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那年那月那日
48509800000009

第9章 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舞蹈演员的气质很优雅,站立和行走的姿势与众不同,昂首挺胸、收腹提臀、屏气凝神、四肢富有韵味,整个人显得很精神,也很自信。其实,这都是长期练功塑造的形体特征。舞蹈对形体动作的协调性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有柔韧度即软开度,柔韧性是舞蹈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了舞美,没有较好的身体的柔韧性,舞蹈的表现力将大打折扣,而柔韧性又必须通过长期的练功才能达到。

如何才能达到动作流畅与丰富,这对刚涉及舞蹈的我们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得进行最基础的基本功的训练——所有的舞都需要基本功的训练,舞蹈基本功方面的训练,细分起来又有很多讲究,通常把舞蹈基本功分为把上和把下两部分。把上动作分:擦地、蹲、划圈、小踢腿、跨掖蹲(单腿蹲)、腰、控制、压腿(朝天蹬)、下叉、大踢腿等;把下动作分为:大踢腿、擦地、蹲或控制、转、腰或翻身、跳(小、中、大)、手位或身段、步或圆场步等。这些基本功练腿韧带、腰部的柔韧性,胯部训练,劈腿、横压腿、直压腿、头部、颈部灵活性训练,手腕、脚腕的训练,平衡性的训练,协调性的训练,体力和耐力的训练等等。训练学舞者的柔韧性,就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而言,柔韧性好的人身段不僵不板,优雅美观;训练学舞者平衡性,就舞蹈者的控制力与稳定性而言,控制力是舞蹈中肌肉拉紧保持平衡的控制力和保证舞姿形成的固定的力;稳定性就是指在表演中调整、控制、恢复人体平衡和稳定的能力。训练学舞者协调性与灵活性,就是协调全身各肌肉群都能相互协调配合,灵活迅速改变身体或肢体某些环节的位置和方向的能力。甚至从感情上都要训练,跳时要把感情融化到舞蹈中去,这样跳出的舞就会有灵性,就会发挥得好,展示得好。

体力和耐力的训练,是舞蹈者所需要的力量,也就是肌肉的“速度力量”、控制力和弹跳力等。然而,这些基本功的训练,是枯燥无味、一种积累性的学习,是锻炼我们毅力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一下子要达到以上的标准还是很难,这要有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但我们对舞蹈语言的掌握却是必须的,随着语言的掌握、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及丰富,我们才能逐渐把节奏、韵律、动作、体育等内容吃透,做到动作流畅及丰富优美。

平时看到舞蹈演员在台上表演的确是很风光,可在台下练功却是一个既痛苦又枯燥乏味的过程。我12岁考取西北民族舞蹈学院,入学院一年后,又考取了北京舞蹈学院,在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我的舞蹈专业学习。学了六年的舞蹈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功,出来工作后又考到北京舞蹈学院深造学编导,对舞蹈训练有更全面的学习和认识,以自身的经历,可谓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有着更深的体会。

我还记得,我们每次上课都有几个动作是必做的,如关于练压腿的动作,整个动作就是压腿,很单调,也很枯燥,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循序渐进不间断地练习,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随意停止,练习压腿特别能考验人的毅力;压完腿接下来就是要练踢腿的动作,老师会教一组练习踢腿的动作,还结合有其他动作,要连续踢前腿、旁腿、后腿、盖腿和片腿各三十下,还有十几个蹦跳练半足尖和腰肌的动作,动作幅度很大,这样下来对体力的要求就很高了,我们几乎都是要咬着牙来完成的。除此以外,还练活动全身关节的组合,基本上把全身的关节都活动到了。

舞蹈的基本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出来的,练功需要恒心和坚强的意志,在学舞蹈的时候,如果只注重学习舞蹈的动作,而忽略基本功练习,就没有腰腿功、开软度、弹跳,就无法跳出优美的舞蹈。不论是在西北民族舞蹈学院还是在北京舞蹈学院上学,老师都反复强调练功的重要性,老师也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在老师的影响下,我在练功时从不偷懒,每次都尽可能地把动作做到位,一直练到手指尖和脚趾尖上去。练基本功是每一个舞者的必经之路,如果说舞感是天生的,但是舞蹈基本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可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比喻一点也不过分。要想舞得优美,舞出韵味,一定要坚持练习基本功,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比如东北秧歌舞蹈的学习训练,你先对东北秧歌背景有所了解是必须的,然后通过肢体语言才能表达出内涵的东西来。如果不对舞蹈语言的东西进行了解和掌握,而是一味地按着章法来练跳动作,那很难把其中的韵味穿透出来。我想,如果一个舞蹈家仅仅每天练习舞蹈,而忽视了其他积累,那他肯定只是个舞匠。

东北秧歌是汉、满两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结合,它源自中原,又深深印上了东北黑土地那独特的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蹈中最具有北方特色的秧歌。东北秧歌广泛流传的有三种形式:高跷秧歌、二人转、地秧歌。在民间,秧歌表演一般是在正月里进行。冬季的东北冰天雪地,万物沉静,而欢腾热闹的秧歌使生命充满活力,人们纷纷涌出家门,在响亮的钹鼓、悠扬的唢呐声中欢跃起舞。

我记得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东北秧歌时,老师会从舞蹈语言、基本体态、脚位、持巾法以及常用的舞姿上教我们。民间的秧歌主要以高跷秧歌的动作形态结合地秧歌发展而成。课堂中虽不踩高跷,但依然遵循高跷秧歌的动律特征:以下肢带“艮劲儿”的步法带动腰部扭动、随即顺延至上肢及手腕(手巾花)。由下至上的协调是体现“艮俏”劲儿的关键,是不可或缺的过程。而“扭”是东北秧歌的韵律的核心,艺谚所说的“踩在板上,扭在腰眼儿上”,正是由下肢带动重心移动而产生的腰部动态。手巾花是“扭”的延伸与配合。通过动律、步法、手巾花等单一和综合训练,使我们把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牲和性格特点,基本上掌握了东北秧歌的独特韵味。在动律训练中,强调腰部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判定韵律基础。手巾花训练达到手腕灵活的目的,同时掌握各种绕花的不同形态和技法:如绕花的“朵”状和片花的“片”状,并强化手巾花与动律的交织配合。步法训练,旨在把握步伐行进中的内在力度,如前踢的急出稳落、慢移重心;后踢步的弹性提压,达到步伐与上身的协调配合。往往这样一堂专业课学来,我们会累得浑身像散了架似的,有时候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

的确,学舞蹈是件十分辛苦的事。坦言说来,我并不是个勤奋的人,其实我的悟性和记忆力都要比同龄人的好些,这是所有教过我的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认为我不够努力,有时我在想,如果我当时学舞蹈,能努力和刻苦些,也许今天,在舞蹈的艺术生涯上我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了四年多的舞蹈,我们每天都准时出现在舞蹈教室,每天都在不停地练,不停地学,这种没有杂念的、纯粹的、全身心的投入的学习,定会使得自身的舞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也为我们以后在真正的舞台上表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说真的,在学校,我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登舞台演出,唯一一次地登台表演是大学毕业时的一次汇演,我参加了大型舞蹈《牧马人》的群舞表演。记得第一次上台表演很紧张,不知不觉中就跳完了,自己好像也没什么感觉,但还是得到了老师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好像不是那么的神秘和遥远了,跟老百姓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近了,比如现在的小孩子,具备条件的普遍都在学音乐、舞蹈,从小就无形中培养了他本身的艺术细胞。过去如果想培养一个艺术家的话,会由“伯乐”先十分严格地去挑选苗子,然后国家才给予专门培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过去的那个年代,选拔出的这些好苗,经精心培养出来的都是很不错的。

现在,不管是舞蹈还是其他的学科,只要具备了经济条件,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学的种类进入学校学习。缺乏“天赋”的孩子如能克服困难并加以努力地学,可能会弥补先天的不足;有着父母遗传的艺术细胞的孩子,自身的音乐感觉很好,有表达自己灵感的能力,又有很好的学习环境,这对他日后成为好的表演艺术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是,在商品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怪象”,一些比较有艺术天赋的孩子,由于他们在舞蹈或声乐等方面表现得比同龄的孩子们更出类拔萃,于是,小小年纪就开始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演出,今天参加这个奖的比赛,明天参加那个大奖的比赛,人好不繁忙好不感到荣耀。但从我作为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我并不赞同,凡事都是有得必有失的。你今天花大量的时间去参加这个比赛,明天又去应付那个比赛,而孩子本身还有义务教育的文化课要学。试想想,孩子还能有多少的时间专心地学习专业的东西,而且长期的社会表演活动,同样会影响孩子对专业的投入学习。今天,我从事舞蹈教学工作,在我的学生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我对那些有天赋的孩子感到十分的痛惜,他们校园的“舞步”还没有站得牢固,就开始到社会中跳跃,受外界因素干扰太多,难以一心一意专注于舞蹈,非常容易迷失自己。试着想想看,他们的舞蹈道路能走得多远呢?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学舞蹈就是应该在舞台上展示,的确,我承认,不断地登台,不断地表演可以锻炼我们舞台的表现心理,使自己更自信、更成熟地在舞台上表达艺术作品给你心灵的感觉。但我觉得展示应该在恰当的时机,处在人生学习阶段的时候还是应该以学习为重。我至今仍感受颇深的是,如果早期求学时学习舞蹈做到系统性、全面性、专一性,基本功打得扎实些,成人后就不会让自己有什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