他不但实质上大权独揽,在表面上对汉献帝也毫不尊重。诸葛亮可不想这样,他必须请求刘禅对此次出兵的形式上的同意。

其次,这是自我包装的需要。

光晕效应一直是“诸葛三宝”

之一,也是诸葛亮把形式主义发挥到极致的一贯做法。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样,诸葛亮不负先帝重托,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高大形象就跃然而出。《出师表》上这些铿锵有力、义正词严的文字就成了这次出兵北伐最完美的一道光环。

最后是人事安排。为防刘禅或其他人借机行事,夺走控制权,所以诸葛亮郑重声明:

要确保执行不变样,还得事先在关键岗位上安排好人选,否则也会流于形式,造成权力的流失。所以,诸葛亮就借出师表这个载体,给自己有意重用的留守干部做了推广广告。

诸葛亮首先搬出了先帝刘备,这是利用权威人物的影响力。又描述了情势危急,不出兵不行,还利用了一下互惠原理。

权威的影响力心理感悟:高尚是伪装高尚者的通行证。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诸葛亮非常清晰地告诉刘禅,我走之后,内政之事就要听郭攸之、费祎、董允的,军营之事就得听向宠的。

安排好了这些,诸葛亮认为就可以放心地出征了。但他绝对没有想到,太史谯周竟然会反对他出师北伐。

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也。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

诸葛亮并不想也不敢取代刘禅,但他对权力的极端控制欲显然与任何身居高位者没有两样。

还记得诸葛亮在马援神庙前为了解恶泉之毒的祭拜,因挖泉不得而向上天祷告吗?同一个老天,在不同时刻的诸葛亮看来,其地位和影响竟然截然不同。

诸葛亮不顾谯周的劝阻,令赵云为先锋,挥师北伐。

曹睿闻报,急召群臣。夏侯渊之子夏侯楙为报父仇,主动请缨。

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

收服孟获虽然让诸葛亮经历了极端无助的心路历程,但最后的大好结局反而让他对自己能够操控命运这一点更为自信了。

你以为魏国没有人物啊?如果他们在子午谷设伏,你的人马不就全军覆没了吗?这条计策绝对不能用。

魏延此计确实冒险。但是否冒险或冒险能否成功则要视对象而定。如果对手是司马懿,那这个险不冒也罢。而对手是夏侯楙这样的无能之辈,为什么不冒险一试呢?

后来重新得到重用的司马懿的看法和魏延如出一辙。

诸葛亮指挥大军,从斜谷一路向前。赵云虽已年高,但依然勇不可当,一路过关斩将。夏侯楙败逃南安郡。

如果是我用兵,早就走子午谷直取长安了。但诸葛亮过于谨慎,决不肯行险,错失良机呀。

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由来已久,怎么可能会采纳他的建议?

夏侯楙不过是个纨绔子弟,懦弱无能。丞相请分拨我精兵五千。我从子午谷而行,只需十天,就可攻至长安。夏侯楙听说我兵已到,必然惧而弃城。然后丞相带领大军,从斜谷而出。如此两路夹击,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得。

诸葛亮围住南安郡,派人假扮南安郡之人去诈取天水、安定。安定郡太守崔谅中计,带大队人马去救援南安郡,却被魏延袭取了安定郡。崔谅急往天水郡而逃,却被诸葛亮带领人马挡住去路。

崔谅不得已投降。诸葛亮要他去劝降南安郡太守杨陵。

杨陵却反过来说动崔谅将计就计。

崔谅回来见诸葛亮。

你带着关兴张苞等大将一并入城,也好里应外合。

好,没问题。

关兴张苞二人早有防备,将杨陵、崔谅杀了,攻占了南安郡,并生擒了夏侯楙。

诸葛亮是察言辨色的大行家,见崔谅竟答应得如此爽快,知道其中有诈。

姜维辨别谎言的方法与诸葛亮如出一辙。

南安郡被围得水泄不通,很难有人逃出求救。而诸葛亮所派之人自称裴绪,是无名之将,不见得有这般好武艺能突破重围。更为重要的是,裴绪手上并无求救公文。

诸葛亮在使诈上从未失手,而姜维是第一个让他失手的人。姜维与赵云大战,亦不分胜负。这让诸葛亮产生了极大的惜才之心。

姜维的弱点在于他的母亲。

他本人在天水,其母却在冀县居住。诸葛亮当即引兵去攻冀县。姜维急回救母。诸葛亮却趁机故意放了夏侯楙,又派人伪装成姜维反叛。

我自出茅庐以来,一直没有找到能够传授平生所学的人。今天遇到了伯约,我算是找对人了。

诸葛亮善于使诈,也善于辨诈,但他派往天水郡诈称求救之人却被姜维(字伯约)识破。

姜维不得不投降。诸葛亮亲自相迎。

王朗以东汉末年群雄更替的铁的事实,来说明天命确实已经弃刘而归曹。你诸葛亮怎么就连这么粗浅的问题都看不清呢?如果你投降了,以你的才能,必然能在魏国大放异彩。

哇!那太好啦!

我只需一席话,就可以说得诸葛亮拱手而降。

诸葛亮轻松占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以及冀县等地,威声大振。曹睿再拜曹真为大都督,领兵迎击。司徒王朗主动提出助曹真出征。曹真又保举郭淮为副将,一同进发。

这是诸葛亮一生唯一一次给人以如此高的评价。可见诸葛亮其实也是个性情之人,非常容易受第一印象(首因效应)的影响与制约。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

魏延姜维心理感悟:征服权威的唯一办法就是击败权威。

事实必须站在道德的立场上才能岿然有威。王朗本来是汉室重臣,却甩掉汉室曾经给他的恩惠而不顾,直接为曹魏摇旗呐喊。失去道德外衣的庇护,王朗只能任由诸葛亮肆意侵凌!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年事已高的王朗经不起诸葛亮的反击,竟然被活活气死。

诸葛亮乘势一举将曹真击溃。但他的节节胜利却直接帮助了司马懿的东山再起。

王朗以为自己这番议论无可辩驳,势必说得诸葛亮弃甲投降,却没想到这正撞上了诸葛亮熟门熟路的套路。

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惨败的消息不断传来。太傅钟繇以全家性命做担保来保荐司马懿复出,曹睿立即就答应了,并加封司马懿为平西都督。属于司马懿的纵横天下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此时,当初担心刘备追究他不救关羽的罪责而叛蜀归魏的孟达,在曹睿即位后,受了冷遇。孟达派人联系诸葛亮,要叛魏归蜀。诸葛亮大喜。

我平生所患者,只有司马懿一人。现在孟达要反魏,与我呼应,必然大功可成。但司马懿一出,孟达绝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孟达若死,中原就不容易得手了。

诸葛亮写信告诫孟达先不要轻举妄动。但孟达还是举兵反叛。他认为司马懿要先向曹睿汇报后才能着手平叛。而这个公文来回需要一个月时间,大事早已成了。但司马懿先斩后奏,将叛乱迅速平息。

诸葛亮得知孟达死讯后,判定司马懿将会直取街亭这个咽喉重地。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重新被起用的消息后,顿首跌足,不知所措。以前的诸葛亮都是意存悠闲地对待强敌,像这样惊慌失措的情形是第一次出现。

丞相为何如此动容?

我愿意去!

谁愿意去守街亭?

乖宝宝。

街亭虽小,但干系重大。一旦失守,全军危急。此地没有城郭,也无险可依,很难把守。

我自幼熟读兵书,怎能连一个街亭都不能守住?

别说是司马懿张郃,就是曹睿亲来,我也不怕!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若有差池,可斩我全家!

街亭乃咽喉重地,司马懿不是等闲之辈,其先锋大将张郃更是勇不可当,我担心你不是他们的对手啊。

激将法!诸葛亮是诚心诚意地说这番话的。

但因为他太喜欢激将了,但凡他这样说话,都会被下属视为激将。

马谡从来没有独当一面的经验,诸葛亮最初的判断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但为什么诸葛亮会在马谡的苦苦坚持下转变态度了呢?

原因就在于马谡给诸葛亮的第一印象实在太完美了。诸葛亮出征蛮夷时,马谡提出了“攻心收服”,虽过程曲折,但最后的结果令诸葛亮德声远扬。而此次北伐前,马谡又献离间计,令司马懿被弃用,获得战争前期的节节胜利。

诸葛亮初出茅庐的时候,也是没有任何实战经验而屡屡取胜的。诸葛亮认为马谡也可能会像自己当年那样创造辉煌与奇迹。

诸葛亮另派老练机智的大将王平当马谡的副手,与他共守街亭。

街亭东北角上有一座列柳城,我给你一万兵马,去那里屯驻,一旦街亭危急,你立即引兵救援。

诸葛亮是有意将马谡作为接班人培养的。如果马谡能因镇守街亭而立功,也就为未来的提升做好了铺垫。

诸葛亮又叫来大将高翔。

你要把营寨安扎在要道之处,使贼兵不能轻易偷过。安好了营寨,就画好地图给我送来。如果你镇守得好,就是夺取长安的第一大功!

诸葛亮还不放心,只好把魏延叫来。

我让你接应街亭,总守咽喉之地,这是大都督才能担当的事情啊。像冲在前面打打杀杀的,不过是些偏裨小将做的事情。

你到那里就是代理我行权啊!

这么偏僻的地方,司马懿怎么敢来呢?

不管他来不来,我们就在这五路总口下寨吧。

你带本部人马,去街亭之后屯驻,随时接应。

我是先锋大将,这么艰巨的任务理应让我来承担。为什么要让我给别人做掩护?

诸葛亮总是这样,面对那些狂傲不羁的人,先是激将打压,无效后就开始大送高帽。魏延大喜而去。

诸葛亮这才心安。他又派赵云邓芝各引一军,从箕谷而出,故作疑兵,另以姜维为先锋,兵出斜谷,直取郿城。

再说马谡王平来到街亭,一看地势,哈哈大笑。

丞相怎么如此小心?

这里旁边有一座山,乃天赐之险,我们应该在山上屯军。

参军你错了啊。如果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营寨,贼兵就轻易不能过。如果在山上驻扎,魏兵将我们团团围住,该如何应对?

你真是女子之见!兵法有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如果魏兵敢来,我教他片甲不存。

所谓仆人眼里无伟人。马谡跟在诸葛亮身边久了,也就看不到诸葛亮的光环了。更为甚者,那个能让诸葛亮手足无措的司马懿,竟然也曾因为马谡一个小小的离间计而差点丢了身家性命。这两相比较,马谡很容易产生过度自信,不但瞧不起司马懿,也不怎么尊重诸葛亮了。

你没听孙子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吗?魏兵敢断我水道,我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当百?我熟读兵书,连丞相有什么事都要问我。

你算老几,竟然劝阻我?!

我多次跟丞相出征,多蒙丞相指点。这座山属于绝地,如果魏兵断了我们取水之道,我军就不战自乱了。

请分我五千人马,在山下扎一小寨,互为掎角之势,也好有个照应。

马谡极不情愿地冷冷应允。王平令人画好营寨之图,星夜去报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