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48281800000008

第8章

后来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没有兑现自己的誓言呢?”

“因为一颗沙粒。”勇者无奈地说。他的这个回答让所有人震惊了——使他放弃的原因竟是鞋中的一粒沙!

原来,在长途跋涉中,恶劣的气候没有使他退缩,陡峭的山势没能阻碍他前进,难耐的孤寂没有磨掉他坚定的信念,噬人的疲惫也没有使他畏惧……但不知何时,他的鞋里落入一粒沙,原本他有时间和机会把那粒沙从鞋里倒出来的,可是他并没有那样做,因为在我们这位勇士的眼中,这粒沙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的确,比起勇士所遇到的其他困难来说,那粒沙的存在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他越走下去那粒沙越磨脚,最后终于到了每走一步都伴随着锥心刺骨的疼痛的地步!这时他才意识到这粒沙的危害,于是,他停下脚步准备清除沙粒,却惊讶地发现他的脚已经被磨出了血泡!沙虽然被清除出去了,可是脚上的伤口却因感染而化脓。最后,除了放弃,他别无选择。

这个故事既让人替勇士的遭遇感到惋惜,也让人们深受启迪。如果我们不及时纠正细节的错误,那么这个错误会像浸在时间之河里的海绵一样越来越重,直到有一天成为让我们不得不放弃的理由。

《易经》告诫我们“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注重细节,不能在小处出差错。

建筑一座大楼,如果因为马虎、不严格而发生计算上的错误,整个大楼就要倒塌;炼钢如果马虎,在化学成分上有点错误,就要出废钢;在艺术工作上如果马虎,一个动作、一个唱腔、一个笔画都不严格要求,那就不可能演好戏、画好画;在财务会计工作上,错一个小数点,就会乱成“一锅粥”;在社会科学上不严格,就会因错误的分析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而要使火箭和宇宙飞船上天,不要说不能有001的误差,连000…1的误差都不能有。马虎、不严格,哪怕有再大的本领也很难取得成功。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都可能有“90%×90%×90%×90%×90%≈59%”的结局。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很多步骤,而在每一个步骤上我们都只求拿个90分的话,那么整体来说,这件事办得就不够及格水平!有时候一个细节的错误就有可能将一个人的生活引致失败的方向。因此,生活中多几分耐心和细心,及时发现并清理那些藏在我们鞋子里的沙子,我们才不至于因为细微处的错误,造成失之千里的结果。

适时反省,及时自检

忠言逆耳利于行。

——《史记》

唐朝初年,魏王李泰喜欢文学,受到唐太宗的宠爱。朝中的有些大臣认为李泰徒有虚名,很是瞧不起他。听闻此事唐太宗大怒,召众大臣责备道:“隋文帝时,众大臣都被诸王踩在脚下。我如果放纵诸王,他们也这样做,早就使诸位蒙受耻辱了。”

这时,魏征严肃地说道:“若是法纪纲常被彻底破坏,固然不必理论。如今有圣明的君主在,魏王当然没有辱没群臣的道理。隋文帝骄纵他的儿子,最终做了刀下之鬼,这也值得效法吗?”李世民听后停顿片刻,高兴地说道:“我因私爱而忘公义,听了爱卿的话才知道自己理屈。”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忠实的劝告听起来往往没那么顺耳,但对我们的行动是有好处的。这个世界上,像唐太宗这样英明的君主都难免有犯错的时候。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在耳边提醒,让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状态,处事时保持清醒头脑,倒不失为一种福分。三国吴孙权在执掌江山之初,受一些阿谀奸佞之徒的教唆,耽于游乐欢娱中不能自拔,幸有良臣张昭逆耳谏言,才振奋了精神。

有一天,孙权在武昌钓鱼台上大宴群臣,场面极尽奢华。酒至半酣的孙权畅然说道:“今天我们要不醉不归,把酒喝到极致。”孙权话音未落,张昭便沉默地走出了钓鱼台。可张昭刚刚坐定车中,孙权便派人叫他回去,说:“只是为了高兴一下,您何必生气扫了大家的兴致呢?”张昭说:“从前商纣王以此为乐,也并不认为是坏事,但最终自焚于鹿台之上。”

听闻此语,孙权面露羞愧之色,于是不再耽于吃喝玩乐,并在张昭的提点下日日精进,及时地进行自我批评,适时反省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因此,东吴基业日益强大。

一个社会、一个团体、一个人都有不容易自知的问题和缺陷,必须有人来提意见才会觉悟。有人以为“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即可,而不知许多社会、团体和个人与自己的成败荣辱息息相关,提意见是不得不为之的。

生活中,身为一个领导、管理者,只有广纳群言、虚怀若谷,才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并吸收好的建议,总结犯错的教训,做出明智、深孚众望的决定。作为一个普通人,能虚心接受批评,更有可能做出非凡的事业。其实《菜根谭》中所说“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为过。和那些经常受到批评建议、遭受生活逆境的人相比,反而是那些只听甜言蜜语、一生没有经历拂心事的人进步比较缓慢,而且这样的人犯下的错误往往无法弥补,让人悔之晚矣。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讳疾忌医、遮遮掩掩,虽然可以蒙混一时,但是日积月累的错误终有一日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所以,无论我们身处逆境还是身处顺境,都要保持一颗内视的心,并常听“逆耳之言”,这样,我们的德业、事业才会在磨砺中不断提高。

少事平心,脚踏实地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周敦颐《通书》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没有无谓的牵挂,而最大的灾祸莫过于多心猜忌。君子有坦荡的胸怀,利害得失不往心里去,所以很少有忧愁和烦恼,而小人总是疑神疑鬼,反受其害。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时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凭借他的才学和当时的名气,晏殊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直接得到官职,但他觉得这样做名不正言不顺,便毅然参加了考试。当考题发下后,他发现自己曾经做过类似的题目,便主动向考官说明,并要求换一道题,皇帝得知此事后对他的诚实赞不绝口。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直接回到家里闭门读书,而且平时也很少参加官员之间的社交活动,甚至连闲游山水时他也很少露面。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十分高兴,就点名让晏殊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

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说:“居官之后,爱卿还能坚持闭门苦读,精神实在可嘉。”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听了这样的回答,皇帝对晏殊又多了几分赞赏。

皇帝认为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老实在很多人的眼中是愚蠢的表现,因为他们认为,老实诚实会使自己吃亏。而晏殊的经历则给了这些人当头一棒,正是因为诚实,让晏殊的仕途一帆风顺。晏殊的经历告诉人们,老实人吃的是小亏,赚的是大便宜。人生就应该少事平心,老老实实,才能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坦诚、朴实两大美德是一个人成功路上最坚硬的两块垫脚石。古今中外,天下最成功的人,就是像晏殊这样的老实人。他们有才学、有修养,从不多心多事,把精力浪费在猜忌和投机取巧上。生活的本质其实很简单,“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少事平心、坦荡做人是绝对不会将幸福和幸运拒之门外的。

事实就是这样,当一个人顾虑太多时,就会把无谓的时间浪费在揣测猜忌上,从而举棋不定,坐失良机;相反,一个心态平和,顺着本性说话办事的人,往往因为率真和诚实吸引机遇和伯乐的眼球。在实际生活中,懂得这样的道理,我们就会为自己动用心机而感到羞愧,从而有意识地让自己时时刻刻保持心境的澄明。如果一个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他都会少些负担和忧虑。

有人说天下最成功的人,就是老实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信老实是一切行为的根本,老实人没有机心,所以诚恳地对待生活对待人事,他们不会接受不符合事实的赞美,也不会没有根据地错怪好人,更不会为了得到不属于自己的功名富贵而不择手段、挑战权威,所以他们最容易成功。而且从我们的实际交往中,也可以得出,一个人无论聪明与否、成功与否,都喜欢和老实人打交道。

做人难,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做人更难。天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与其在人生的舞台上做出一个个高难度的杂耍技巧,不如踏踏实实地展现自己坚持练习的舞姿。一个人坦诚处世,消除猜忌之心,生活的背负就会轻些,人际关系也就跟着澄澈起来。做人、做事的道理长篇累牍,并且都有其屹立不倒的理由和根据,但褪尽浮华,我们会发现,做人只要坦坦荡荡就好。

自省自察,完善自我

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

——钱琦《钱公良测语》

现实生活,很多事情只要差之毫厘便可失之千里。比如比高瞻远瞩的志向多一点儿的奢望,是妄自尊大;比心思周密细致一点儿的忧郁,是浪费心力;比淡泊自制多一点儿的孤傲,便是自视清高;比主见多一点儿的坚持,便是执拗偏激。

所以我们需要一些可以控制这些质变发生的能力。古人云:“责人者必先自责。”在责备或者埋怨别人的错误之前,应该先反观一下自己,时常自我反省,才能够清醒做人。

当一个人学会像旁观者那样审视自己时,他不仅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握做事的分寸,还有可能赢得别人的钦佩和信任。

《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中,写了庞统辅佐刘备进军西川时出现的一段小插曲。刘备设宴劳军,酒酣之际,刘、庞言语不和,刘备发怒,责问并驱赶庞统:“你知道你自己说的话是多么不合道理吗?赶快给我退下!”夜半酒醒,刘备回想起自己所说的话,十分后悔。所以第二天一起来他就早早地穿好衣服,找到庞统表示出对昨晚酒后失言的歉意,他说:“昨日酒醉,口出不敬之语,触犯了您,请您千万不要耿耿于怀。”庞统听后哈哈大笑。见状刘备又说:“昨日的失语错误全在我一个人。”庞统则说:“您与臣下都有失礼之处,怎么会只有主公犯错呢?”说完庞统向刘备深鞠一躬表示谢罪。刘备也慌忙鞠躬,双方喜笑颜开,其乐如初。

本来,酒醉失言,虽然不好,但也算不得什么大错。刘备事后却一再自责,这是他自省的结果。

正直的人不会掩盖错误,也不会打肿脸充胖子,他们会时时反省,不断自我完善。反省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刍与回馈。当一个人自省时就会把作为当局者的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而把另一个自己变成审视的对象,并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角度来观察自己,评判自己。

《中庸·天命章》里有这样的话:在幽暗的地方,大家不曾见到隐藏着的事端,我的心里已显著地体察到了。当细微的事情不曾被大家察觉的时候,我的心中已显现出来了。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要更加谨慎小心,不使不正当的欲望潜滋暗长。

一个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对其为人很重要。反省可以让一个人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尺度,进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机缘。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大效用。因为反省所带来的不只是智能,更是夜以继日的精进态度和前所未有的干劲。当自省的人克服了自己的主要缺点,就会成为一个更强大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有缺点和过失是难免的,只要改正,就会进步。但是,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自己对别人的缺点,哪怕很小,也看得很清楚;而对自己的毛病却不易看到,甚至有时把自己的短处误认为是长处。一个人的缺点和过失对自己有害,也会影响到他人,因为缺点日积月累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如果我们不改正,就会酿成可怕的后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学着曾子的习惯“吾日三省吾身”,常常问自己对于做过的事是否已经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是诚实的?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否已经真正领会掌握了?虽然给自己拔刺的过程很痛苦,但是发现自己的缺点和过失,改正自己的不足,必定会让收获大于付出。

于有限的生命悟“无生”的道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天和地是世间万物的旅舍,时光就是千百万年的匆匆过客,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几多欢喜几多愁?人生如戏台,如棋局,短暂如朝露,结束时不留痕迹,恰如做了一场大梦。在这梦中有悲喜沉浮,常令人哭时醒来醒时哭。许多人无法看清梦的真相,于是争妍斗盛,不能自拔。

因为看不透,所以便觉浮生苦,却不知浮生是场梦,醒时做白日梦,睡时做黑夜梦,现象不同,本质一样,夜里的梦是白天梦里的梦,如此而已。什么时候才真正不做梦呢?所以世人必须看透,有大彻大悟大清醒,然后才能看清浮生的虚幻。

相传,唐代有个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节。一天适逢生日,他在门前大槐树下摆宴和朋友饮酒作乐,喝得烂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中仿佛有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