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发达国家的富裕与发达是建立在长期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与市场占有的基础之上的。如日本所需石油的80%要从中东进口,美国及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所需石油等能源的70%需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英国所需铬的80%、润滑油的65%、锰的55%、钴的54%都得从非洲进口,更不要说发达国家的商品销售和资本投资等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了。日本一天也离不开国际市场,否则它根本就无法生存。因此,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发展中国家,理应受到发达国家的无私帮助和慷慨援助,这样,人类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然而,实际情形却令有良知的人十分痛心和遗憾。1995年2月,欧盟讨论落实《洛美协定》的欧洲发展基金时,未能就援助金额达成一致,不欢而散,急需资金帮助的非加太国家处于苦等之中。被称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在其年度报告(1995年)中承认,它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资金在下降,绝大多数成员国提供的公共援助,非但没有达到联合国所要求的标准,即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而且这一比例近年来反而降低了。1993年降至0.3%,富甲天下的美国在援助排行榜上居然殿后。因此,许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一致呼吁发达国家为了人类的共同发展,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消除人类的贫困与饥饿而共同努力。
相信随着世界经济和世界格局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的加强,建立一个新的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会更加有希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二、冷战时代的结束
(一)冷战时代结束的背景
1.美国实力的增强及其对外战略的调整
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实力的恢复与增强,以及强硬外交的再现是冷战时代结束的重要原因。但是,从70年代后期,卡特任美国总统开始,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较为软弱的对苏外交政策。在所谓卡特主义中,卡特认为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面临着最为严重的挑战,这是因为苏联军事力量的稳步增长和在国外军事行动的增加,西方民主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严重依赖,而中东处于动荡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仿效伊朗革命,进行所谓社会革命。卡特强调,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美国要保持自己的目标,追求国家的最大利益,迎接来自苏联军事实力的挑战并寻求解决分歧的途径。他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和平最严重的威胁。美国要求集体努力来对付在波斯湾和西南亚出现的威胁。为此,卡特政府决心扩充军力,调整核战略,其重要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增加军费开支。1980年美国增加军费470亿美元用于开发新的武器系统,美国国防部的预算由1976年的1700亿美元增加到1981年财政年度的1970亿美元。美国国会13年来首次表示再增加总统提出的军费开支52亿美元;②停止履行竞选时要从韩国撤出地面部队的许诺;③增加出售军火额。1980年对外军火出售额比1976年增长1倍,达153亿美元。
里根1980年在“重振美国国威”的口号下竞选上美国新一任总统。1981年里根上台执政后,面对苏联的严重挑战,继续卡特的强硬外交政策,推出新遏制政策,里根主张对苏联执行实力外交,恢复对苏联的遏制,在积极恢复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推出新的遏制政策。要点如下:
(1)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谋求打破战略均势
里根计划在6年内耗资1803亿美元实现核力量现代化,并提出和实施战略防御计划,里根政府为美国的核力量规定了四项任务:防止美国及其盟国遭受核打击;防止大规模常规力量袭击;防止苏联在一场重大危机中进行核讹诈以及保持足够的核威慑。里根调整核战略的目的在于:打破美苏核力量对比的均衡状态,谋求对苏联的核优势;把苏联拖入新一轮军备竞赛中,迫使苏联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军备建设,借此拖垮苏联经济,给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打击,使苏联在国际竞争和争夺中陷入不利地位。
(2)组建堵截苏联的战略防线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决心堵住苏联进一步南下扩张。里根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中东盟国以色列、埃及,以及沙特阿拉伯达成防止苏联势力扩张的“战略一致”,特别是与以色列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中东和平过程,稳定中东局势,防止给苏联扩张提供机会;支持巴基斯坦、土尔其等国,使其成为防苏、反苏的前线国家;继续支持阿富汗的抵抗力量,动摇与打击苏联占领军。同时,注意调整与西欧、日本的关系,以协调对苏政策。
(3)以实力为后盾,执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
里根政府在与苏联进行的核谈判中,一方面向苏联显示力量,以加强自己的地位,同时向苏联提出明显不会被苏联接受的建议,把谈判可能失败的责任推给对方。里根政府对苏联施加压力,迫使苏联按美国提出的要求找到令美国满意的解决办法。
(4)开展对苏联的经济攻势
里根在与苏联的经济贸易关系中推行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主要表现在:①实行贸易歧视政策,拒不提供最惠国待遇;②严格控制向苏联的高科技及产品的出口;③实行经济制裁,把两国间本属正常的经贸关系与活动作为施加政治压力的工具与手段。里根一方面限制、取消同苏联的经贸关系,同时却把苏联引入军备竞赛。
(5)进行意识形态战
里根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加紧向苏联发动进攻。里根一入住白宫就发出刺耳的反苏言论。1981年1月21日,里根在举行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表示不能相信苏联,因为苏联“为自己保留了犯罪、说谎和欺骗的权利”,并以此谋求主宰整个世界。1982年6月8日,里根在英国议会攻击社会主义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奇异的篇章”,里根声称要对共产主义进行新的“十字军东征”,扬言要把苏联和苏维埃制度一起扫进“历史的垃圾堆”。1983年3月8日,里根又在佛罗里达的奥克兰发表了攻击苏联是“罪恶帝国”的讲话,指责苏联是“现代世界的罪恶之源”。里根政府的反苏言论首先是在国内煽动对苏联的仇恨和赢得公众的支持,其次也是说给盟国听的,旨在孤立苏联,恢复美国领导世界的地位。
(6)推行“星球大战计划”
为了从经济上彻底拖垮苏联,里根政府在第一任期结束之际,在军事上推出“星球大战计划”。1985年1月3日,白宫全文公布了《总统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规定了美国战略防御的目的和性质:①发展有效的防御对付弹道导弹所造成的威胁,确保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以美国的技术优势,谋求建立一个“较为安全和稳定的世界”;②战略防御计划仍然是威慑,过去依靠核报复进行威慑,敌我双方无幸存者。现在要通过发展战略防御系统即导弹防御系统,在敌人发起核攻击前,把敌方导弹消灭在发射架上;③战略防御计划是一个集中人力、财力和高科技搞先进防御系统的研究计划;④战略防御计划是针对苏联“不断大规模扩大反弹道导弹力量的活动”而进行的;⑤实施战略防御计划需要盟国的合作。
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予以实施。1984年3月21日,任命詹姆斯·亚伯拉罕森将军负责战略防御计划,并组建战略防御局,要求国会拨款,从财政上保证战略防御计划的实施,游说盟国积极参与。
总的来看,美国政府尤其是里根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力发展经济,恢复和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开始对苏采取强硬外交,以“星球大战计划”为诱饵拖垮苏联,旨在取得新一轮军备竞赛和美苏争霸的主动地位和领导权。
2.苏联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是冷战时代结束的决定性原因
80年代前期,苏联对里根推行的新遏制政策依然采取了强硬的和全面抗衡的政策与措施。从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到契尔年科都是如此。1985年3月11日,年轻的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本想大展宏图,继续保持与美国争霸的领先态势,但是国内经济的极度困难和外交的孤立,使得戈尔巴乔夫不得不通过改革试图改变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于是一上台就提出了所谓的“改革与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的基本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②核战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的理论基础是改变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它的基本原则是“核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及其任何目的手段”;③全人类的利益高于本阶级的利益。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利益高于本阶级的利益,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发展前途和生命力。帝国主义是还在继续发展的一个强大的、危险的敌人,需要认真对待。
在戈尔巴乔夫所谓新思维的指导下,苏联外交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即变进攻战略为收缩战略,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主动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把处理同美国的关系作为苏联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的中心环节。他认为“美国是一个大国,在这个星球上我们要同它一起生活”,“在保障和平方面,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双方需要接触和对话,必须寻找改善关系的途径”。于是,从1985年11月到1988年12月,短短3年时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分别在日内瓦、雷克雅未克、华盛顿、莫斯科、纽约共进行了5次首脑会晤。在这些会晤中,双方注意解决两国关系中的关键问题,即军备竞赛和裁军问题,而且双方都比较注重会晤的成效。双方在会晤中就一系列关键问题都达成一定程度的协议,双方的谈判取得了积极富有成效的结果。例如1985年11月的日内瓦首次会晤,双方讨论了战略防御计划和削减50%核武器协议,双方签订了《关于在科学、教育和文化领域进行接触和交流的协定》,达成了在纽约和基辅同时开设总领事馆的协定等。又如1986年10月的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会晤,两国领导人进行了4轮会谈,讨论了削减战略武器、中程导弹,最终禁止核试验等问题。
苏联方面作出了“史无前例”的“重大让步”:①不再坚持把能打到苏联领土的美国中程导弹和部署在前沿阵地的武器都算作战略武器的要求,建议双方把各种战略武器都削减50%;②同意把英法核力量排除在美苏核谈判之外,建议美苏彻底销毁在欧洲的中程导弹;③主张在苏联亚洲和美国本土保留100枚中程导弹,不提美国在日本的核力量等。在此次会晤中,美苏双方就削减战略武器50%和在10年内不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特别指出的是1987年12月美苏首脑的华盛顿会晤,双方签署了《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条约规定:消除所有双方达成协议的中程导弹和发射装置,以及一切有关的辅助设施和设备;最迟在本条约生效3年后,任何一方都不再有中程导弹、发射装置、辅助设施和辅助设备;在条约生效18个月后,任何一方都不再有中短程导弹、发射装置和辅助设备。本条约生效后,任何一方都不再生产或试验任何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每一方都拥有就地检查的权利,各方每年进行20次检查,为期3年;以后每5年检查15次。再往后每年检查10次,为期15年,这就是媒体常说的“中导条约”。
根据中程导弹条约,美国需销毁859枚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苏联需销毁1752枚,这些导弹在美苏核武库中约占4%。到1991年5月,属于中程导弹条约规定范围内的中程导弹和中短导弹业已全部销毁。应该指出的是,中程导弹谈判历时6年,前后共经过了14轮会谈,美苏两国首脑和外长进行了多次磋商才达成协议。在谈判中,美苏处于不对等地位,美国采取了进攻的态势,苏联在谈判中主动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方案。但是无论怎样,中导条约的签订在美苏裁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表明由于苏联的妥协,美苏军备竞赛开始减缓,美苏军备谈判开始有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效。因此,美苏两国关系也大为改善。
(2)主动从海外撤军
1979年12月苏联全面入侵阿富汗,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态势中苏攻美守的一个典型表现,是苏联在中亚发动战略进攻的主要标志。但是苏联占领阿富汗后,并没有使阿富汗人民屈服,反而促使阿富汗各派力量和宗教团体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反对苏联的军事占领,苏军在阿富汗战场伤亡人数高达3.5万,苏军士气受到严重影响。苏联用于支持侵阿战争和维持亲苏的喀布尔政权的开支高达300亿美元,这成为苏联外交与经济的一大包袱。对阿富汗的占领使苏联处于国际社会的孤立境地,第三世界国家因此对苏联戒心大增,阿富汗问题也成为苏联缓和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的主要障碍,苏联权衡利弊,认识到从阿富汗脱身已是无法回避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