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战后国际关系透视
48568600000016

第16章 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6)

苏联曾是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世界革命的圣地。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和苏联的解体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值得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以及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共产党几十年在领导革命与建设中没有解决好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苏联共产党在执政期间,在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外交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有过重大的失误。苏联高度集中的官僚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僵化的体制严重缺乏自我调节的功能,不能根据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来调整战略、政策,以克服前进中的障碍,求得与世界各国同步发展;苏联的民族问题也十分严重,苏联共产党从根本上忽视民族差异,推行民族沙文主义;苏联推行大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外交,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耗费了自己的国力,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苏联领导人对于上述严重问题长期以来处于麻木状态。个别领导人也曾想到过或进行过改良,但均未能有所改观。苏联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成堆,积重难返。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苏联必须在理论上、思想上、管理体制上来一个彻底的更新与改革。但是,这种改革的目标必须是完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却促成了苏联的政治危机、信仰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些危机交错发展,最后不可收拾,导致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和苏联的解体。历史进程表明,戈尔巴乔夫并不是自我标榜的改革家,而是毁灭苏联的罪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开始是想从经济入手,试图以此来“完善社会主义”,增强苏联的综合国力。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未能触动几十年所积累起来的弊端,却触犯了官僚体制的既得利益。这样的改革造成了群众的不满和当权者的反对,改革阻力大,进展缓慢。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心匆匆转移到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戈尔巴乔夫在理论上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提出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他采取的改革途径是大搞“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戈尔巴乔夫实行公开化,鼓励揭露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的“黑暗面”,全盘否定几十年来苏联共产党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在苏联掀起了一股怀疑一切和打倒一切的狂潮,其中不乏借此打倒共产党取而代之的政客。“公开性”还鼓吹盲目赞赏与崇拜西方的一切,似乎西方存在的一切都是美好与合理的。在“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的幌子下,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人心的“残酷大战”。在苏联社会,各种反马列主义、反苏维埃的思想言论四处泛滥,宣扬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价值观的言论充斥于新闻媒介,它们腐蚀着人们的思想与灵魂。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面对着思想、政治围攻受不到应有的保护,人们的思想被搅乱了,信仰被歪曲了。

戈尔巴乔夫毁灭苏联社会主义的关键是篡改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削弱和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与地位。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大通过的党的纲领声明称,苏联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所有劳动者的党”、是“一个按自愿原则联合苏联公民,实施以全人类价值和共产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纲领性目标的政治组织”,是一个“自治的社会政治组织”。该声明称苏联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以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的思想为基础”,“继承摆脱了教条主义解释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为基础”,“继承摆脱了教条主义解释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遗产”。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戈尔巴乔夫提倡政治多元化,搞多党制。1989年12月和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提出修改和取消苏联宪法第六条,即苏共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与作用。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正式修改了这一条,从法律上取消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叶利钦以俄罗斯总统的名义率先发布“非党化命令”。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出现反共高潮。叶利钦于8月23日宣布“停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当天,苏共中央办公楼被查封,党旗也被强行扯下。第二天,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中央“自行解散”。在戈尔巴乔夫亲自掀起的反共恶浪中,25日苏共中央和书记处被迫解散。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暂停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苏共的财产被全部没收,其舆论工具被查禁。

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引起苏联民族纠纷和地区动荡,而美国的插手使问题变得更为尖锐与复杂。1991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独立。“8.19事件”后,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活动大大加强,速度加快,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苏联虽然解体了,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抹煞的。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援助过各国人民的革命与解放斗争,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拯救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战后的冷战中,在相当时期内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戈尔巴乔夫曾经是一位风云人物,后来他把自己的政治生命完全依赖于美国,按照美国的旨意和要求行事,成为美国推行对苏政策的工具。戈尔巴乔夫及其一伙断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苏联。戈尔巴乔夫被他所鼓吹与推行的改革所打倒,为公众所唾弃。

5.中国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缓和,是冷战时代在亚洲结束的重要表现

中国台湾省面积3.6万平方公里,由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金门和马祖等80多个岛屿组成,人口2300多万,绝大多数为汉族,少数为高山族。全省共划分7市16县,主要城市有台北、台中、高雄和基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论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日本投降。根据战时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特别是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决议,日本无条件将台湾归还给中国。1945年10月,中国国民党政府正式从日本人手中接管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从此结束了台湾的殖民地历史。

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蒋介石于1949年9月退守台湾。蒋介石集团溃退台湾时从大陆带去大约200万人,其中有60万军队,另带价值5亿美金的黄金等财富。从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的半年多时间里,孤守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十分担心中国人民解放军随时解放台湾。此间,蒋介石集团的后台老板美国因蒋介石集团“不争气”,“反思”对华政策的失败,决定暂时不理溃退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即不予以支持,但当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认识到台湾对牵制大陆共产党的重要性,随即改变了对台湾政策,由不支持到全副武装台湾,并派遣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从此形成了台湾海峡两岸对峙,关系紧张的局面。

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后,美国当局在中美《上海公报》中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将废除与台湾签订的《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并将逐步撤走在台湾的美国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1979年中美建交,美台断交,中美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阶段。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阶段的到来,加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中国政府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开始逐步走向缓和,先是两岸停止已成惯例的炮击,随后开始人员和货物的间接贸易,现在是台商在大陆投资越来越多,两岸贸易额早已超过300亿美元,而且两岸实现了包机直航。现在台湾经济的1/3增长率要靠与大陆的投资贸易来实现,因此两岸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进入21世纪的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将进一步密切,陈水扁执政时期搞台独活动,引发两岸关系紧张,2008年3月台湾领导人换届选举,国民党及其领导人马英九上台执政后,不搞台独,两岸关系开始有很大改善。

朝鲜半岛原为统一的国家,1905年沦为日本殖民地,直到二次大战结束,朝鲜才获得独立。但是,在二次大战后期的雅尔塔会议上,美国为了让苏联帮助其消灭亚洲的日本法西斯势力,罗斯福总统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私下达成三点协议:一是苏联在欧洲战场上的战争结束后休整3个月,出兵亚洲;二是作为交换条件,日本北海道以北(日俄战争后,日本夺去的苏联领土)的岛屿归还苏联;三是以北纬38°线为界在朝鲜半岛划定美苏对日作战区域。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朝鲜获得独立。但独立之时,南北双方分裂局面逐步出现,北方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劳动党在苏联的支持下,按照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土改,建立新政权。南方李承晚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按照资本主义模式建立政权。南北双方都有意统一朝鲜,尤其是南朝鲜在美国的支持下,于1948年8月15日成立了大韩民国后更是企图以武力统一朝鲜,而北朝鲜因此于1949年9月9日宣告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成立,统一的朝鲜民族因此分裂成为以北纬38°线为界的两个国家。两个国家正式出现后,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自恃有驻韩美军的支持,不断挑衅北朝鲜,使双方矛盾尖锐,终于在1950年6月爆发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刚一爆发,美国纠集10多个国家支持南朝鲜李承晚集团武力北进,战火燃烧到中朝边界鸭绿江畔,中苏两国支持朝鲜人民军全力抵抗,双方伤亡惨重。1953年7月,美韩被迫与中朝在北纬38°线的板门店谈判并签订了板门店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双方各自回守自己地盘。

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形成对立状态。在冷战时代,双方关系极为紧张,双方仍在38°线附近保持了庞大的军队,经常发生边界冲突,1991年双方各自正式加入联合国。

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朝鲜半岛局势也开始缓和,1990年9月,首次朝鲜北南双方总理会谈在汉城(今首尔)举行。特别是1998年2月,金大中就任韩国总统后,继续致力于巩固美韩的同盟关系,同时加强与中俄的友好关系。对朝推行缓和政策,提出互不使用武力、不吸收统一,加强南北交流与合作。朝韩双方已经实现了两次首脑会晤和数次亲人见面会。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缓和与中国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相比,有两个不同特点:一是缓和的时间不同;二是缓和的力度大不相同。中国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缓和的时间要早于朝鲜半岛,缓和的力度也大于朝鲜半岛,主要原因是中国早在冷战结束前就开始了改革开放,并且对台实行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从而使两岸关系较早开始缓和,并且缓和力度也较大,两岸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而朝鲜半岛则不是这样。朝鲜半岛问题的复杂化特点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经常不稳定,2012年伊始,朝鲜半岛就因金正日逝世和朝鲜发射卫星等问题引发南北双方矛盾又一次加剧。

应该指出的是:冷战时代结束的主要标志在欧洲,在亚洲也有上述表现。但是,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和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缓和力度相对欧洲而言要小的多,而且政治关系的缓和不稳定,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三)冷战时代结束的后果与影响

冷战时代结束后,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欧洲“火药桶”不复存在,亚洲的阿富汗、柬埔寨两个热点问题因苏联和越南的撤军而逐步解决,两伊战争结束,中美洲地区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的长期冲突走向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一些地区性的矛盾时有加剧,如中东问题依然长期得不到解决,中东局势时好时坏,亚非拉地区一些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民族主义泛滥,民族分离主义势力抬头。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为开端,民族分离主义开始狂飙突起,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了苏联东欧地区的每个角落,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而且迅速向世界范围蔓延,至今余波未平。据统计,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积极推动从其母国分离或是有分离倾向的民族就有2000多个,几乎涉及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国,现在仍为“独立”运动而斗争的重点地区有:俄罗斯的车臣、南联盟的科索沃、英国的北爱尔兰、斯里兰卡的北部和东部地区、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加拿大的魁北克、法国的科西嘉、西班牙的巴斯克、印度的旁遮普、印度尼西亚的亚齐和菲律宾的棉兰老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