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48281800000006

第6章

1276年,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和元军谈判,但被元将伯颜扣押。文天祥在伯颜的威逼利诱下,毫不妥协,因此被扣押北上。到江苏镇江时,文天祥趁机脱逃,历尽艰险乘船到达福州。文天祥又受命外出招募军队,他遣将收复数地,又得到江西兵来援,一时声势大振。此后文天祥又率众反攻江西,给元军以沉重打击。但毕竟文天祥所组织的军队没有战斗经验,被元军击溃,文天祥侥幸脱身。

1278年,文天祥组织军民继续抵抗,后来因叛徒出卖被俘,在零丁洋,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诗句。宋亡后,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历尽折磨,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无比佩服他的气节,亲自劝降,文天祥依然守节不屈。元世祖下令处死文天祥,以绝后患。

文天祥的高风亮节,即使不着一字,也尽得世人赞颂,他的诗品、人品统一和谐,真的是日月辉耀、相得益彰。

文天祥殉难后,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曾参加过义军的王炎午写了《望祭文丞相文》,赞扬文天祥像岁寒的松柏一样坚贞,他的死使“山河顿即改色,日月为之韬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来,他的家乡吉州庐陵也建立了“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贤人已逝,其言犹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知激励了后世多少优秀儿女在祖国生死存亡之际,舍生忘死,维护民族大义。所以,堂堂正正,不失本性才是为人之道。

为善举不为恶行

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

——《后汉书》

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所谓的求,不是“努力去做”的意思,而是“想办法”。如果是违反原则去求来的,是不可以的,所以他的话中便有“可求”和“不可求”正反两个道理。

《后汉书》中说,做事要有原则,有些事情不能去做,有些事情一定要努力去做。这和孔子思想中的“可”、“不可”如出一辙。

在生活中,除了富有,还有很多事需要接受“可不可”的度量。如果不择手段去求得我们想要的东西,那么即便得到了也名不正言不顺。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内心是否有一个“可”与“不可”的原则,并能用悔悟之心解除眼前的痴狂迷惘。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后,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却需要有效的法令,所以积极地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使得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不过法令可以治世,可以威慑百姓,却无法约束达官贵人。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依仗兄长做皇帝,横行无忌,她的奴仆也不把法纪放在眼中。

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这件事被当时的洛阳令董宣受理。这个洛阳令为人耿直,认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所以尽管他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却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家奴出来。

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怒道:“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马车!”

董宣毫不畏惧,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顾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处决。

湖阳公主十分生气,马上赶到宫里,向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光武帝听了,也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

董宣说:“且慢,微臣有话要奏。”

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如果微臣因为维护法令而获罪,恳请以死谢天下!”说罢,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头破血流。

光武帝理屈,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头赔礼。董宣宁死不磕。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

内侍回报说:“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光武帝也只得将董宣哄了出去。湖阳公主见光武帝放了董宣,并不服气,讽刺光武帝没有权威,光武帝无奈地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才不能再像做平民时那样肆意为之。”

董宣敢于挑战权威,坚持原则而不退让,是值得尊敬的,无论官品与人品皆属上乘。君子身处世间,心中应该有一个行事的准则,天下事有的应该做,有的则不应该做,一旦遇到违背自己的良心与正义的事情,哪怕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利益,或者可以让自己免去杀身之祸,也要坚决拒绝,始终不放松自己的道德准则。

在生活中,一个人总会面临很多抉择,懂得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既云进取,亦将有所不取。”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抉择前在内心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在行动上便会把握正确的原则,而不至于出轨。

做人先立德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

中国人历来把守德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自古以来,守德的人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赞颂,背弃道德的人则会受到人们的斥责和唾骂。

人要坚持操行志向,做有诚信之心的人,这样才能立足于天下而不败。如《史记》中记载,得到黄金百斤,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

生活中,才华出众的人并不少见,甚至时常会有天才出现。但是,拥有才华和智慧就会让人值得信赖吗?未必,真正值得信赖的是人的品格和道德水准。天才如果没有优秀的品格和崇高的道德,就有可能将才华放在错误的地方,而放错地方的才华,还不如没有才华。

人的行动往往以其品格道德为基础,并受其指导,内心诚实就不会狡诈,内心坚定就不会改节。《论语》中的“言必信,行必果”,说的就是真正的君子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就是对自己的品格和道德负责。只有这样的君子才值得信赖,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二人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长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两年后的秋天,张劭突然听见长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得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刚才我听见长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

“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范式怎么来呢?”母亲劝慰道。

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

张劭的母亲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打点酒。”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张劭的母亲激动地站在一旁,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范式的信守承诺是他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表现。相反,为人没有诚信,就显示出他道德上的不足。

做人必须从“德”开始,树立自己高尚的道德品牌,这样才能成大事。道德、品德关系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做人的首要问题。从大方面讲,一个人较高的道德修养决定了他的行为是向着有利于社会、集体、他人的方向努力的;反之,缺乏道德观念的人只会对社会、集体、企业造成损害。从小方面讲,一个人只有守住“德”字,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找到立足点,否则我们在欺骗别人的同时,也会受到别人的欺骗;我们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同时,自己的利益也可能得不到保障。

要走向成功,必须以德立身,这是一个人最应该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的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终失败将是必然的。在实际生活中,将“道德”两字铭刻在心中,我们将为自己铺平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人生在世,无论是在职场、学校还是社会,凡事都应该以信誉为基础。失去信誉、玩弄他人的信任和善良,会让我们的事业、生活和人际搁浅。只有具备了信誉这一良好的资本,我们才能被人信赖,才能在办事时游刃有余,才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