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要懂得的处世心理学
48094200000035

第35章 跟对手一起进步——竞争优势效应

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双赢”。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让参与实验的学生两两结合,各自在纸上写下自己想得到的钱数,但是不能商量。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刚好等于100或者小于100,那么,两个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写在纸上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大于100,比如说是120,那么,他们两就要分别付给心理学家60元。

结果如何呢?几乎没有哪一组的学生写下的钱数之和小于100,当然他们都得付钱。由此可见,竞争是人的天性。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年轻人之间的竞争尤其明显,从高考竞争、就业竞争,到职场竞争。有竞争才有发展,但是很多年轻人常常犯一个错误——把竞争绝对化,没有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他们的头脑中永远只有竞争二字。竞争也对很多年轻人产生了压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既高度精细化分工,又高度资源整合的时代。过度竞争化的年轻人最大的可能就是容易形成过度的“自我中心主义”,时时关注自我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团队的合作。

我家附近原先只有一个大的华联商场,商场还算大,但却是方圆几里地唯一的一个商场。大概生意源主要是附近的居民小区。虽然这个商场离家近,但是每次逛街我都会舍近求远,去别的繁华地带逛,因为心里总觉得,店铺多的地方,可选择性就多一点。

有一天,商场对面又开了一个偌大的商场。我与一个朋友从那里经过。朋友本能地反应:“这里新开一个商场的话,就要抢华联的生意了,华联的生意肯定受到影响。”

我倒不这么认为。我说:“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多一个商场,肯定引来更多的客源,有了竞争多好啊!让原来的商场看到自己的不足,早点改进。这样才好呢!”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很多时候,一个人无法完成工作项目,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竞争和合作是相辅相成的。

小芹在单位工作两年时间了,和大多数同事都能相处融洽,唯独有一个年长她两岁的男同事,在她眼里是个“职场冤家”。

小芹和这个叫王川的男同事都是做业务的。王川比小芹早一年到公司,在小芹到公司之前,王川几乎每个月都是公司的业务冠军,而小芹的到来,打破了王川业绩9连冠的神话。她业务能力也非常强。因此,他们在业务上的关系形成了“守擂”与“攻擂”的格局。

尽管他们俩人的工作能力不相上下,但是他们的做事方式却完全不同。王川做事谨慎,勤奋,有时候甚至追求完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小芹很聪明,做事灵活,有时候喜欢“钻空子”,喜欢发掘新客户。小芹认为王川的业务水平不是靠脑子得来,而是靠体力得来的——经常拜访客户,跑得勤。

对于这位“冤家”,小芹平时是敬而远之,能不搭理就不搭理,如果听到其他同事在说他坏话,小芹也会掺和几句。

有一次,老板把小芹叫进办公室,里面还站着一个人,正是小芹的“眼中钉”王川。原来,有项任务非常紧急,老板希望两人合力完成。老板说,这个项目非同小可,如果能够拿下来,公司的利润将是前一年的两倍,因此,公司的业务主干必须通力合作。

小芹几次想找借口推辞,但看到王川一本正经地听着老板的部署,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走出办公室,小芹甚至有点抓狂的感觉。

然而,合作了几天后,小芹发现情况并没有她想象的糟糕,王川为了完成工作进度,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有时看到小芹过于辛苦,他就主动承担一些需要外出的工作,调查市场,收集资料,拜访客户,而让小芹在办公室的空调房里充分发挥她的聪明才智,对王川搜集回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完善标书等。

在争取夺标的过程中,两人一起商量和讨论对策,拿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并努力完善做到最好。原先小芹眼里的王川的缺点,现在却似乎都成了优点。小芹发现,如果不是王川谨慎、严肃,对工作要求严格,他们的工作进度也不会那么神速、高效。

在庆功宴上,老板大肆地表扬了小芹和王川为公司带来的不菲利益。两人交换了眼神,热烈地击掌庆祝。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莱因哈特·赛尔顿教授有一个著名的“博弈”理论。假设有一场比赛,参与者可以选择与对手合作或竞争。如果采取合作策略,可以像鸽子一样瓜分战利品,那么对手之间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争斗就不存在了;如果采取竞争策略,像老鹰一样互相争斗,那么胜利者往往只有一个,而且即使是获得胜利,也要被啄掉不少羽毛。

年轻人在增加自己的竞争能力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向他人学习、同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只讲竞争,不讲合作的话,就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困窘之境。

学会容忍,学会接受,学会改变。

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对竞争对手的态度,不要固执地认为某人就是你永远的竞争对手,某人就是你永远的合作伙伴。现代社会没有永远的对手,也没有永远的伙伴。

多听取,多积累,多学习。

职场上的学习与学校的学习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学校的学习大多是为了理论知识的积累,而工作中的学习却是为了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在于经验的积累。

在向他人学习、同他人合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既把竞争对手当成合作伙伴,又要把合作伙伴当成竞争对手。灵活变通的情况下,你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你才能应对将来更多的竞争。

会合作的人事事易成,不会合作的人不仅会经常游离于团队之外,而且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