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的所有的推理都建立在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存在和变化。我们假设:有物存在,并且存在物都在变化。
2.对于某个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可能是一个物体,也可能是一个事实,在本文的起始阶段,主要以物体展开推论),观察者可以提出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问题:它是什么样子的?第二问题:它变化的程度或规模有多大?
3.存在物的样子只有在观察者观察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我们才能认定该物体、指称该物体,并对该物体提出问题。没有这种认定,所有的论述都没有主语。
4.世界上包括不止一个物体,证明这一点很容易,因为观察者本身就是一个物体。物体可以一分为二,也可以一分为多。物体可以二合为一,也可以多合为一。分有某个物体的两个或者多个物体,被称为该物体的子物体或分物体。世界是所有物体的集合。
5.物体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体本身样子的改变;二是物体和其他物体关系的改变。在物体和其他物体的关系中,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改变最易被观察到。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运动”。
6.至少部分物体是有广延的,这很容易证明,因为我们的身体由多个部分构成,我们的手和脚不是同一部分。我们还观察到,广延不是一维的,也不是二维的,我们至少用三维才能够描述物体的广延性。
7.一个物体可以被分为两个物体,两个物体之间的空虚之处我们称之为“空间”,虽然这里可能并不空虚,但就我们所定义到的任意两个物体来说,它们之间存在空虚。由于这一空虚的大小可以和物体的广延作对比,又因为物体运动后,它原来占有的位置便成为“空虚”,我们把广延和空间看作是存在(being)的同一个性质。位置就是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相对的空间关系,以及空间和两个物体的三维广延的关系。因此,空间也至少是三维的。
8.我们观察到,所有的物体都在发生变化,其中有些变化是周期性的,如昼夜,如四季,如心跳。我们观察到,不同的物体的变化周期不同,在一些周期完成许多次循环的时间里,另一些周期才完成一次循环。于是我们有了“快”与“慢”的概念。
9.“快”与“慢”被名词化后,就是“时间”。时间就是一切物体变化的“快慢度”。时间是所有物体(即世界)变化快慢的综合尺度。或者说,时间就是变化的函数。还可以说,时间是运动的表象。
10.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建立在运动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到事物的运动,是因为人们看到事物的性质的变化(在本书中,如果没有特别提示,“运动”和“变化”是同义词。“运动”是事物外在的“变化”,而“变化”是事物内在的“运动”。所谓“外在”,就是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变化,所谓“内在”,就是事物的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事物性质的变化的本质是物体的内部结构的变化,而结构在观察者看来,就是消息/信息。因此,人们只有通过观察到信息的变化才能感知到运动,也才能感知到时间。人们对时间的测量建立在周期性之上,人们对时间的定义也建立在周期性之上。但是,时间的方向却是由非周期性的变化给出的。
11.我们可以把“时间”和“空间”作为自然性质看待,因为这样做可以使叙述获得极大的简化。
12.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物体的所有变化,不过是组成物体的子物体的运动。因此,所有的变化都是运动,特别是从运动的量的方面来说。
13.所有的物体都在运动着,或者内含着运动,但运动的性质却不相同。有的快、有的慢。我们还观察到,一个物体的运动可以引起其他物体的运动,而且,运动之间存在数量关系。于是我们有了运动的“多”与“少”的概念,即“量”的概念。物理学家告诉我们,运动的量是守恒的,也即是说,世界上的运动的总量不变。他们把运动的量称为“能量”。没有人看到过“能量”,“能量”和“空间”、“时间”一样,是观察者赋予物体和世界的性质。我们可以把“能量”作为自然性质或者“实体”看待,因为这样做可以使叙述获得极大的简化。
14.物体之间有相互的作用,即一个物体的变化引起另一个物体的变化,我们把后一个物体的变化称为前一物体的功能。一个物体对抗其他物体的作用而自身保持不变,这种维持自身状态的能力,也叫做功能。一个物体引起另一个物体的变化的可能性,和一个物体维持自己不变的可能性,是物体的重要性质。
15.物体(或者事物)被确认(identified),有赖于它的边界完整,或者有赖于它的功能完整。一个边界清晰、功能明确的物体,如果我们考虑到它的分物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观察者的观察涉及亚物体层次时,即把该物看作是构成它的子物体的有结构的集合时,我们把这个物体称之为系统。
16.系统是分层次的。每一个系统都由分系统(也叫亚系统、子系统)构成,每一个系统都构成更高层次的系统。低级系统是它的上位系统的构成材料,即质料,低级系统的功能就转化为高级系统的材料的性质。
17.系统的结构可以是一阶的,也可以是多阶的。例如,生物系统的结构就是多阶的,细胞形成组织,组织形成器官,器官又形成生理系统,如消化系统等。亦即,生物系统是经过多个结构层次才形成的。社会系统也是如此,人形成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再形成社会。在社会中,人和组织都可以是行为主体。
18.从某一个特定的系统层次观察,一个系统的构成至少需要三个要素:构成系统的低级系统、各个分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的运动或者变化。
19.在某一个系统层次,作为其构成材料的亚系统,我们称之为“质料”。质料的性质决定于,质料本身作为系统存在时,构成该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即该系统的结构。
20.在某一个系统层次,各个亚系统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结构。如果此时有观察者存在,并在这些观察者的感知中形成与此结构同构的认识,这些结构就转化为“信息”。系统的结构是本书第一问题“它是什么样子的”主要内容。
21.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本书开头的假设转化为三个等值的假设。其一,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由其他的事物构成的;其二,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其三,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以某种方式由其他事物构成的,这些构成方式就是结构,这结构在观察者看来就是信息。
22.换言之,任何一个系统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质料、结构和能量。从观察者的角度,任何一个系统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质料、信息和能量。我们把构成世界的所有材料称为物质。
23.现在重复一次质料、信息和能量的概念。质料:构成某一特定系统的材料,它的性质是由该材料作为系统时的内部结构决定的,亦即,这一材料在下一个系统层次上也是系统。信息:构成某一特定系统的质料之间的结构,以及观察者依据对该结构的认知所形成的知识。能量:推动某一特定系统内部的子系统(或者质料)运动的事物,以及维持上述子系统存在的事物。
24.上述三个要素即质料、信息和能量分别对应于本书开头所提出的一个假设和两个问题。质料对应于存在假设;信息对应于“它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能量对应于“它变化的程度或规模有多大?”这一问题。
25.上述概括(系统的三元素)必须建立在某一个特定的系统层次上。只有在某一个特定的系统层次上,我们才可以认定该系统层次上的质料、信息和能量分别是什么。这是因为,如果不是在某一个特定的系统层次上,质料、能量和信息三个概念之间就存在交叉关系。问题主要出在“质料”的概念上,因为任何质料本身也是有结构的,这结构就是信息。只有在某个特定的系统层次上,质料、能量和信息三个概念之间才满足排斥关系。
26.这三种要素即质料、信息和能量是否为“实体”,这里存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系统的层次越高,三种要素越可能不是“实体”。不过,就像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当我们把这三个概念看作“实体”来解释现象时,叙述最为简洁。
27.任何一个系统的存在必须具备许多条件,这些条件的总和即是该系统的“环境”。但是,在环境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系统是独立于环境而存在的。一般情况下,与“环境”相对应的“系统”的构成材料(即质料)都取自“环境”。“系统”和“环境”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关系,否则“环境”就无力支撑“系统”。
28.我们大致可以把世界上的系统分为五个层次: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人体系统是生物系统的一种。另外,社会系统还附属一个生产系统。其实,上述系统层次中还应当包括“种群系统”,社会系统不过是特化的种群系统,但因为本书的主旨是讨论人类社会的性质,而且,人类社会也是最为发达的种群系统,因此用社会系统代替了种群系统。我们把物理系统和化学系统统称为“无机系统”,把生物系统、种群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统称为“有机系统”。
29.物理系统包括宏观物理系统和微观物理系统。微观物理系统的质料是基本粒子,主要信息是原子的结构,主要能量是各种物理能量,如电能、核能等。宏观物理系统也就是机械系统,其质料是作为质量、热量和电荷而存在的物体,其信息是这些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结构),其能量包括各种物理能量,如热能、电能、光能等等。天体系统也是宏观物理系统。
30.化学系统的质料是原子,原子的性质由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的结构决定的。化学系统的信息是原子之间的关系(结构)。化学系统的能量与物理系统的能量没有区别。
31.生物系统的质料是有机物,有机物的性质是由其化学结构决定的。生物系统的信息是组织和器官的本身的结构,以及这些组织和器官之相互关系所构成之结构。从根本上说,上述结构均是由DNA 结构决定的。生物系统的能量仍然是物理能和化学能。
32.在生物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的种类,这种种类的系统最终发展出了智力,这个系统就是人体系统。人体系统是一种能够意识到本身的存在,并能够反映世界之存在状况的一种系统。拥有智力的人具有反思性,即能够对环境、他人和自身进行思考,并且知道自己在思考。
33.一些物种以种群为单位生活,从而形成了种群系统。种群系统中的个体具有大致的或者精确的分工。一些种群还具有等级结构。具有等级结构的种群所属的物种一般较为高级,如这些物种主要以膜翅目昆虫、灵长目哺乳动物和食肉目哺乳动物为主。在动物的种群中,等级结构的主要体现是进食顺序和性资源的分配秩序。
34.生态系统的质料是物种,物种的性质由各个物种的个体的特殊生理结构决定。在生态系统中,有些物种以种群为单位参与生存竞争,但大多数的物种以个体为单位参与生存竞争。因此,构成生态系统的质料,可能是种群,也可能是个体。生态系统的信息是各个物种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是食物,在这些食物中,包含了化学能量的食物是其主要内容。
35.人类社会系统其实只是种群系统的一种,但是,因为它的存在是建立在整体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而不像其他动物种群那样仅仅建立在地方性的群落生态基础上,因此它也是生态系统的上位系统。而且,人类社会是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社会系统的质料是生物系统(即人体系统),而不是生态系统。
36.人类社会系统(简称社会系统)的质料是人,人的性质是由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决定的。人性的最主要表现是其生理和心理需要。社会系统的信息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文化,社会制度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之间联系的中介,而社会制度又和文化互为表里。社会系统的能量是财产,这些财产具有可以表现为货币数量的价值。财产主要是由生产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转化而来。由于产品可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它对人是有价值的。对经济价值的追求是人类个体和群体行动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经济价值是社会体系的能量。经济价值之所以能够推动人类的行动,主要是通过人的欲望、憧憬和预见性来实现的。
37.生产系统是社会系统的附属系统,生产系统并非一个独立的系统,它的存在依赖于社会系统的存在。生产系统的质料是生产材料,包括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系统的信息是人的知识、技能,以及由此知识和技能转化而来的设备体系和管理体系。生产系统的能量是各种物理能量,如热能、电能、光能等等。
38.生产系统的产出,是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物品,这些物品在社会系统中是有价值的。人的行为,主要就是由这些价值物来推动的。因此,生产系统的产物,进入社会系统后,就转化为社会系统的能量。
39.较高层次的系统如社会系统并非是可以触摸的物体,而是一种事实。物体和事实统称为事物。
40.物体的性质决定于构成物体的材料的性质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结构)。构成一个物体的可以是一种材料,也可以是多种不同的材料。从根本上说,所有的物体均由同样的材料构成。物体的性质或本质,进而物体的功能,决定于材料的结构。因此,物体的功能亦即物体的价值,也取决于材料的结构。从观察者的角度看,材料的结构即是信息。因此,任一特定物体的本质都是信息。
41.生态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植物层次和动物层次(即自养系统和异养系统)。如果我们把生态系统看作物理系统,那么,植物层次的能量形式主要是来自太阳的光能,动物层次的能量主要是储存在食物中的、由光能转化而来的化学能。但是,生态系统本层次的能量却是光和食物,因为是光和食物决定着动植物的行为,也驱动着动植物的行为。
42.动物的需求其实就是生存的需求。生存包括两部分,个体的生存和种的生存。食物满足个体生存的需求,性满足种的生存的需求。
43.人是具有记忆能力和自我意识、并且其需求超越了单纯的存在需求的动物。
44.人的记忆能力是符号的基础。人的记忆能力也是身份意识的基础,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identification)很大部分依赖于他对自身经历的记忆。记忆力能够帮助人预见未来的事件,并决定其行为。人的预见未来的能力主要指向获取满足其需求的物品。正是因为这一能力,对有价值的物品的追求才成为人的行为的动力。因此,在社会系统层面,价值物转化为能量。
45.植物转化为推动人的行为的能量,其主要原因是人的反思性。由于人能够将某些价值和自己需要的满足联系起来,他在谋划己的行为时,将这些价值物作为其行动的目的。从一个外在观察者的角度,是人对某价值物的追求推动了这个追求者的行动。如果不考虑特定的个体,普遍的经济价值就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动力。依据本书的定义,推动行为的动力,就是(社会)能量。
46.价值本是无形的,但人类发明了价值的尺度和价值的符号,即货币。由于货币的出现,价值具有了可通约性,其流动性也大大提高。货币成为价值(社会能量)的测量单位,就像焦耳成为物理能量的测量单位一样。货币本身是一种信用制度,即每个社会成员均认可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的数量,并承认它对物品的可交换性。货币的出现也使得人们积聚财富的成本大大降低,因为大大降低了财产的储藏成本和被损坏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