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圣山秘境大追踪
48103000000006

第6章 江南第一仙峰——三清山(1)

三清山坐落于江西上饶东北部,因为它的玉京、玉虚和玉华三峰十分险峻挺拔,犹如道教所供奉的玉清、上清和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其巅一样,所以取名为三清山。

三清山是道教中全真教的祖山。它集天地之秀,纳百川之灵,是华夏大地上一朵风景奇葩,并且自古享有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的美誉。

三清山兼具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和青城之清幽,被国际风景名家誉之为世界精品、人类瑰宝和精神玉境。

葛洪见三清神降临而入山炼丹

据史书记载,三清山的道教是开始于东晋时期。在357年至361的东晋年间,医药学家、炼丹术士葛洪到三清山结庐炼丹,他是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所以后来葛洪也被称为三清山的开山始祖。

葛洪的堂祖父葛玄曾经在龙虎山东边的葛仙山炼丹修道,后来入仕为官了。到了葛洪这一代,由于晋王朝政治黑暗,有学识的官员们害怕遭到株连,所以有的以养老为由辞官归隐山林了,有的则是借炼丹修道之名离开了朝堂。

一时之间,晋朝的道教兴盛起,炼丹之风盛行。葛洪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辞去散骑常侍和关内侯等官职,追随堂祖父葛玄的足迹,来到江西三清山炼丹修道的。

当时与葛洪同来修道的还有一个尚书令名叫李褒山,如今在三清山的玉化峰上还刻有尚书悟仙台的字迹。并且在三清山的东麓还有一座岭,名为挂冠岭,传说尚书李褒山就是在此决心入道修炼的。

传说东晋升平年间,有一天,一个身穿麻衣,脚着双草鞋的老道,来到三清山脚下。他抬头西望,只见前面群峦叠嶂,有3座巨峰耸立在天地之间,不禁连声赞道:好山!好山!,便连忙向路过的老农打听这是什么山。

老农说:我家3代住在这里,也不知叫什么山。听老辈人说,这山峰上面,常有异光紫云出现。

老道想山上既有异光紫云,决非俗境,决定上山查看一番。老道一边攀登,一边观赏,不知不觉来到了一片密林中。忽然,他看见浓荫深处有一间简陋的茅屋,还有一个书生模样的老人正在灶下烧火做饭,老道便向茅屋走去。

那老书生见来了一个年已古稀的出家人,便请入内,留他吃饭住宿。饭后,老书生问起老道法名,从何而来。

老道答道:贫道姓葛,单名洪,号抱朴子,本在西湖旁岭上炼丹。今日路过这里,因见这三峰奇绝瑰丽,且听说有异光紫云凝聚,特来拜谒。

老书生一怔,忙问:道长莫非是当朝关内侯葛洪?

葛洪道:正是。可我早已弃官入了山门了。请问老先生尊姓,因何一人独居山林?

老书生长叹一声说:小弟姓李,名褒山,本在户部供职。因为朝政不振,征敛无度,奸佞肆虐,导致饿殍遍地。皇上不听忠谏,反而姑息养奸,我一气之下,告了长假,来到了这里。

葛洪说:李尚书告假隐居,不问世事,洁身自好,倒是自在多了。可惜饥民饿殍仍不绝于世,只是你闻若未闻,见若未见罢了!这不是自己骗了自己吗?

李褒山一惊,道:以您之见呢?

葛洪说:不如随我入山,潜心修道,布扬道义,结庐炼丹,普救众生。

李褒山听了,不由沉思起来。回想在朝供职之时,常听同僚说葛洪自小就学习炼丹之术,不仅善于医道,而且能以丹药为百姓治病,百姓都叫他葛仙。如若随他入山,虽然超脱凡尘,免去了许多烦恼,但却枉读了数十年的诗书了,落得被人讥笑,于是抬头对葛洪说:此事且容我再想一想。

葛洪点点头独自一人信步来到岭上,观赏起月下景色来。这时,远远传来一阵丝竹之声,十分好听。葛洪正在惊疑,又见三朵五彩祥云,从天上徐徐落在三峰之上。那三峰顶上便各升起一道祥云瑞气把群山照得如同白昼。

葛洪又惊又喜,因为他听师傅说过,大凡山上有祥云凝聚,必有大仙降临。今日祥云聚于三峰,足见这山绝非俗地了,便连声喊:李尚书快来!

李褒山正在屋里徘徊沉思,听见喊声,忙走出来,见此情景,直惊得目瞪口呆。葛洪一把拉过李褒山说:这三峰,分明是三清列座的仙山,今日既已看见,机缘非浅,你现在还不快随我入山,永离凡尘,还等何时?

李褒山疑惑地问:何谓三清?

葛洪说:三清就是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禹余天上清灵宝道君,大赤天太清太上老君。

如此说来,李某遵道长之命!李褒山忙朝葛洪一拜,一把扯下头上的方巾,挂在一石柱上面,紧随葛洪,直朝峰顶走去了。这条岭,后人便给它取名为挂冠岭。

两人登上峰顶,却见3个白发长须老翁盘坐在巨石之上,二老正在下棋,另一老翁在旁观看。葛洪想这三个老翁个个鹤发童颜,定然是三清天尊了。

葛洪和李褒山正想上前朝拜,突然从他们身后跳出一只猛虎,长啸一声,直扑葛洪和李褒山。葛洪忙闪身岩后,李褒山躲避不及,吓瘫在地。葛洪扶起他时,3个老翁已各自骑上四不像、梅花鹿、斑虎,驾起祥云飘然而去了。

葛洪和李褒山朝天拜了八拜,便在玉峰山下定居,一面炼丹施舍给当地的百姓治病健体,一面着书立说,宣扬三清教义,丹炉紫烟终日不断,求赐丹药的人络绎不绝。

【旁注】

东晋建都在洛阳的西晋亡国后,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建康即位,称晋元帝,史称东晋。由于东晋政治黑暗,不少官员都借修道之名辞官了,也促使道教在齐云山发展起来。

炼丹术古代道家或道教徒追求长生不老的一种手段,即以金石类矿物为原料,采用化学方法炼制成丹药。他们自以为可以令人长生不老,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有剧毒。

奸佞即奸臣。指对君主逢迎献媚,自私自利,不忠于君主。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杀无辜,甚至弑君杀,残害忠良的朝臣。东晋时期,就是因为奸佞当道,所以许多忠臣选择归隐山林,炼丹修道了。

【图注】

四不像即麋鹿,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在道教文化中,四不像又被称为是一些神仙的坐骑。

【阅读链接】

后人为了纪念葛洪,把葛洪炼制丹药的地方称为葛仙观。至今,葛仙观旧址上还有葛洪凿石而成的八卦炉和李尚书的铸铁炉的遗迹。

葛洪炼丹处旁边有一块石头,因为炼丹时冒出的紫烟被熏成了紫色,因此得名为紫烟石。而三位天尊对弈的大石被人称为棋盘石,至今石上棋盘纹络仍清晰可见。

葛洪造诚心福黎民感动天帝

在葛洪炼丹的遗址上,有当时葛洪炼丹用的丹井。丹井是圆口,直径大概在一米左右,四周石板铺地,深丈余,水清如镜,终年不涸。

相传,这口井是葛洪和李褒山合力开凿的。晋代葛洪和李褒山上山炼丹时,曾因没有水源而发愁,后来葛洪的诚心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帮助他们凿出了一口井,使井里冒出了股股清泉。

葛洪在三清山见到三清尊神下棋后,他就回到了住处,简单收拾一下东西,就带着清风和明月两名弟子前往三清山与李褒山汇合。

他们四人站在天门峰上,举目四望,只看见四周古松参天,奇峰罗列,云生幽谷,雾绕琼台,仿佛人间仙境一般,都不禁赞叹三清山是一个洞天福地。

清风和明月也不禁佩服仙师的选择,但可惜的是这山顶上既没有岩洞或道观可以栖身,又没有任何人家,就连水井也没有,几乎与世隔绝,连生存都很困难,想到这,清风和明月不禁皱起了眉头。

葛洪看出了弟子们的疑惑,领着他们在山上查看了一番后,指着天门峰下古松林中一片盆地说:这里面对玉京峰,背倚天门峰,左有龙首山蟠绕,右有虎头岩拱卫,我们就在松林里搭个草棚吧!

于是葛洪四人一起以古松为栋,青竹为椽,编茅为顶,编竹为篱,盖起了一座茅棚。草棚盖好之后,葛洪看着草棚大笑了起来,捻着长髯说:就叫它‘碧蓬宫’。这就是三清山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座道教宫观。

随后葛洪他们又四处察看水源。却怎么也找不到不见水的影子,到处都是苍松翠竹、灌木丛生,偶尔露出来的几块花岗岩山体,也都像铁一样坚硬。看罢回来,两名弟子面面相觑,李褒山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于是葛洪恳切祈祷天帝,道:在下葛洪来此山修道炼丹,企盼能够炼出仙丹造福苍生,乞求天帝能够让我们开凿一口井吧!随后,他们便齐心协力,动手凿井。

在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漫长开凿以后,天帝被他们的精诚感动,让井底涌出了股股清泉,不多时便汇成了满满的一口井水,泉水清澈透明,光可照人。

葛洪伸手可以取得泉水,用瓢舀出品尝,只觉得泉水清冷甘洌,顿时喜不自胜。恰好,明月当空,星斗灿烂,葛洪手捻银髯,盘膝坐于石上,笑对明月、清风和李褒山三人,说道:道所以大,在于法本自然,包罗宇宙,囊括万物之理。《道德经》记载:‘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惚中有像,恍惚中有物。’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掌握了有无相生的玄机。

明月、清风和李褒山三人听了葛洪的这番开导,顿时茅塞顿开,领悟到了前所未有的玄机妙理,之后更是竭尽精诚地跟随葛洪修道炼丹。而这口井,被后人称之为仙井。

自从葛洪在三清山结庐炼丹修道之后,三清山就逐渐成为历代道学名流所向往的地方,被人们尊为道教圣地。

进入唐代之后,唐王朝尊奉道教为国教,并且被神化了的春秋时代历史名人老子李聃也被加封为太上道德真君玄元皇帝。无论是主张炼丹修道的全真道派,还是驱魔祈福的正一道派,都得到了皇帝的重视和利用。

唐玄宗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的例子,他经常服食仙丹,以求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旁注】

拱卫环绕护卫的意思。在道教文化中,道观的建造需要参照风水。最好能够有道教神话当中的灵兽,即青龙白虎守卫,认为这样更加利于修炼。

苍生指天下百姓。在道教中,几乎所有的道士都是怀着拯救天下苍生的远大理想修炼的,例如葛洪上三清山炼丹修道就是为了造福苍生。

玄机指天意,天机或深奥微妙的道理。在道教中,修炼的过程也是领悟天地间玄机的过程。道士们认为,可以通过劳动、冥想等,领悟天地万物中蕴含的玄机。

神化指将一个人的形象美化,使他成为神灵,一般多用于影响深远的人物。例如道教文化中,就把奠定道教思想的老子和创立道教的张道陵等人美化了,尊他们为神灵。

【图注】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是东晋时期着名的道教领袖,擅长丹道和医术,精通道儒,学贯百家。在治术、医学、音乐和文学等方面也多成就,主要着作有《抱朴子》。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和《老子五千文》等,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阅读链接】

据说葛洪临死之前,曾写信给他的朋友广州刺史邓岳,信中说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访师,马上就要出发了。

邓岳接到信后,急忙从广州赶往他住的地方,想要给他送别。谁知邓岳到达当天的中午葛洪就已逝世,邓岳没有能见到他的生面。

葛洪去世后的面容如同睡着了一般,并且尸身柔软,面色如生。传说当人们抬其入馆时,猛然发现葛洪的尸身只剩了一件衣服,抬头发现他已经驾鹤而去。

三清山道教的兴盛之路

时至唐朝,道教被朝廷奉为国教,方士穿行往返于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随之兴盛起来,香火不断,朝山香客络绎不绝。

大约在639年,方士们用化缘所得的财物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建造了老子宫观,这就是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进一步巩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后来被人们称为三清福地,后来因为年久失修被毁了。

至宋代,宋王朝为了维护其不稳定的封建统治,更加注重利用道教,不惜耗费数十万的银两,兴建道教宫观。并且宋徽宗自号道君皇帝,集神权、皇权和人权于一身,三清山道教也因此开始兴盛起来。

北宋宁真宗笃信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在1108年左右,在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成批的道教建筑。方士们为了纪念葛洪开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观,内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书石像。

方士们还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干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此塔历尽千年风雨,至今岿然不动,被誉为三清山上道教建筑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在同一时期建起的还有福庆观和灵济庙等。灵济庙,古称龙王庙,坐落于三清山的金沙村,是三清山的东大门。传说,这个龙王庙是为离金沙村不远的冰玉洞里的小黄龙所建的。

冰玉洞在金沙村西南边,冰玉洞的树林里一条从悬崖上奔流而下的瀑布,银光闪闪,雾气腾腾,落入崖下潭中。崖下的潭呈漏斗状,百姓都称它为龙潭。龙潭面积20平方米左右,上大下小,深不可测,潭水清凉透骨。

有人用300尺长的绳子系一个大称砣从水面上往下沉,待绳子放完,称砣仍未着底,也正是因为潭水很深,所以在当地的百姓中有这么一个传说。

传说有一年,金沙村的冰玉洞来了一条小青蛟,它是孽龙精的儿子,以冰玉洞的潭为窝,并且要求当地的百姓每年送两对童男童女给它吃,不然就要兴云作雨残害百姓。齐云山的百姓痛苦不堪,大多都举家迁往了别处。

后来,金沙村又来了一条小黄龙,是东海龙王的侄子。小黄龙生性善良,不忍心看着金沙村的百姓被小青蛟折磨地这么痛苦,决心要杀了小青蛟为民除害。

后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小黄龙杀死了小青蛟,但是自己也受了重伤,再也无法离开冰玉洞的龙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