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那年那月那日
48509800000008

第8章 北上求学

1980年是我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这之前的一年,我所在的宁夏的阿拉善左旗被划规为内蒙古自治区,由原来的地级市变成了阿拉善盟市,我的家也因此由所属的宁夏变成了内蒙古,然而这样的政策性变化对我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是在我的头脑意识里还是习惯地把自己说成是宁夏人。

1981年6月,北京舞蹈学院附中面向全国招生。这一次,我们系向学院上报了2个名额参考,我是其中人员之一。在这一次的北舞院附中考试中,全国来参考的人数有几十名,都是一些专业艺术院校的考生。这一次考试只有2人的成绩合格。或许是我的努力感动了上帝,幸运再次降临到我的头上,我就是考取2人中的一个,另一个幸运者是我的同学。随后又有湖南艺校、湖北艺校、沈阳艺校、北京艺校陆续选送参考,现留在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教学的老师杨娜也是这次补考进去的。

我虽然是考上了北舞院附中,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在北舞学成毕业后要回到原学校即西北民族学院工作,这是学校选送时就说好了的。但当时我才13岁,除了对舞蹈的认同和喜欢,对于自己事业的定位我还没有太多的考虑,而且这也不是我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够有能力选择好的事。以至于后来当从我北舞院附中快毕业,我再次返回了西北民族学院时并没有留校任教。最终我选择了回宁夏,进入了宁夏歌舞团,这多少都给曾经培养我的学院和老师带来伤害。但我的背弃,是因为我更向往舞台带给我奔放、跳跃、旋转、腾空的感觉,更能够使我的思想和肢体交织在一起,表达我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祖国处处在蓬勃发展,面貌日异月新。那时,街头巷尾听到人们议论最多的是从改革前沿传来的故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先后设立了经济特区,吸引很多人背井离乡涌向这些似乎遍地是金子的南方城市。这一年的9月,我的人生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我也像许多人一样背井离乡到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城市——北京,我和那些到南方淘金的人不同,我要去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淘舞蹈艺术的“金子”。

当时,能够上北京舞蹈学院附中,老师、同学和家人都挺替我高兴的,我自己倒觉得没什么。只不过觉得能够去北京读书,心里自然有种自豪感,因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那里有许多人梦寐以求想睹一芳容的北京天安门,能到天安门所在的地方去读书难道不是一种光荣?然而,我哪里知道,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离天安门广场还远着呢,到了北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这么的广阔。

现在想想,当时能够考上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真的是我的福气。不论从当时的“上大学难”,还是今天的“上大学易”;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北京舞蹈学院它都是热爱舞蹈者趋之若鹜去深造学习的地方。

北京舞蹈学院建校于1954年,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学制式专业舞蹈院校,是目前中国舞蹈教育最高学府,是当今世界知名的舞蹈院校和世界上规模较大的专业舞蹈教育机构之一。在北京舞蹈学院任教的老师,都是在全国享有很高声誉的舞蹈艺术家,培养出的学员都是为了适应全国文化建设的需要,基本功扎实、表演能力全面。

作为中国舞蹈教育最高学府,北京舞蹈学院一直以来倍受党和国家的重视,学院先后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进入新世纪以来,李岚清、贾庆林、李长春、刘淇、陈至立、布赫、铁木尔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和关心学院。特别是2004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学院50周年校庆前夕,亲自看望了学院第一任校长戴爱莲先生及部分教师代表,并作了热情洋溢的批示:“我非常关心被称为舞蹈家摇篮的北京舞蹈学院,衷心祝愿北京舞蹈学院永远年轻,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之树常青。”④建校50多年来,北京舞蹈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舞蹈演员、舞蹈教师、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人才,他们分布在国内外各个地区各个岗位,被人们誉为“舞蹈家摇篮”。

进入北京舞蹈学院学习后,我才知道中国舞蹈艺术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博大精深。当时,我考上的是北京舞蹈学院的中国舞班,在北京舞蹈学院四年,我主修的课程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间舞。中国舞,它吸收了西方芭蕾舞的技术技巧特点,将其糅合到中国舞里一直被称为中国舞的上身,芭蕾舞的下身,真正做到了“吸其精华”的“中西合璧”。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这一舞种的定名,是在1950年由欧阳予倩先生首次提出的,后来得到舞蹈界人士的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当代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同义词。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记忆范围。它的发展和兴起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者中国古代的民间舞蹈,从唐宋乐舞、汉魏“舞戏”,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它的文化特征发展的蛛丝马迹。

古典舞创立于上世纪50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在舞蹈的技术技巧上又借鉴了戏曲舞。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戏曲中的舞蹈,继承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并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

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我们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李正一等一批舞蹈艺术家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并结合外国芭蕾舞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立的。李正一教授对“古典舞”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诠释:“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这是建立在浓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上世纪80年代,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一些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之后,舞蹈艺术家们在原有的技术技巧上进行扩张,创编了《黄河》、《江河水》、《木兰归》、《梁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中国古典舞蹈作品。

当年我就读北京舞蹈学院时,学院并不是坐落在现在的海淀区风景秀丽的紫竹院公园北侧,而坐落在北京宣武区太平街陶然亭公园的对面。那时我们1-5年级的学生,每早上6点都要准时到陶然亭公园里练功,先是跑步一个小时,然后就是练踢脚,8点以后是我们的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整个教学严谨,有条不紊。

在专业技术课程《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学习上,学校主要是培养我们身体的专业条件、能力和素质。在我们原有舞蹈技能的基础上(我们班的同学都是从全国各地舞蹈学校考来的),老师指导我们对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使我们能掌握较宽泛的舞蹈知识并兼备音乐与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具有规范、扎实的基本功和技术技巧,达到身法与技法的和谐统一。与此同时,学校还注重对我们思维的开发和训练,不仅提高我们身体表现能力,讲解能力、示范能力,同时要求我们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具有答疑纠错能力和因材施教组织实施教材的能力,为我们今后成为合格的舞蹈教育者打下基础。

所以,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就是要围绕着形、神、劲、律进行的整体而系统的训练。当时教我们中国古典舞蹈的老师说:“作为一个民族舞演员,要求身体各关节、韧带的柔韧性要好,幅度要大,特别是对肩、腰、腿、髋的柔韧性要求很高。”所以,我们既要进行强度的“步幅”训练,又要强调腰部的训练。“步幅”训练主要表现在下肢,老师要求我们前、旁、后腿的步幅要达到180度,他说这样演员在“控制慢板”中,才能通过“步幅”来充分展现身体的表现力。于是,我们就要不停地进行耗、压、劈、扳、踢、悠、撩的训练。

这种训练是辛苦和枯燥的,因为仅一个劈叉就有耗、压、拖、滚、跳、翻、扫等多种练习方式,而踢腿的种类就更多了。此外,对髋关节的“开”和“掀”的幅度训练,要求我们大腿跟要尽量外开,而且要求整个髋臼关节大幅度地运动;在交叉的幅度上,要求关节的能力,要能与身体的拧倾结合在一起等。练了下肢“步幅”,我们还要对上身、腰部进行训练。俗话说得好,“变化在手,机关在腰”。中国古典舞对腰的训练要求很高,内容也极为丰富。腰部的训练不光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腰”的训练,它涉及的范围要广得多,包括上、中、下三节。上节是指胸腰,包括肩关节、膀跟。这一节“开”的幅度很重要,特别对女演员更是如此。它包括开、合、含、腆、涮。中则是指胸以下、胯以上这一节。各种拧腰的幅度,中节是起决定作用的。它除了柔韧性之外,腰背能力也要靠中节来去作用。它应包括柔韧的训练、各种拧腰的训练,包括两头叠的能力、旁提的能力训练,以及下、耗、甩、涮、抡等。下节则为蛰大腿根、胯根这一节,包括“板腰”的能力,胯根这一节很重要,它和髋的幅度及一系列民族技巧的关系密切,在民族技巧中下节运动的很多,如翻身幅度加大,速度加快,许多舞蹈造型、舞姿技巧需要胯根的“开”和很强的板腰能力。对腰的能力训练,要求我们做到灵活、有速度、有力量。如快涮腰、风火轮、乌龙盘打、燕子穿等,要求腰拧、闪、力、活,具有高度灵敏性和力量。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掌握好古典舞中的旋转、翻身、弹跳等技术技巧特点。除此以外,老师还会把古典舞的身法韵律贯穿在我们的基训课中,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加以结合和运用,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对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训练,对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质训练,对意念、感受上的艺术素质训练等等,老师都要求我们做到细微入化。

对于民族民间舞的学习,更多的是要求我们系统地掌握我国的八大民族舞蹈的艺术特点,即蒙、汉、藏、维族等,对身体的基本形态进行专业化规整,对身体的软开度、力度、速度、幅度进行能力上的强化训练,如基本体态与动律训练、基本步法训练、抬踏步组合训练、恰地宫保组合训练等,使之适应舞蹈训练的柔韧性需要。并要求我们技术动作过程明确,行动流畅,所开法儿的技术技巧要掌握正确方法,完成技术技巧要有一定质量,并能讲的清楚做的准确。每个舞种都要学半年,如安徽花鼓灯、东北秧歌等等,我们都要逐一掌握,并多种元素进行组合,以多种形式一一表现出来。

当时教我们民族舞蹈的老师,都是全国著名、在中国舞蹈界资质较高的舞蹈艺术家。如吾迈尔老师,教我们维族舞;查干朝鲁老师,教我们蒙古族舞。这些老师,对我们都很好,教起舞蹈来心特别的细,你一个细微的错误动作都逃脱不了他们的眼睛,他们会要求你反复地训练,直到满意为止。当时能得到这些老师的悉心指导,真的是我三生有幸。学舞的日子很苦,但很开心,因为每天都能够看到自己在进步、在成长……

虽然现在与老师们天各一方,但时空隔不断我们的师生情,我们与大多老师还保持联系。有时参加一些舞蹈学术交流会与老师重逢,彼此进行交流非常的愉快。

注解:④本文中关于北京舞蹈学院介绍资料源自北京舞蹈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