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帝念他为民除害有功,便封他为冰玉洞龙潭的龙王,使它掌管三清山这一带的风和雨。人们为了纪念小黄龙舍身救众生,便给他建了个龙王庙。
后来,据《玉山县志》、《王茗韩氏宗谱》等史料记载,有一年齐云山所在的地方大旱,百姓都没有吃的,齐云山的百姓一起去龙王庙祈求龙王降雨。说也奇怪,齐云山那地方便真的降雨了,齐云山的百姓得以存活下来。
当地的官员将这件事上奏于朝廷,宋理宗赵昀听到金沙龙王庙显灵了,认为它护佑百姓有功,于是降旨赐庙额曰:灵济,从此龙王庙改名为灵济庙。
灵济庙里还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慈云普覆。传说是康熙皇帝微服下江南的时候,由玉山经紫湖到三清山。
在三清山的时候,康熙皇帝觉得酷热难耐,这个时候得到了乡民奉献的香茶解暑,又听说灵济庙慧悟大师经常布施三清山的黄金茶为百姓解除酷暑热病之苦,不禁龙颜大悦,亲赐了慈云普覆匾额一方给与灵济庙。
现慈云普覆木质残匾仍在庙中,虽然已经字迹斑驳,但还可以辨认出这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旁注】
国教全称国家宗教。指的是由国家确立的在本国具有高于其他宗教地位的宗教。国教负担着通过宗教宣扬国家思想的任务。道教曾经是我国古代的国教。
显灵指在信仰中,神灵对个人愿望和请求的应答,或神灵的短暂显现。道教中,道士们会通过道场向特定的神灵传达百姓的愿望,对于愿望的实现,也称为显灵。
【图注】
风雷塔位于三清山龙虎殿北的悬崖上,是宋代建筑。塔以悬崖上之巨石为基,用花岗石分塔底、塔身、塔顶三段雕琢干砌叠成。它是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的明珠。
【阅读链接】
风雷塔矗立于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清山三清福地东北方向的悬崖峭壁上。它前临深谷,气势险峻。
塔以悬崖上的巨石为基,用整条花岗石按照仿唐宋楼阁式的六层六面实心雕琢而成,与塔基拼接得天衣无缝。
塔檐六角稍向上翘,塔顶为葫芦形,塔底截面宽0.62米,塔高1.96米。塔身6层,加塔顶宝葫芦共7层,古朴玲珑,千百年来迥秀屹立,岿然不动,是三清山风景明珠,古建石雕艺术的珍品。
太极八卦式的建筑布局奥秘
至南宋,一个普通的道教信徒王霖捐资在因年久失修的老子宫观处建筑了三清宫。
在1170年,王霖亲率领工匠从三清山北麓汾水村登上三清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一条登山的道路,他们直至走到天门峰下的葛洪炼丹修道的遗址上,找到了当年葛洪的丹水井和丹炉遗迹。
王霖决定把三清宫建在离丹水井不远处的老子宫观遗址前。宫观为坐北朝南,门朝玉京峰,背倚天门峰,按《易经》后天八卦图布局。东边有龙首山,应青龙之象,西边有虎头岩,应白虎之象。南有玉京峰,应朱雀之象,北有古丹水井,应玄武之象。
历时一年,三清宫道观落成,内供三清尊神。自从三清宫建成,三清山便成为了道家的洞天福地之一,历代名流和慕名登临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至元代,元王朝为了使天下更加安定,大力提倡道教,因此齐云山的道教进一步受到了重视,建造了很多道教宫观,三清宫也被进行了扩建。
此时的三清宫内供奉的是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和潘元帅神像等。山上景物、地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和判官石等。
在同一时期,三清山出现了许多道士。有全真派的方士,他们专门从事道教活动,多时达几十个人。而更多的则是正一道的方士。
他们都受道教经典戒规的约束,谙熟各种醮祷仪式,在各个地方从事着道教活动。他们的道教活动分为两种。一是阴事,超度亡灵,如做功德和关殓等;二是阳事,如打醮等。
在元代,三清宫建筑群经过扩建之后,香火更是繁盛,但是后来由于年久失修渐渐荒废了。
至明太祖祖朱元璋时代,朱元璋特别推崇道教。他封张天师为全国教主,所以贵溪的龙虎山成为了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三清山距龙虎山近在咫尺,传教和化缘的方士来往频繁,联系也极为密切,三清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在张天师控制之下进行的,所以此时三清山上的朝拜之风非常兴盛。
散居于赣、浙、皖、闽的方士和信徒,每年的八九月份,都要组织香会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华。他们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猪牛羊各种祭品,并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向三清山进发,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千人。
后来,在明代的1450年至1457年间,王霖的后人王祜重修了三清宫,期间还延建筑请了浙江常山的全真道士詹碧云协助其事,布景缀点、摩崖刻石和铺路架桥。并且,随着三清宫建筑群的完成,三清山的道教也达到了鼎盛时期。
这次重建是由詹碧云亲自规划设计,总共历时3年。他依山布景,沿山铺道,遇水架桥,凿岩造像,外层按照伏羲先天八卦图式,内层按照文王后天八卦图式,核心按照北斗星空图式隐秘布局。
东从金沙龙泉桥,西从汾水步云桥,至风门天人合一,到天门三清福地,终玉京峰顶,工程浩大,气势恢宏。
按景布局所建设的宫观、亭阁、石刻、石雕、山门和桥梁等有两百多处,使道教建筑遍布全山,因为它们都是依据八卦图式精巧布局的,所以规模与气势,都可以与青城山、武当山和龙虎山媲美。因此,也成了我国研究道教古建筑设计布局的建筑瑰宝。
随着三清宫建筑群重建的完成,三清山成为了道教文化圣地,享有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的美誉,是道教人士必访之地。
道学本身是一种玄奥的哲理和教义,但体现在三清山的道教建筑中,则变得十分具体。王祜和詹碧云所建的三清宫在地形与山势的选择上,都是按照道学的要求进行布局。
三清宫位于三清山的北部,雄踞于三清山之巅的龟背石上,是三清山人文景观的集萃地,被人们成为道教古建筑群的露天博物馆。它前临净衣、清华和涵星三口大池,后有万松林玄泉发源处。
三清宫背后的九龙山脉从东南方向突起,蜒伸展到东北的龙首崖,很像一条巨龙凸起的脊背,它挡住了来自东南与东北方向的季风。
虎头岩从西北向的飞仙台山崛起向上延伸至紫烟石与北面的天门山相连如一只巨虎蹲伏,挡了西北寒流溯风。
东边的龙首崖和西边的虎头岩,这两座山岩正好对应着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之象。而前面的紫烟石,后面的万松林,则对应了朱雀、玄武之象。
王祜和詹碧云重建的三清宫的特点不仅在山势地形上更为精密,并且将整体布局从后天八卦图式改为先天八卦图式。
王祜迁至九龙山下的三清宫就是整个布局的核心,是太极八卦图的中心,即无极。三清宫的前后两殿,则分别象征着阴阳二极,即太极,而其他的建筑则围绕这个核心往八方辐射,各占一卦的位置。
在三清宫的南方建有演教殿,象征乾;在北方建有福池门,象征坤;在东南洼地里建有九天应元府,象征兑;在正东建有龙虎殿,象征离;在东北建有风雷塔,象征震;在西南以金鼓石象征巽;在正西开掘了涵星池,象征坎;在西北则建有飞仙台,象征艮。
所有这些都些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三清宫,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运用和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人文、自然景观的自然统一。
以上八部景物建筑,都围绕着三清宫,如同众星捧月,组成了有机整体。这样的建筑设计布局,在我国建筑史上实为罕见,一变中轴线分自迭进的格局,使建筑物主次分明,八方呼应,互相烘托映衬。
这不仅突出了中心建筑物的主导位置和庄严神圣的非凡气概,又显示了周围建筑物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身应有的灵动性,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理和《易经八卦所蕴藏着交易的潜能和内在的力度。
这些古建筑借山势造型,各具特色,形态逼真、自然生动并且遍布全山。有条不紊地形成了一个奇妙的有机总体,非常突出地表现了道家学说的宇宙观。
这些道教宫观,不仅在总体布局上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即在每一景物的选址上,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有无相生的变易法则。例如风门、逍遥路、众妙千步门和冲虚百步门等,往往在迂回曲折处豁然开朗,于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
并且,这些景物也渗透着道家动与静、虚与实、巧与拙和藏与露的朴素辩证法。例如风雷塔和龙虎殿等,都是借势造景,借景传神。
东面的龙虎殿雄踞千仞峭壁之巅,险峻威严;西面的飞仙岩峙立幽谷深渊之上,气势浩然;北面的天门、丹崖,在云雾缭绕中仙风缥缈;南面的玉京峰,高耸云天,气势巍峨,挺拔壮观。
王祜将这些沉静的古建筑以日月之运行、山峦之起伏和云海日出之变幻为背景,藏身于山川草木之中,反而把它们衬托的更加具有灵气。
王祜所建的三清宫与宋代王霖所建的三清宫相比,规模大许多了,而且在总体布局上也建设的更加和谐,形成了多样而统一的道教宫观布局。
三清宫前面的天门峰像一面展开的巨扇,成为一个天然屏障。三清宫后方的方松林苍翠浓密,簇拥着三清宫的铁瓦朱墙。
溢彩流丹的三清宫就这样被前呼后拥着。它四周虎锯龙蟠很像一颗彤红的丹珠,镶嵌于三清山之巅的万绿丛中。
三清宫的外墙是花岗岩石质构成。殿前是一个400多平方米的院子。在院子里有一个巨大的花岗岩石香炉,在香炉的基座四脚上有石雕的螭头。石香炉前方是一个方形石香亭,亭的上盖由一块整石雕琢而成。
三清宫开三门,正中大门外设台阶五级,阶下殿檐滴水处建了长方形的水池一方,阻挡在大门之前,古代名为龙泉池,后改名为阶下囚龙池。
在阶下囚龙池的池底西南角有石雕潜龙头一尊,泉水从龙口吐出。龙头东前方石香盆基座上刻着火龙珠图纹一幅,紧靠龙头南边池底是阴沟排水口,雨天有水从中溢出将龙头浸漫。
在阶下囚龙池北面正中为三清宫的石牌坊。牌坊为三开间花岗岩构成。牌坊上有前后两幅对联刻在牌坊的石柱上。前面一副对联:
云路迢遥入门致鞠躬之敬,
天颜咫尺登坛皆俯首之恭。
后面一副对联:
登殿步虚升太虚上之无上,
入门求道悟真道玄之又玄。
牌坊横额上书三清宫3个大字。
在牌坊前左右各有石雕神龛-座,内供魁神和灵宫的石像,造型威武。站在石坊处仰观三清宫,可见有一巨形龟状石,昂头驼着三清宫。
龟石下有清泉流出,长年不断。再往后看去,可见宫殿巍峨,古松参天,香雾飘飘,清幽雅静,大有钟声隐隐出玄关,众妙门中非等闲的仙山气概。
三清宫是整个三清山道教建筑群的中心,它分为前殿后阁。三清宫的前殿是三清殿,在三清殿内的大柱上有着一副石刻楹联:
三天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
一统大明祝皇祚於百世千世万世。
相传,这副楹联是明代第二代皇帝建文帝藏隐于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时亲笔题撰。从看似矛盾的联语中可以看出,建文帝虽遁入清静空虚之门,但仍然难以完全断绝红尘世俗之念,寄希望于三清尊神保佑大明皇位传承千秋万世。
三清殿殿正门的楹联则是:
殿开白昼风来扫,
门到黄昏云自封。
这副楹联与朱元璋在凤阳龙兴寺内的留下的一副对联:庙内无僧风扫地,寺中少灯月照明有异曲同工、相承继袭之妙。
这两幅楹联不仅是朱元璋和朱允炆祖孙两人同入空灵清静之门这无奈经历留下的意味深长的注解和佐证,也同时道出了三清山仙境福地风拂云绕、虚幻缥缈的景象。
三清殿正中间大门上悬三清福地直匾一方,殿内供奉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和太上老君三位教祖神像。
元始天尊在中间,手执混元珠。混元珠象征着天地还没有形成、万物还未曾滋生的混沌状态,道教称之为无极。灵宝道君在元始天尊左边,手捧如意之象,象征着刚从无极状态中衍生出来的太极。太上老君则在元始天尊右边,它手执羽扇,象征由太极分化出的阴阳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