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例子,中国古代典籍里甚多,足可看出忌讳五月特别是五月五日生子的民俗心理。所以须得想方设法使孩子早些天或晚些天出生。万一生下来了,即使不杀死,也得送到外婆家或河边池畔去,以免冲撞家人。这种禁忌大概受感应巫术的影响,五月份是五毒并出的毒月,此月婚娶、交接、生子等必受感应,尽管这一月这一天出生的人里出了许多大官,甚至皇帝,人们还不肯抛弃这种禁忌,总是心有余悸。
(五)清明禁忌
汉族民间有清明戴柳、插柳的习俗。俗谚有“清明不戴柳,死了变成狗”,“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清明是鬼节,插柳、戴柳实则具有驱邪避煞、消灾解祸的巫术作用。
山东即墨有青年妇女躲清明的习俗。据说这天有凶神要下凡抓俊俏姑娘。这一天妇女忌作针线,一律要出外踏青,荡秋千。这实在是青年妇女出门踏青、玩耍的极好的借口。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这种说法。刚过门一年的新媳妇也要在清明节回娘家,俗称为“换还寒食”。据说,不回娘家,会死婆婆。
(六)立夏禁忌
立夏日忌无雨。河南、贵州、云南等地俗以为立夏日无雨,主旱。俗谚“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立夏日又为夏季之始,民间忌夏季炎热,有称人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夏天就不怕热,不会消瘦了。否则,夏季要畏夏怕热,吃不好饭,消瘦甚至有疾病的。浙江、江西一带均有此俗。
江苏东台一带,立夏日忌讳小孩坐门坎,说是“立夏日坐门坎,容易打瞌睡”。
(七)立秋禁忌
立秋也是农家的大节气,民间十分重视。旧时云南等地禁忌立秋日在田间行走。否则,以为对秋收不利。识字人多用红纸书“今日立秋,百病俱休”字样贴壁上。妇女们也要用红布剪成葫芦形,缝于儿童后裙之上,用以祛病疾。山东莱西一带,禁忌立秋日洗澡,否则,以为身上会长秋狗子(即痱子之类)。黄县一带则以为秋日洗澡,秋后要拉肚子。
河南、江苏、湖北一带,立秋日还忌雷、雨、分。俗谚云:“(立秋日)一雷波万顷”、“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秋甲子忌雨,雨则多涝”、“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透底”等等。这些谚语,虽然说法不尽相同,但都表示出了农家对立秋日的重视和祈愿风调雨顺的心境。
(八)中秋节禁忌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是农历一年中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提起中秋节,人们自然会联系到月饼。
唐代开始,就有中秋赏月、拜月的习俗。不过“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但所描述的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到明代,民间方正式用“月饼”名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可见,中秋节吃月饼,表示团圆之意。中秋节有好多习惯,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民俗心理。走娘家的妇女,此日必回夫家,谓之过“团圆节”。家中一般“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中秋所祭月饼、苹果必须是圆的,但不能供桃子和梨,因桃不能避邪,不能近神道,梨和“离”谐音宜讳。分瓜必定花切,犬牙交错切出莲花瓣来以取吉利。
(九)白露禁忌
白露忌风雨。江苏谚云“白露日东北风,十个铃子(棉桃)九个脓;白露日西北风,十个铃子九个空”、“白露日雨,到一处坏一处”、“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十)冬至禁忌
冬至为一年间白昼最短的一天。河南一带忌冬至不吃饺子,认为如此则会冻掉耳朵,且对农事收获不利。谚云:“冬至不过冬(指不吃饺子),扬场没正风。”
冬至忌无雨。湖北一带谚云:“立冬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一冬晴。”意指来年将旱。
(十一)闰月年禁忌
汉族及其他许多民族中流行。俗以为闰四月兆年荒;闰六月不宜婚娶,该年为“寡妇年”;闰八月兆兵荒马乱,俗称为“杀年”。一般凡是闰年都多少有些禁忌习俗。如河南虞城一带有“闰年忌种十月麦”之说;黑龙江一带又有闰年里禁忌盖房,禁忌种韭菜,禁忌孵鹅鸭等习俗。
五、行业禁忌
(一)农事禁忌
农业生产,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主要是“靠天吃饭”。同时,还将收获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和恩赐,因此要定期祭祀,不敢稍有怠慢。
过年是祭祀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时期,故大多有禁忌生产劳动的习俗规约。
农业生产力低下,人们主要是“靠天吃饭”,顺从自然,一方面得不误农时;另一方面要定期祭祀,以求助神灵的保佑。祭祀期间,不得从事农事活动,否则,神灵以为祭祀者不专心和少虔诚。春节是祭祀拜神活动最频繁的时期,因而其间许多民族都有禁忌生产劳动的惯例。汉族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为“过年”,忌耕作,以为耕作冲犯神灵,一年百事不顺。汉族及一些以农耕为主的民族,都敬奉雷神,有闻雷辍耕的习俗。忌雷期间,不能犁田、耕地、播种,如果违犯,以为雨水不宜,庄稼歉收。忌雷主要是针对每年头次雷声而言。这种忌雷的生产民俗形成的原因,可能一是由于敬畏雷神,俗以为雷声表明天神又开始光顾下界,大地又将生机勃勃。农夫必须若干天禁止耕作,以示迎接雷神的庄重。二是以每年第一次响雷为信启、标志,确定春耕春种的起始时间。因为头几次春雷常在正月下旬,二月上中旬,这时尚属早春,寒潮未止,所以禁忌过早翻地下种,以免春苗受到寒冻。
门巴族在藏历四月十五日和六月四日是忌耕日。这天,戒杀生,禁下地耕作,以为有冲犯天神,招致冰雹等灾异。裕固族以为六月和腊月动土不吉。湘西苗族在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忌挑粪,逢“戍日”不动土、不下田。土家族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忌下田。逢“五”而耕作谓之破五,破则不吉,是以为忌。黎族人家有人去世,其亲属在三年内逢忌日均不得下田耕作,忌日即死者去世之日。黎族以十二属相计日月,因此每十二天即有一个忌日。这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随着迷信观念的逐步破除,现已基本革除。贵州布依族于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和每月的初四、十四日不许耕种。广西大瑶山的盘村瑶族,居住在山区,深受风灾之害。瑶族人就于每年正月初十和二十日“禁风”,在这两天不许下地锄耕,以为这样就可以在一年内免受风灾。
佤族人在没有祭寨神和家神前,是不得播种的。否则,谷物就长不好。在举行播种仪式时,人们要象征性地把谷种、瓜种、小米、棉花等农作物的种子播种在地中间,禁忌播在地边上。俗以为,如将种子播在地边上,就是对地神的不尊敬,惹恼了地神会受到惩罚的。
一些民族中还有在农时节令、节日期间禁忌生产的习俗。畲族、白族等在春分、清明、大暑、小暑、立秋等时日忌下田耕作。据说是恐挖着地脉龙神,庄稼长不好。彝族、白族、畲族等还忌二月初八、三月三、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分龙日(夏至前后)期间下地劳动。仫佬族八月十五日要举行集体祭神仪式,停止生产,会众聚餐。
还有一些民族或地区,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禁忌生产劳动。壮族沙人春节期间的属猪日,是忌日。这一天无论在家或出外,只能闲着休息,一律禁忌干活,否则,要受众人的责罚。土家族旧时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都禁止下田耕作,俗以为逢五即谓“破五”,破则不吉,故忌耕作。彝族、毛南族中都有忌戊日、戌日种地、锄犁的习俗。哈尼族中也有忌羊日、猪日、鼠日生产劳动的习俗。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做到不“误”农时,还需要恪守一些其他禁忌。
汉族民间过去十分重视开秧门和关秧门。每年开秧门时。必备荤腥酒菜、纸钱、香烛,在田边祭烧,井燃放鞭炮,祈求田公田婆消灾保佑丰收。浙江嘉兴地区十分重视拔秧开秧门,过去开秧门时有多种禁忌插第一行田时忌开口,认为开了口以后手要伤筋,而且讲究扎秧把时把秧合拢处忌不留缺口,也谓之“秧门”,若扎秧把无秧门,则被认为不吉利。开化县农村在开始拔秧时,要先左脚下田,拔两三株秧苗,以其根须擦洗手指,否则会发“秧风”,或手指屈伸不灵,或要发痒。湖州农村开秧门那天,挑第一担秧苗下大田前,必先喊一声“老田公”,意请保佑。长兴一带开秧门插的第一株秧,必先倒插,接着拔起,再颇插,俗谓这样可以避免秧痂病。
在插秧中也有许多俗规。嘉兴一带在插秧时,人与人之间禁忌随便传递秧把,俗谓这样做会使两个人成为冤家,必须把秧丢在水田中再拣起。潮州一带在“打秧”甩秧时,忌甩在种田人身上,若被甩中,俗称“中秧”,即为遭殃。解忌的办法是,中秧者不开口,打秧者高喊讨彩话,同田干活的人也跟着说些吉利话。
农事中除了以停止生产的方式防止灾祸发生以外,在生产过程中也需忌某些言行。例如,在浙江西南广大乡村,收谷时,忌女人坐稻桶歇力,说是亵渎五谷神,来年要歉收;忌用镰刀敲稻桶,说是惊动五谷神,罚你收谷时割破手指。田间劳动喝生水,忌立即人口,要先吐一口唾沫在水中,见唾沫未化散的,表示鬼未投过毒,此水可以喝;如唾沫在水中化散开,说明鬼已在水中放了毒,喝了会肚疼、生病。去山间田里劳动,忌路上唱山歌,忌吹口哨,忌呼同伴姓名,说是被鬼听到,会有祸事。粮食收到场上,忌讳别人打听亩产多少斤,忌讳别人估计总产量是多少,也不能说“粮食快收完了吧”之类的话。
种桑养蚕,是中国自古以来农耕经济的一大特色。
民间以为,蚕是极娇嫩极神圣因而又是极有灵性的动物,稍有不慎就会使其受到损伤。如果冒犯得罪了它,它会神秘地离去或者死亡。
三四月份,蚕初出时,由于蚕怕风冷、怕香臭异味,养蚕者俗有“关蚕房门”的习惯。苏州一带的蚕户以红纸、花纸等贴于门上,谓之门神将军,可辟邪护蚕。居家比户不相往来。蚕娘少妇治其事者,往往独宿。蚕室忌生人出入,尤忌叩门,以为会冲去蚕花。元人《农桑辑要》云:“蚕有七忌:自小至大忌烟熏,忌酒醋五卒,忌香麝油气,忌饲雾叶,忌侧近舂捣,忌丧服产妇。”明人《蚕经》云:“蚕不可受油镬气、煤气,不可焚香,亦不可佩香,否则焦黄而死;不可人生人,否则游走而不安箔;蚕室不可食姜暨蚕豆;上簇无火,缲必不争;蚕妇之手不可撷苦菜,否则令蚕青烂。”清人《幽风广义》云,蚕室还禁忌忽着猛风暴寒,忌蚕室内哭泣叫唤,忌秽语淫词,忌正寒骤用大火,忌放刀于箔上,忌不洁净人人蚕室,忌水泼火,忌烧皮毛诸骨臭物,忌当日迎风窗,忌饲冷露湿叶及干叶,忌沙燠不除。由此可见,元明清各朝,养蚕之禁忌是越发展越繁细了。其中大多数是经验之谈,如今仍须注意避忌。除了以上所谈,养蚕的桑叶也必须用铁剪剪,忌讳用手采摘。并且剪摘要等太阳出来,湿气收了才能进行,忌剪摘有雾湿和露珠的桑叶。
江浙一带养蚕户,如见蛇入室,禁忌惊呼、扑打。俗以为是“青龙”降临,会福佑蚕事,故要叩拜斋供,听其自去。养蚕时,孩子睡觉后,忌讳将鞋子放在床前,家里的大人都要将鞋子收藏起来。问其缘故,则说小鞋是招老鼠的。
养蚕业中最富有神秘意味的,是其语言禁忌。比起其他行业,养蚕业中的语言禁忌是很突出的、很普遍的。蚕不能叫“蚕”,要叫“宝宝”或“蚕姑娘”;蚕爬不能说“爬”,要说“行”;喂蚕不能说“喂”,要说“撒叶子”;蚕长了不能说“长”,要说“高”;蚕不能数数,否则,会减少;忌讳说“跑了”、“没了”、“死了”等不吉语。连容易引起这些字词联想的词语也禁忌说出,如忌说“伸”字,因为蚕只有死了才能伸直的。所以说“笋”时,因“笋”与“伸”谐音,也要改为“萝卜”。忌说“饭吃完了”,要说成“饭吃好了”。因为“完了”会令人想起“没了”。与蚕病有关的字词也禁言。如“亮蚕”是蚕病的一种,所以忌说“亮”字。“天亮了”要说成“天开眼了”;“僵蚕”也是蚕病的一种,所以忌言“僵”字,说“姜”也要说成“辣烘”;说“酱油”要说成“颜色”或“罐头”。“葱”要说成“香火”,因为“葱”与“冲”谐音,恐有犯冲。当然,姜、酱、葱等本身也是蚕室的禁物,所以说话中也应避忌。
中原一带,每当收完蚕茧,民间还要到庙中谢蚕神,并祈祷来年蚕事兴旺,蚕丝丰收。宋人陶谷《清异录》云:“齐鲁燕赵之种蚕收茧讫,主蚕者簪通花银碗,谢祠庙,村野称为‘女及第’。”若无此举,还恐来年蚕事萧条,也属一忌。可见业蚕者于蚕事之慎重。
农事禁忌多出现在生产的农忙阶段,既表明了农民们对生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提醒人们在这些“关键”时期要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精神。然而,农事禁忌又无一不是迷信思想的产物,有碍于积极地、科学地去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这些禁忌将会失去其生存的土壤。
(二)经商禁忌
经商经常会面临赔本的危险,所以旧时汉族民间商界就形成了一些避凶趋吉的禁忌习俗。商人希望能通过实施这些禁忌获得财运亨通。
经商要懂得行情,知道什么时候生意好做,什么时候生意不好做。俗谚云:“耍正月,玩二月,君子无钱,过六月;年年有个烂九月,赚钱莫靠十二月。”又云:“赔八月,赚腊月。”这是因为经营的商品不同,经营的季节要求当然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