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有用者,不可借:意为凡自身可以有所作为的人,就不会甘愿受别人利用。
②不能用者,求借:意为那些自身难以有所作为的人,却往往有可能被人借以达到某种目的。
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经·蒙》。在这里,蒙字本义是昧,指物在初生之时,蒙昧而不明白。“蒙”卦的卦象是下坎上艮。艮象山,坎象水;山下有水,是险的象征;人处险地而不知避,便是蒙昧了。童蒙,这里是指幼稚无知。【译文】
凡是自身可以有作为的人,往往很难驾驭和控制,从而不能加以利用;而自身难以有什么作为的人,则往往可以被人利用,以达到某种目的。这就如同幼稚蒙昧的人需要求助于足智多谋的人,而不是足智多谋的人需要求助于幼稚蒙昧的人。【计谋典故】
“借尸还魂”来源于神话传说。
从前,有个人叫李玄,因长得相貌不凡、博学多才被太上老君看中,收为徒弟,并授之长生不老的法术。
有一天,太上老君要带他到天上走一遭。但是,肉身是不能上天的,于是他把自己的肉身留下来,灵魂跟随太上老君遨游天际去了。临走之前,李玄对他的小徒弟说:“我的肉身就留在这里,你一定要好好守护,在七天之内,我肯定就回来。如果过了七天我还未回来,那么就证明我已在天上成仙了,到那时你才可以将我的肉身体火化。”
小徒弟道:“请师父放心,徒弟牢记在心。”徒弟日夜守在师父的肉身前,不敢有丝毫马虎,可是到第六天,忽然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这让徒弟很是为难,若要回家,为母送终,师父的肉身就会没人看管;若要留在这里,则不能尽儿子之孝。后来,有人劝他说:“你看你师父已经到第六天没回来了,多半是成仙了。在师父和亲生父母之间作出选择时,应首先考虑亲生父母。”于是,小徒弟只好伤心地把师父的肉身给火化了。到了第七日,李玄的灵魂回来了。可是到处找都没有找到自己的肉身,在情急之下,路边正好有一个刚刚饿死的乞丐,李玄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赶忙把自己的灵魂附在其上面。借尸还魂之后的李玄完全换了一个人,和那乞丐一样蓬头垢面、袒胸露乳,而且还有一只脚是跛的。这就是所谓的“借尸还魂”,带有浓厚的民间神话传说色彩。【计谋解析】
“借尸还魂”作为一种计策,指假借外力或其他条件来恢复自身生机,从而达到东山再起的目的。此计一般用在被动或是其他一些不利的被动局面之中,名为“借尸”实为“还魂”。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转败为胜时,就要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以实现自己的意图;另外,也可以假借他人名义,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
借人之力为己力
陆俟,北魏高宗时期人,机智过人,办事干练。
陆俟年轻时被任命为内都下大夫,善于为人处世,对上谦恭,对下平和,小心谨慎,左右逢源。他与人交往行事时,先要细细观察,揣摸对方的心思,心中有了数,因此讲话自然十分得体,办事自然灵活、顺利。同僚们与他共事都非常融洽,愿与他往来。
北魏高宗文成帝兴安初年,陆俟被赐爵为聊城侯,先后出任散骑常侍、安南将军、相州刺史,代为长广公。在他主持州政期间,扶正压邪,敢于打击横行乡里的豪强恶徒,扶助正直善良贫弱者,为他们撑腰做主。经过陆俟的治理,一向为非作歹的恶徒渐渐收敛,社会秩序大为改善,百姓们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
陆俟治理地方方法与诸多官员不一样,但相当有效。他一到任,首先明察暗访,将州中那些德高望重、有权威、有影响的老者恭恭敬敬请到府上,待为上宾,虑心求教,征询他们对州政的意见,请他们就如何治理各抒己见。这些老人见多识广,对全州的大小事情、历史与现状都了如指掌。长者多智,本就有许多良谋妙计,又见陆俟礼贤下士,尊重民意,征询意见非常诚恳,都愿意助刺史一臂之力。双方一拍即合,老者们将心中的想法一一道出,毫无保留。如此,陆俟大有收获,不但州中的方方面面了然于胸,而且集中了老者们的经验和智慧,如虎添翼,信心倍增。这些老者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他长期合作的智囊团。
陆俟的另一妙招更令人叹服。他也是先调查了解,摸清底细,再挑选了各豪强之家的子弟百余人,将他们统统收为养子,殷勤招待,引导教化,并赏给衣物。然后,让他们各归其家,并要求他们回去后老老实实生活,不能惹事生非,给刺史和官府找麻烦。同时,让他们充作自己的助手,平时务必留心州中发生的大小事情,一旦有异,及时禀报,对恶人恶行尤要随时监视举告。这百余人,百余双眼睛、耳朵,使陆俟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州中事无巨细都难瞒过他。有些不法之徒刚刚作案得手,很快就被查得明明白白,抵赖不得。不论多复杂的案件用不了多久就水落石出,该罚则罚,该判则判,都迅速有了公正的结果。全州上下,又佩服又惊讶,奇怪刺史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凡他说的事没有不灵验的,不明底细的人,真以为他做事有神灵相助。那些作案的恶徒,心惊胆战,主动服罪;那些心存邪恶,图谋不轨的奸人也都龟缩起来,不敢轻举妄动。经过陆俟大力整治,全州很少再发生抢劫偷盗之类的案件,风气大变,百姓安居,大家都庆幸遇到了一个清正睿智的刺史。而陆俟呢,在州为官七年,贫寒节俭如故,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陆俟治州,政绩斐然。当他被调任散骑常侍时,州中百姓都自动聚集起来,苦苦挽留,有千余人联名请愿,无论如何也要恩准陆俟留任。
圣人尚有欠缺,何况凡人,凡事亲力亲为,此人不可能成大事。事必躬亲的人其结果是一事无成。为政必善于用人,唯用人,自己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更重要的事情。为官不能以自己的智慧代替手下的人,充分利用他人的力量来协助自己开展工作,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加以任用,从而借人之力为己之力,这才是真正高明的领导者。
化腐朽为神奇
1988年,在一次全国汽车会议上,一些与会代表对当时存在的庞大数量的北京212型吉普车颇多议论,认为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212型吉普车的密封性、舒适性差,车型不美观等缺陷越发明显;况且大部分车已经到了大修甚至报废的程度。由于以上诸多原因,使得这批数目可观的车辆简直成为“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议论很快像烟圈一样消散,但平顶山市交通局的赵福民心里却是一动:这里有文章可做,要知道仅河南一省,就拥有三万辆212型吉普车。何不改造这批旧吉普车,来个“借尸还魂”?
回到平顶山交通局,经过对212型吉普车改装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赵福民和平顶山交通局决定建立一个改装总厂,并很快从全国各地聘来八十多名技术人员。数月之后,平顶山汽车改装总厂成立了。
面对一辆辆停放在厂内待改装的旧吉普,平顶山汽车改装总厂领导一班人仔细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多次论证,最终确定了改装方案。
他们保留了212型吉普车爬坡力强、涉水深等耐用特性,加长车身,并将原布篷车身改为金属冲压车身,以增加密封性;为了增加吉普车的舒适性、车内全部用软材料装饰,座椅改为半自动可调式高背全泡沫型,并加装空调机和收音机。该厂还规定,用户可依据自己的喜欢任选车型及车身颜色。
“化腐朽为神奇”。经过平顶山汽车改装总厂的“打扮”,一辆辆212型吉普车顿生光辉,使用户大为满意。
由于改装后的212型吉普车既保留了良好的越野性能,又增加了舒适性和密封性,故而大受欢迎。建厂不久,该厂已改装完毕二百辆旧吉普车。副厂长为客户算了一笔账:采用旧车改造的办法,比买新车可节约费用百分之六十以上,这也是该厂生意盈门的保证。
平顶山汽车改装总厂用“借尸还魂”的手法,在行销上以“再定位”的策略,使近乎报废的旧吉普车起死回生,重新在市场上攻城略地。
在兵法中有“绝处逢生”一说,其意是处在极危险境地中的人必将竭尽全力拼搏,才能有生存的希望。在企业经营中,对于衰落期产品,或者连年亏损的企业,要善于“借尸还魂”,改转适销对路的产品,或者改革企业的管理体系,才能走出困境。
择主而仕
王猛出生在青州北海郡剧县,年幼时因战争动乱,他随父母逃难到了魏郡。
王猛年轻时,曾经到过邺地,但这里的达官贵人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他,只有徐统,见了他以后非常惊奇,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徐统便召请他为功曹,可王猛不仅不答应徐统的召请,反而逃到西岳华山隐居起来。这是由于王猛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应该干功曹之类的事,而应该帮助一国的君王干大事,因此他暂时隐居山中,看看社会风云的变化,等待时机的到来。
公元351年,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渐强大。公元354年,东晋的大将军桓温带兵北伐,击败了苻健的军队,把部队驻扎在灞上。王猛身穿麻布短衣,径直来到桓温的大堂求见。于是,桓温请他谈谈对当时社会局势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边把手伸到衣襟里面去捉虱子,一边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
桓温见况,不由将暗暗称奇。他问王猛:“我遵照皇帝的命令,率领10万精兵凭着正义来讨伐逆贼,为老百姓除害,可是关中人杰却没有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为什么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说:“您不远千里来讨伐敌寇,长安城近在眼前,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来,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桓温沉默了好久都没有回答,因为王猛的话正暗暗地击中了他的要害。他的心思实际上是即使平定了关中,只得个虚名,而地盘却归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为他人做嫁衣裳,还不如拥兵自重,为自己将来夺取朝廷大权保存力量。
桓温听了王猛的话,更加意识到面前这位书生绝非凡人。过了好半天,他才抬起头来,慢慢地说道:“江东没有人能比得上你。”
桓温退兵时,送给王猛漂亮的车子和上等马匹,又授予王猛“都护”之职,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继续隐居华山。
王猛这次拜见桓温,本来是想出山显露才华,干一番大事业的,但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这是因为他考察了桓温和分析了东晋的形势之后,认为桓温虽不忠于朝廷,怀有篡权野心,但未必能够成功,而自己投奔到桓温的手下,很难有所作为。这是他第二次拒绝别人的邀请和提拔。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前秦的苻健去世,继位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苻生。他昏庸残暴,杀人如麻。苻健的侄儿苻坚想除掉这个暴君,于是广招贤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听说王猛是一位不世之材,就派当时的尚书吕婆楼去请王猛出山。
苻坚与王猛一见如故,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双方意见不谋而合。苻坚觉得自己遇到王猛好像三国时刘备遇到了诸葛亮,王猛觉得眼前的苻坚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对象。于是,他十分乐意地留在苻坚的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公元357年,苻坚一举消灭了暴君苻生,自己做了前秦的君主,而王猛成了中书侍郎,掌管国家机密,参与朝廷大事。王猛36岁时,因为才能突出,精明能干,一年之中,连升五级,成了前秦的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为苻坚治理天下出谋划策,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
公元375年,王猛因病去世,终年51岁。这时,苻坚才38岁,他为失去这位得力的助手十分痛心,经常悲伤流泪,不到半年头发都斑白了。
一个人再有才能,如果没有一个聪明能干的上司,他的才能是无法发挥出来的。而正确选择自己的上司,本身就是一个人的智慧体现。历史上多少有才能的人由于投错了主人而遗恨终生。王猛同诸葛亮一样在动荡不安的形势下,正确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所以才有他事业的成功,才有他一生的辉煌。他忍住一般人求遇心切,急于求取功名富贵之心,认定了真正的人选,才投身仕途,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借机扬名
晚清年间,朝庭为了弥补军费粮饷的不足,朝廷决定由户部发行官票。官票大体与现今国债类似,只是它是一种可以上市流通的银票,可以兑换现银,也可以代替制钱“行用”——用它抵交应按成缴纳的地丁钱粮和一切税课捐项,称为“户部官票”。户部官票的发行自然少不了钱庄,发行方式也就是由各钱庄派购。认购户部官票无疑要担风险,虽然官票上明文写有“愿将官票兑换现银者,与银一律”的字样,但如果官票发行太多,而现银不足,那么以票兑银就将是一句空话。
刘庆生在与胡雪岩商量认购官票事宜的时候,他认为将来官票一定不值钱。阜康刚刚开张,还不具备一定的实力,就遇上这一档子事,刘庆生对认不认购官票也心存犹豫。但是,胡雪岩却不这样看。
在胡雪岩看来,世上随便什么事情,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就可能吃亏,而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双方,天生就是敌对的。一桩生意能不能做,关键是生意人自己的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乱世之中,生意确实越来越难做了,不过越是难做,越是机会。就拿眼下认购官票来说,如果朝廷章程打得不完善,滥发起来,它的价值当然会大打折扣。但是,即使这样,也要认购,而且还要主动认购,要认购得有气魄。这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是在帮朝廷的忙。只要是帮朝廷打胜仗的生意,哪怕亏本,也都要做。短期看,这是亏本,长远看却不是亏本,而是放了资本下去。放下去资本自然是要收回的。
只要官军打了胜仗,时世一太平,百业待兴,什么生意都可以做。那个时候,也就可以收回先前投下去的资本了。自己为朝廷帮过忙,出过力,朝廷自然会给予回报,处处提供做生意的方便,哪里还有不能发达的道理?
第二,认购户部官票,也是显示阜康气魄,为阜康挣得名气的机会。目前,杭州城里各大小钱庄同行都心存犹豫,小同行看大同行,大同行互相看,都怕派购官票太多,包袱太重,如果这时阜康站出来大胆认购。一方面能够在同行中显示阜康临事不惧的气派,显示阜康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能显示同行的义气。阜康在同行中的名气和地位,一下子就起来了。
正因为阜康刚刚开张,胡雪岩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它的名气做出来。
现代商场讲究“先做名气后赚钱”,而胡雪岩认购官票便是最好的例证,只要名气一响,黄金万两便不成问题。
【计谋原典】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