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48281800000007

第7章

自省自察,一日三省是洞明人生的方法

以出世的心耕耘入世的事业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世事纷纷扰扰,唯有名利权势最让人眼花缭乱失去本我。适度追求名利,本不是一件坏事,但趋炎附势、不择手段便是一种耻辱,污浊不堪。因而,如果立身处世不能在高一点的境界里,就如同在尘土飞扬的空气中拍打衣裳、在泥泞不堪的水洼里洗脚一样,很难超凡脱俗,使自己的身心安乐愉快。

我们不可能让纷扰停止,更不可能阻止人们追求名利,但是换种思维,我们可以选择从心开始,在这喧嚣的尘世间洁身自好,保持内心的高贵,自会如一枝青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世间繁华不改,但不过分亲近,就可以保持心境的明澈;心中机巧不用于俗务人事,而用于学术艺道,则清雅之至。真正的高人,正是秉持着这种自治自律的立身法则,以出世的心耕耘入世的事业,才得以让德业跟随事业前进。

宋末元初著名的学者许衡,年轻时因聪明勤奋、克己自律在当地颇为知名。夏日的某一天,烈日当头,许衡独自赶路。由于长时间赶路,许衡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这时,他遇到了几个正在一棵大树下乘凉的商贩,那帮商贩也都又热又渴,同样没有水。

正当大家都饥渴难耐时,远处走来一个人,他手里捧着一堆梨子,说:“前面有梨树,大家快去摘梨来解渴吧。”大家一听,赶忙收拾东西准备去摘梨,唯有许衡没有任何动作。

有个商贩耐不住心中的好奇,便走过来问许衡:“你怎么还愣着不动?再不去梨子就被他们摘光了。”

只见许衡不慌不忙地问道:“梨树的主人在吗?”

商贩说:“梨树的主人不在,但天气这么热,摘几个梨解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许衡严肃地说:“现在梨树虽然没有主人看管,难道我们自己的心也没有约束吗?我心有约束,不是自己的东西,又没经过主人的允许,我是绝不会去偷的。”

商贩们不理会许衡,纷纷讥笑他是个愚人,不懂得变通,争先恐后地去摘梨了。许衡见状,只好无奈地独自走了,他忍着炎热和口渴继续赶路。

生活中的很多事,往往能从细微之处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许衡在细微的小事中展现出了一颗不失原则的高贵内心,并以同样的心做学问,所以能在史上留名。人需要有生活和做事的原则,才能在道德和需求发生冲突时保持内心的高洁。人应该时时检讨自己的行为,给自己确立身心的规矩,即使在关键时刻也不因外界的压力放弃道德操守。这不仅是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关注内心的表现,也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不要在泥水中洗脚,也不要在境况不如自己的人中间找勇气,而要看到一个更成熟、更美好的未来在等待着自己去实现。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的人,一定会成为更优秀的人。一个内心高贵的人,可以时刻要求自己坚持原则,从而保证自己的一生都向着自己心中的方向靠近。因此,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首先应学会在心中给自己建造一个不受外物侵扰的世界,这里有我们的目标和道德准则,并以此规范外化的行为。只有对自己有高于周围环境的要求,才能“众人皆醉我独醒”,保持清醒和理智的自我。

观照内心,勿忘本真

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的真心就会像光亮在黑夜中一般变得明晰起来。这时候如果我们能静下来观照自己的内心,这一天的行与言便会如蒙太奇般在脑海中回放。这时,私心杂念都没有了,内心流露出本性中的真。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能从中领悟生命的真义。

世事确实如此,在躁乱的人世中沉浮,我们的心地已经是一片混沌。这时候需要“致虚”,让心灵回到空灵安宁的状态;同时也要“守静”,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却能重新发现那些自己渐渐遗忘的东西。它们往往是我们本性中的真。

对人生受挫的愤愤不平,对工作业绩的沾沾自喜,甚至是对窘迫生活的失望悲观,都会在虚静冥想中淡化。因为当我们扪心自问时,我们就已经在局外参透了局中的迷。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多一些自省就多一分自知;多一时冥想就多一分澄澈。黑夜并不只是用来安放睡眠的,有很多花在夜里开了又败,有很多人在黑暗中醒悟又新生。

寺院里收留了一个16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非常灵活,给人一种眼疾手快的感觉。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里剃发沐浴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小沙弥。

法师一边关照他的生活起居,一边苦口婆心地教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又开始引导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也就在这个时候,法师发现了这个小沙弥的致命弱点——心浮气躁,喜欢张扬、骄傲自满。例如,他刚学会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满院子画;再如,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师和其他僧侣们炫耀;更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刚刚夸奖他几句,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显摆,甚至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大有不可一世之势。

为了改变和遏制他的不良行为和作风,法师想了一个用来启发、点化他的非常智慧的办法。这一天,法师把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送给这个小沙弥,让他在值更的时候,注意观察一下花卉的生长状况。第二天一早,还没等法师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着那盆花一路招摇地主动找上门来,当着众僧的面大声对法师说:“您送给我的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美不胜收。可是,一到早晨,它又收敛了它的香花芳蕊……”法师就用一种特别温和的语气问小沙弥:“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你了吗?”

“没有。”小沙弥高高兴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法师以一种特别的口吻说,“老衲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

小沙弥愣怔一阵之后,脸刷地一下就红了,诺诺地对法师说:“弟子领教了,弟子一定改过!”

山深愈幽,水深愈静,而像小沙弥这样喜欢四处炫耀自己一点点成就的人,就像一个瓶子,很容易摔碎。真正有学问有水平的人、真正成功的人生,不见得张扬、炫耀,却有润物细无声的大气和慈爱。

其实,不管我们比别人多占有了多少智慧、美貌、财富,如果不保持谦恭的态度、谨慎的作风,这些只会像在黑夜中开败的昙花一样,美得让人心碎、让人悲。每晚睡觉前,回望这一天收到的批评、意见和赞美:让不当的批评,像夕阳一样隐没;让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我们的心中架构改正的蓝图;对于名不副实的赞美,淡然一笑;最后,黎明会走进我们的心里,黑夜中也就有了光。

除妄念,忌浮躁

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

——佛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理性和情绪的斗争,自己随时随地在和自己争讼。如果妄念不生,止水澄波,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但事实却是普通人心中随时都在打内战。遇事时,办法还未想到,心先慌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消除心中的妄念,平息浮躁的情绪,从容淡定地应对所有的外来横逆之物。当心随着外界的情况变化时,烦恼就来了,而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心绪,你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不同了,境随心转,喜悦自然而来。

人心绪慌乱之时需要“快刀斩乱麻”,一剑落下,绳结自开。如果在纷扰之中乱作一团,最终我们只会溃不成军。然而,许多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时,通常会自乱阵脚。

一个人经过两山对峙间的木桥,突然,桥断了。奇怪的是,他没有跌下,而是悬在半空中。脚下是深渊,他抬起头,一架天梯荡在云端,望上去,天梯遥不可及。倘若落在悬崖边,他绝对会乱抓一气,哪怕抓到一根救命小草。可是这种境地,他彻底绝望了,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渐渐地,天梯缩回云中,不见了影踪。云中有个声音告诉他,其实这是障眼法,只要轻轻踮起脚尖儿就可以够到天梯,但他手足无措,自乱阵脚,结果陷入绝境。

人生就是如此,从容淡定中,就有另一种活法,另一番境界。这就好比下雨时,匆忙奔跑的人躲雨却成了落汤鸡,而漫步赏雨的人,虽然浑身湿透但心境却是明朗的。相比之下,这个淡然地欣赏雨景的人,其实深谙从容生活的智慧。面对问题,忙乱是一种选择,从容也是一种选择,而前者出错,后者出方法。所以,那些被重任选择的人多是选择从容的人。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在磨难的泥泞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虽然他们备受磨难,但是他们也从磨难中练就了处变不惊的气度。他们不会因为遇到一点小挫折而愤愤不平,能够耐得清贫、耐得寂寞,也能在浮华诱惑面前保持冷静,不丧失本我。

“降自心”,“驭横气”,说的就是去除心中的妄念,保持心灵的平静。实实在在、平平淡淡地过活便是圣人的智慧和洒脱。对于那些不可以强求的,保持“随时”、“随性”、“随喜”的心境,顺其自然,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的生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顺其自然者,当成大器。

在日常生活中,从容让人在车马喧嚣之中多一分理性,在名利劳形之中多一分清醒,在奔波挣扎中多一分尊严,在困顿坎坷中多一分主动。无论世事怎样变幻、时间几经周转,一个人没有古人这种心无旁骛、从容淡定的精神境界是不可能成就辉煌人生的。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难处,首先降伏自己内心的不协调因素,心境平和了,处理外事时就会从容了。

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者;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警伤于察者。二语并存,精明而浑厚矣。

——《菜根谭》

在利益面前,有些人可能会把自己的良心和灵魂出卖。人生在世,所要面对的人与事千奇百怪、错综复杂。无怪乎古人告诫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其实是辩证的。

同样,对人世间的那些因看人看问题看得太细致而受到伤害的精明者,这里有另一句警醒之言:宁可被别人蒙蔽,也不要事先毫无根据地去揣度、怀疑别人,以免自欺自误。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二者相成,才能使人思虑周到,使世事调和。

牛弘,隋朝大臣,字里仁。他不但学术精湛,位高权重,而且性格温和,宽厚恭俭。牛弘有个弟弟牛弼,他就没有哥哥那么谨言慎行了。一次牛弼喝醉了酒,竟把牛弘驾车的一头牛用箭射死了。

牛弘回家时,其妻就迎上去对他说:“小叔子把牛射杀死了!”可牛弘听了,不以为意,轻描淡写地说:“那就制成牛肉干好了。”待牛弘坐定后,其妻又提此事说:“小叔子把牛射杀死了!”显得非常着急,认为是件大事,不料牛弘随口又说:“已经知道了。”他若无其事,继续读自己的书。其妻只好不再说什么。

明代冯梦龙评点此事说:“冷然一句话扫却了妇道人家将来多少唇舌。”想要摆脱琐事带来的烦恼,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宽心胸,如牛弘一样,不问“闺”中琐碎之事。牛弘宁可自己吃亏,也不猜测弟弟的用心,最终打动了弟弟,也打动了妻子,使得牛家上下一直保持一团和气,再也听不到什么闲言碎语。

为人处世若能做到这点,就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减少自我的烦恼,世间的是非也会减少许多。

因此,那些因为心智过分敏锐、想象力过分丰富和嘴巴太快而深陷是非的沼泽且已不堪其苦者,不妨学会尊重事实而不是妄加猜测,直到学会讲“我什么也不知道”。这样,心绪或许就会变得愉快些,人生的脚步也会迈得更轻松些。毕竟,天塌不下来,不要学类似于忧天的杞人那样的“精明”与敏感。

只要世间还有伦理规范和法律秩序,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需这两者的调节梳理,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功利关系与情感好恶就不可能完全公开透明地摆到桌面上。

那些见不得人的阴谋诡计就更是这样,它们要出现,必须伪装埋伏,同时还需一些能诱惑头脑简单而又意志薄弱者的诱饵,使人不知不觉地落入圈套。所以,生活在这个复杂社会中的人们,对此不能不提高警惕。

淳朴厚道者如能切实履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教诲,就具有了精明的心智,此其一;精灵明察者如能学会“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的处世策略,就具有了厚道的表现,此其二。一个人为人处世,能将这两方面统一起来,那他就是既机灵聪明,又淳朴厚道的十全十美者。

谨于至微之事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易经》

人体一得病,总在细微处给人提醒,但人们往往因为症状不明显而把它忽视。当发觉生了一场大病时,却为时已晚。同样,为人处世,如果我们不注重细节,很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因忽视它而得不偿失。

因此,如果把人的德业、事业比作一个精工细刻的桂冠的话,那么细节便是每一道雕刻、打磨、镶嵌的程序。如果整个过程中,每项程序都独具匠工,桂冠必然增色不少,但是只要有一步出现差池就会让整个桂冠失却完美与高贵。由此来看,人应该谨于至微之事,要想事业有成还须注重每一个细节。

曾经有一位勇者发誓要排除万难攀登一座高峰,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他出发了。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他辜负了大家的希望,选择了中途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