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
48582500000110

第110章 剧论(34)

白描——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只用墨线勾描物象,不施色彩。

界出——意即规定。

优孟——这里借指戏曲演员。

丑净——戏曲的脚色名。丑俗称“小花脸”,净俗称“花脸”、“花面”。

洁面花面——洁面指不开脸的生、旦等脚色,花面指开脸的净、丑等脚色。

当赏识于牝牡骊黄之外——此处意谓我们不应该只从脚色脸谱的区别上去看戏中人物。

集唐——即集唐人的诗句凑合为诗。

着往饰归——《乐记·乐象篇》述及《大武》乐舞时说:“再始以着往,复乱以饰归。”意指通过重复的手法,渲染武王出征的开始和凯旋归来。这里借“着往饰归”指对传奇每出的“起”与“收”即上下场诗的重视。

其上本首试一出(四句)——《桃花扇》全剧分为上、下两本。上本首前有“试一出”,末出(第二十出)后有“闰二十出”:下本首出(第二十一出)前有“加二十出”,末出(第四十出)后有“续四十出”。

《桃花扇凡例》——《凡例》计十六条,是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经验总结,也是他有关传奇创作的方法论着作。在本文中他谈到历史剧的真实性、情节结构、人物刻画以及曲词创作等许多问题。关于历史剧的真实性问题,《凡例》第二云:“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这是主张大处用实而小处可虚,史迹必实而情趣可虚。关于情节结构,《凡例》第三提出要“起伏转折”“独辟境界”,《凡例》第一则指出笔法多变而又不离中心,犹如龙之戏珠。其他方法论问题,也颇能给人以启示。但《凡例》中,另有一些主张则并不适当,如要求把全剧的结构定得十分对称和谐,主张戏曲语言“宁不通俗,不肯伤雅”等,并不适合戏曲舞台演出的要求。

清·徐大椿

徐大椿(?-1778)——字灵胎,自号洄溪道人,江苏吴江人,为当时名医,兼通天文、舆地、音律、兵法之学。徐氏在戏曲方面有深入的科学研究,着有《乐府传声》一书,为戏曲音乐理论上的重要着作。

乐之成,其大端有七:一曰定律吕,二曰造歌诗,三曰正典礼,四曰辨八音,五曰分宫调,六曰正字音,七曰审口法。七者不备,不能成乐。何谓定律吕?考黄钟大吕之本,穷宫商徵羽之变是也。何谓歌诗?上极《雅》《颂》,下至谣谚,举凡词曲有韵之文皆是也。何谓典礼?郊天祭地,宴飨赠答,房中、军中之所宜用是也。何谓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古今乐器是也。何谓宫调?旋宫之六十调,与今所存北曲之六宫十一调,南曲之九宫十三调是也。何谓字音?一字有一字之正音,不可杂以土音;又北曲有北曲之音,南曲有南曲之音是也。何谓口法?每唱一字,则必有出声、转声、收声及承上接下诸法是也。

七者不尽通,不得名专精之士。然七者之学,非一人所能兼,则亦有可分习者。律吕、歌诗、典礼,此学士大夫之事也。其八音之器,各精一技,此乐工之事也。惟宫调、字音、口法,则唱曲者不可不知。然宫调大端难越,即有失传,而一为更换,即能循板归腔;至字音亦一改即能正其读。惟口法则字句各别,长唱有长唱之法,短唱有短唱之法;在此调为一法,在彼调又为一法;接此字一法,接彼字又一法,千变万殊。此非若律吕、歌诗、典礼之可以书传,八音之可以谱定,宫调之可以类分,字音之可以反切别。全在发声吐字之际,理融神悟,口到音随。顾昔人之声已去,谁得而闻之?即一堂相对,旋唱而声旋息,欲追其已往之声,而已不复在耳矣。此口法之所以日变而日亡也。

上古之口法,三代不传;三代之口法,汉魏六朝不传;汉魏六朝之口法,唐宋不传;唐宋之口法,元明不传。若今日之南北曲,皆元明之旧,而其口法亦屡变。南曲之变,变为昆腔,去古浸远,自成一家。其法盛行,故腔调尚不甚失。但其立法之初,靡慢模糊,听者不能辨其为何语,此曲之最违古法者。至北曲,则自南曲甚行之后,不甚讲习,即有唱者,又即以南曲声口唱之,遂使宫调不分,阴阳无别,去上不清,全失元人本意。又数十年来,学士大夫全不究心。将来不知何所底止。

嗟夫!乐之道久已丧失,犹存一线于唱曲之中,而又日即消亡,余用悯焉。爰作传声法若干篇,借北曲以立论,从其近也;而南曲之口法,亦不外是焉。古人作乐,皆以人声为本,《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人声不可辨,虽律吕何以和之?故人声存而乐之本自不没于天下。传声者,所以传人声也。其事若微而可缓,然古之帝王圣哲,所以象功昭德,陶情养性之本,实不外是。此学问之大端,而盛世之所必讲者也。

乾隆甲子秋八月既望,吴江徐大椿书于洄溪草堂。

——《乐府传声序》

[注释]

乐之成——全备的音乐。成,在这里是全备、完整的意思。

宴飨赠答——指各种典礼宴会上的应酬乐歌。

房中——《仪礼·燕礼》:“若与四方之宾燕,……有房中之乐。”注:“谓之房中者,后、夫人之所讽诵,以事其君子。”

旋宫之六十调——“旋宫”是音乐术语。中国古代音乐中宫调是以七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配十二律,每律均可作为宫音,故称作“旋相为宫”,或称“还相为宫”,简称“旋宫”。以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八十四宫调。若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配十二律,则可得六十调。这里是本文所说的旋宫之六十调。

出声转声收声——指歌唱时对字音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咬字方法。明末沈宠绥较早地提出这一咬字方法,他在《度曲须知》中称:“予尝考字于头、腹、尾音,乃恍然知与切字之理相通也。”后来李渔、吴梅等对字音“头、腹、尾”的具体分析与沈宠绥稍有不同。《乐府传声》中尚有《出声口诀》、《归韵》、《收声》、《交代》数章专论出声、转声、收声的口法。若用现代音韵学术语分析,以“萧”字为例,则其音xiāo中,x是声母,i是韵头a是韵腹,o是韵尾。参阅《李笠翁曲话·调熟字音》并陈多释文。

浸——渐渐。亦作“寝”。

靡慢模糊(二句)——谓昆腔歌唱过于靡慢而又口法不清时造成字音难辨。《李笠翁曲话·字忌模糊》曾说:“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字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常有唱完一曲,听者止闻其声,辨不出一字者,令人闷杀。”后来焦循《花部农潭序》亦谓:“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

其事若微而可缓——指对歌唱艺术的研究这件工作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也不迫切。

象功昭德陶情养性——表彰、颂扬功德,陶冶、涵养性情。

乾隆甲子秋八月既望——乾隆九年(1744)八月十六日。既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十五日为“望”,故十六日为既望。

《乐府传声》——《乐府传声》是一部用科学方法写成的曲学专着。徐大椿在本书中针对当时戏曲唱法中存在的一些毛病,从音韵、声乐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字音、口法、唱法等方面的阐述,都比明末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有所发展。尤其在曲情的问题上分析较为详密。作者认为唱曲不仅要掌握口法技巧,更要有“情”,而且要“设身处地”地进入角色,唱出动人的效果。为了表达曲情,作者还提出了演唱处理中的许多具体技巧。总之,本书对唱曲艺术的经验总结及理论研究是继元代《唱论》、明代《南词引正》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里程碑。徐大椿这一着作,为中国声乐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凌廷堪

凌廷堪(约1755-1809)——字次仲,安徽歙县人。清代经学家、音律学家。对中国古代礼制及乐律有所研究,撰有《礼经释例》、《燕乐考原》、《校礼堂文集》等。《论曲绝句三十二首》选自《校礼堂诗集》卷二。

三分损益孰能明?瓦釜黄钟久乱听。

岂特希人知大雅,可怜俗乐已飘零。

(《唐志》所称俗乐二十八调,今只仙吕宫等六宫,大石等十二调而已。)

工尺须从律吕求,纤儿学语亦能讴。

区区竹肉寻常事,认取乾坤万里流。

谁凿人间曲海源?诗馀一变更销魂。

倘从五字求苏李,忆否完颜董解元?

时人解道汉卿词,关马新声竞一时。

振鬣长鸣惊万马,雄才端合让东篱。

大都词客本风流,百岁光阴老更遒。

文到元和诗到杜,月明孤雁汉宫秋。

为文前后公相袭,千古才人惯乞灵。

若为《西厢》寻粉本,莫忘《醉走柳丝亭》。

(王实甫《西厢记》全袭董解元,即“莫恋宸京黄四娘”一诗,亦董本所有也。关汉卿作有杂剧《董解元醉走柳丝亭》)。

清如玉笛远横秋,“一月孤明”论务头。

不独律严兼韵胜,可人“鸳被冷堆愁”。

残红扑簌胭脂落,大石新词最排场。

安得樱桃樊素口,来歌一曲《梅香》。

二甫才名世并夸,自然兰谷擅风华。

红牙按到《梧桐雨》,可是王家逊白家?

天子朝门撮合新,后园高吊榜头人。

《青衫泪》与《金钱记》,只许临川步后尘。

(元《青衫泪》朝门敕配,《金钱记》吊拷韩翃,皆汤临川之粉本也。)

妙手新缫五色丝,乡来花样各争奇。

谁知白地明光锦,却让《陈州粜米》词。

仲宣忽作中郎婿,裴度增为白相翁。

若使硁硁征史传,元人格律逐飞篷。

(元人杂剧事实多与史传乖迕,明其为戏也。后人不知,妄生穿凿,陋矣。)

比干剖心鲍吉甫,玄奘拜佛吴昌龄。

《摘星楼》暨《唐三藏》,莫笑谰言都不经。

《博望烧屯》葛亮才,《隔江斗智》玳筵开。

至今委巷谈三国,都自元人曲子来。

是真是戏妄参详,撼树蚍蜉不自量。

信否东都包待制,金牌智斩鲁斋郎?

(元人关目往往有极无理可笑者,盖其体例如此。近之作者乃以无隙可指为贵,于是弥缝愈工,去之愈远。)

传奇作祖施君美,散曲嗣音陈大声。

待到故明中叶后,吾家词客有初成。

弇州碧管传《鸣凤》,少白乌丝述《浣纱》。

事必求真文必丽,误将剪采当春花。

《四声猿》后古音乖,接踵《还魂》复《紫钗》。

-自青藤开别派,更谁乐府继诚斋?

玉茗堂前暮复朝,葫芦怕仿昔人描。

痴儿不识邯郸步,苦学王家雪里蕉。

龋齿颦眉各斗妍,粲花开出小乘禅。

鼎中自有神丹在,但解吞刀未是仙。

仄语纤词院本中,恶科鄙诨亦何穷。

石渠尚是文人笔,不解俳优李笠翁。

娄东辛苦恋吴,良辅新声玉不如。

谁向岐阳摹石鼓?世人争效换鹅书。

一字沉吟未易安,此中层折解人难。

试将杂剧标新异,莫作诗词一例看。

语言辞气辨须真,比似诗篇别样新。

拈出进之金作句,风前抖擞黑精神。

(“抖擞着黑精神,扎撒开黄髭髣”,康进之《黑旋风负荆》[端正好]曲也)。

半窗明月五更风,《天宝》香词句浪工。

底事五言佳绝处,不教移向晚唐中?

(王伯成《天宝遗事》“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似晚唐人诗,于曲终不类也)

前腔原不比幺篇,南北谁教一样传。

若把笙簧较弦索,东嘉词好竟徒然。

谐声制谱几人谙?徐、沈分镳论北南。

白介云科浑不辨,浪传于室共宁庵。

即空《三簌》订南声,骚隐《吴骚》亦有情。

更与殷勤订《曲品》,羡他东海郁蓝生。

五声清浊杳难分,去上阴阳考辨勤。

韵是刘臻当日订,周郎错怨沈休文。

(周挺斋《中原音韵》,亦误以广韵为沈韵。)

一卷《中原》韵最明,入声原自隶三声。

扣盘扪龠知何限,忘却当年本作平。

“先纤”“近禁”音原异,误处毫厘千里差。

漫说无人辨开闭,“车遮”久已混“家麻”。

下里纷纷竞品题,阳阿激楚付泥犁

元人妙处谁传得?只有晓人洪稗畦。

——《论曲绝句三十二首》

[注释]

三分损益——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振动体长度来进行律学计算。对弦长去其三分之一,即“三分损一”。如果对弦长增其三分之一,即“三分益一”。请参阅《淮南子·天文训》和《史记·律书》。

瓦釜黄钟——瓦釜:即瓦缶,小口大腹的瓦器。黄钟:乐器。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注》:“黄钟,乐器,喻礼乐之士。瓦釜,喻庸下之人。”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俗乐用于宫廷宴享时,称为燕乐。

唐志所称俗乐二十八调——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凡所谓俗乐者,二十有八调。”这里的“俗乐”,特指隋、唐燕乐。

今只仙吕宫等六宫(二句)——这里所谓“六宫”、“十二调”,实指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书中所列的词曲、戏曲音乐宫调。“六宫”包括正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十二调”包括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商调、越调、般涉调、高平调、商角调、宫调、角调十一调,加上“仙吕入双调”。凌廷堪《燕乐考原》则除去宫调、角调、商角调,改加:“中吕”、“仙吕”、“黄钟羽”三调。

工尺须从律吕求——工尺:我国传统记谱法-工尺谱中所记写的唱名。律吕:原指十二律,即六律、六吕。这里泛指音律。全句意为:唱曲必须懂得音律。

竹肉——演奏与歌唱。竹:指竹制管乐器,此处借指戏曲伴奏用的器乐。肉:指人的歌唱。《晋书·孟嘉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