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福泉高速公路拓宽改造通车和324国道,以及福厦高铁的通车,福清到福州交通十分方便。特别是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发建设,以及渔平高速公路的通车,便于加强与平潭实验区密切协作,进行多领域合作,以借助平潭开放开发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实验区优惠政策辐射周边地区,积极对接、互动联动,促进福清江阴、龙高地区发展,这是福清市今后发展的重点区域,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因此,福清市具备了撤市改区条件。
3.将罗源县改为罗源区
随着福州罗源湾外港建设的加快和同三高速公路温州至福州段的建成通车、104国道等交通网络,与福州市的距离将进一步拉近,形成一小时公路圈。该区土地面积1187平方公里,人口20.77万人。建议区中心设在现有的风山镇。发展方向:深水港口和加工区、仓储、海洋渔业、石材加工、临海工业、轻工、食用菌、花卉等生物工程。
海西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发展按上述方案设立,将有11个区(即鼓楼、仓山、晋安、马尾、青口、旗山、闽侯、长乐、连江、福清、罗源),土地总面积共有5348平方公里,人口将增加338万人。其中“十二五”期间福州中心城市将增加3个区,增加土地面积2352平方公里,增加人口136万人。这样,“十二五”期间,可提供城市建设用地有500多平方公里,可提供工业用地有100多平方公里,这将为福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再结合各自条件做一定的产业和职能分工,将分别形成未来福州城市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中心,就能够适应福州大都市区人口增长和城市性质变化对城市空间发展提出的双重要求,担当起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首位度城市和海西龙头引领作用。
四、加快福州大都市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凸显海西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措施,以保证海西省会中心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
(一)城市规划要超前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和依据。因此,要结合福州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福州大都市区发展规划,修订好福州大都市区范围内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实现控规全覆盖。尽快启动编制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制造业、现代物流、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等同城化专项规划。要从做大做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的范围来考虑福州大都市区的布局问题,突破传统行政界线的约束,为未来福州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余地,真正做到“跳出福州看福州,跳出福州建福州”的规划理念,把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等周边县(市)总体规划纳入福州城市总体规划范畴,形成统一规划、功能互补、联动发展新格局,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加快周边县市同城化步伐。按照国务院、省、市三级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来实施,调整福州大都市区发展规划,做大做强海西福州省会中心城市规模。在行政区划未调整之前,要按照福州大都市区的要求对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等四县市的规划实行统一编制、审核、实施,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同城化建设步伐,搞好城市与城镇、农村规划衔接,切实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形成与福州城市一体化、同城化,共同构筑福州大都市区,实现全市“一盘棋”协调发展。
(二)基础设施要先行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石。因此,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战略眼光,从现在起就要按照福州大都市区的需要去配套。水、电、路、通讯、排污、煤气管线等应着眼于海西福州特大型城市的需要来布局,统筹安排城乡排水、供气、供电、公交、垃圾污水等公共事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积极拓展对外连接,建设好向莆铁路、合福铁路、京台高速铁路福州段等一批铁路项目,争取到2015年福州成为全国十大铁路区域客运中心之一。加快建设沈海高速公路复线、京台高速公路福州段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十二五”期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形成“两环八射十联”高速公路布局结构。即使一时资金难以筹集到位,也应该有预留地。做好“阳光工程”的经营土地这篇文章,以地生财,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有举债建基础设施的胆量和气魄,通过银行贷款或引进外资、筹集社会资金等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同城化。轨道交通向福清、长乐等周边县市延伸,构建对外连接快速、组团之间便捷、城区内部畅通的城市交通网络。此外,还要协调好各县(市)基础设施建设,避免重复建设,还要发挥好各县(市)的积极性,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同搞好福州大都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利的半小时都市经济圈,为福州大都市区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三)旅游资源要整合
整合福州市域的旅游资源,由资源的散点开发转向福州大都市区的综合开发,塑造大都市旅游新形象,进一步扩大温泉旅游品牌影响力,形成海西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大旅游圈。要对福州现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旅游相关的潜力及发展走势,国内旅游市场、客源结构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研究分析,理出福州市旅游业近期及中长期发展的思路。要组织旅游专家、学者和营销、广告人员对福州旅游资源(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进行策划。开发好福州旅游名牌产品,将福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品牌整体推出。要把温泉与其他旅游景点、休闲项目捆绑起来,以温泉旅游为主要卖点,与其他旅游景点串珠成链,以此带动福州旅游产业的发展,盘活福州旅游资源。积极推进两岸四地进行常态化旅游合作,极力构建“环海峡旅游圈”。开发设计一系列连锁有吸引力的旅游纪念品。加强福州旅游人才培养,特别是导游人才,它是城市的“形象大使”,要强化他们的业务素质,做好文明服务,让游客玩得舒服、住得满意,使福州真正成为旅游强市。
(四)产业发展要优化
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发达的工业做支撑,城市就做不大;没有大的工业项目为龙头,就做不大产业群,拉不长产业链。福州要发挥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台湾海峡连接点的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要根据福州大都市区内各县市的资源、资金和市场情况及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全面梳理产业,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趋利避害,采取有力措施,各有侧重地进行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协同机制,与四县市共同规划各开发区、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的建设,进行产业分工和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各类园区相互衔接、优势互补的局面,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等6个千亿产业集群和15家以上百亿企业,在6年内使福州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坚持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引导各县市合理布局产业项目,形成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的县域经济板块。要在现有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整合大都市区内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构筑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努力培育出区域内一批企业集团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通过成本低而效益好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拉动作用,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以及规模型、集约型的生产体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参与全国市场的分工与交换,促进福州经济的互动发展,使福州大都市区产业集中度在30%以上,达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首位度城市要求。要在办好现有“三资”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外招商工作力度,要围绕产业集群招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拓展龙头企业的上下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港、澳、台、侨、外商来福州大都市区投资兴业。大力吸引外资兴建一批规模效益较好、技术档次较高、市场占有率较大的企业,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强的大项目落地,并充分预留产业链伸展空间,以提高福州大都市区的工业总体水平。各县(市)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互补空间,调整产业布局,想方设法发展自己,形成重点突出、功能互补、比较优势得于发挥的产业体系,以提高福州大都市区整体活力和竞争力。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大都市区内能够带动众多农户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要求,发挥各地独特优势,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服务外包业、社区服务业和农村服务等十大领域服务业,积极培育高端服务业。通过产业的扩张效应来策划福州大都市区的发展,提升海西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品位,实现福州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
(五)生态环境要保护
城市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要着手制定福州大都市区低碳生态宜居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小城镇),开展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大力推进生态建筑新技术,采用先进技术处理粪便和生活污水,生态建筑外排水接近或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以下排放标准,大力开展节水、节土、节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统一,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启动“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申报事宜。要从建设生态社区入手,逐步延伸到建设生态县市、生态城区,力争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80%以上的县市、乡镇、村实现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市、生态乡镇、生态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经济原理来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老产业,建设产业生态园区、工业生态园区,新上项目从开始设计时就要按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力争在2015年底全市化工、轻纺、冶金、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的骨干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建立起低碳、节能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大力促进环保产业上层次、上规模、上水平,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积极发展环保产品、设备和材料、环保技术服务业,使其逐步成为福州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三江两溪”(闽江、敖江、龙江、大樟溪、梅溪)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大樟溪第三水源工程和水质更换工程建设,强化闽江、敖江、龙江水源地保护,确保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进一步搞好福州大都市区绿化美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都市园林,优化人居环境。提高福州大都市区内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处理水平。启动新店餐厨垃圾处理厂,将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泔水等大量餐饮垃圾实现规范化处理或提炼生物柴油。进一步做好显山露水工程,加强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改造,内河实现“水清、河畅、路通、景美”,凸显福州山水宜居城市特色与魅力。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动态监控和保护运行新机制,进一步增强福州的发展后劲,把福州大都市区打造成宜居宜业的有福之州。
(六)市场布局要合理
根据福州大都市区和经济发展需要,统筹规划福州大都市区内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资金、劳务、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共同构筑福州大都市区内大型市场,提高大都市区内经济合作的市场化水平,尤其是通过吸引台商投资以及开展对台贸易,着力培育和发展海峡西岸的市场体系,提高经济市场化程度,缩小与海峡东岸市场体制的差距,扩大本区域市场的容量和辐射半径。建立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和现代化物流网络,继续整合建设一批区域性大型专业、综合批发市场,积极构筑现代商品交易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配套好南屿海峡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马尾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仓山海峡西岸国际物流商贸城、连江县海峡钢材贸易城等市场建设,加快长乐鹤上大型钢铁物流中心建设。同时,要充分利用福州区位条件和口岸优势,积极开拓区外、海外市场,共同建立福州大都市区外贸生产基地,发展外向型经济。
〔作者简介〕沈秋贵,中共福州市委办公厅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