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人类生存的基石:地球
48722300000011

第11章 地球自然灾害

第一节地球内力

1.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生成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同时,地震也指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

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不论大小,总计约500次。

2.火山爆发

火山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地壳上地幔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产生部分熔融并与母岩分离,熔融体通过孔隙或裂隙向上运移,并在一定部位逐渐富集而形成岩浆囊。随着岩浆的不断补给,岩浆囊的岩浆过剩,压力逐渐增大。当表壳覆盖层的强度不足以阻止岩浆继续向上运动时,岩浆就通过薄弱带向地表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熔解在岩浆中的挥发分逐渐熔出,形成气泡,当气泡占有的体积分数超过75%时,禁锢在液体中的气泡会迅速释放出来,导致爆炸性喷发。气体释放后,岩浆黏度降到很低,流动转变成湍流性质的。如若岩浆黏滞性数较低或挥发分较少,便仅有宁静式溢流。从部分熔融到喷发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差别,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火山活动。火山活动能喷出多种物质,在喷出的固体物质中,通常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块、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喷出的液体物质中,有熔岩流、水、各种水溶液以及水、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喷出的气体物质中,一般有水蒸气和碳、氢、氮、氟、硫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动中,还常喷射出可见或不可见的光、电、磁、声和放射性物质等。这些物质有时能致人于死地,使电、仪表等失灵,使飞机、轮船等失事。

3.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其明显的特征是:突然暴发,混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它可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最后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泥石流一旦发生,就会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4.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

第二节地球外力

1.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在极不稳定的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由雷暴云底伸展至地面的漏斗状云(龙卷)产生的强烈的旋风,一般伴有雷雨,有时也伴有冰雹。空气绕龙卷的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近地面几十米厚的一薄层空气内,四面八方的气流被吸入涡旋的底部,然后随即变为绕轴心向上的涡流。龙卷风中的风总是气旋性的,其中心的气压,可以比周围气压低10%。龙卷风是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龙卷风中心附近,风速一般可达100~200米/秒,最大达300米/秒,通常比台风附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中心气压一般很低,具有很大的吸吮作用,可把海(湖)水吸离海(湖)面,形成水柱,然后同云相接,因而俗称“龙取水”。

一般来说,由于龙卷风内部空气极为稀薄,导致温度急剧降低,促使水汽迅速凝结,这是形成漏斗云柱的重要原因。正常情况下,漏斗云柱的直径平均只有250米左右。龙卷风产生于强烈不稳定的积雨云中。它的形成与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冷空气南下,地形作用等有关。它的生命周期短暂,通常只能维持十几分钟到一两个小时。

事实上,龙卷风破坏力十分惊人,有时能把大树连根拔起,把建筑物吹倒,或把部分地面物卷至空中。我国江苏省就曾有龙卷风发生,但发生的地点没有明显规律。据气象观测表明,龙卷风出现的时间,一般在六七月间,有时也发生在八月上、中旬。

2.台风

台风和飓风,是一种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强烈热带气旋,其叫法依据它发生的地点而定。通常把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中国南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而在南半球的热带气旋,称为旋风。通常情况下,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一般风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中心气压最高,而气温最低。

3.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一般来说,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不同的是,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而地震所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大得惊人。海啸来时,掀起的狂涛骇浪,一般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不等,以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的话,“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4.冰雹

冰雹,也叫“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有的小如绿豆、黄豆,或大似栗子、鸡蛋,特大的冰雹比柚子还大。在我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由于我国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支砸毁庄稼等。因此,雹灾为我国严重灾害之一。

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物,系圆球形或圆锥形的冰块,由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一般直径在5~50毫米,大的可达10厘米以上。雹块越大,破坏力就越大。冰雹降自对流特别旺盛的积雨云中,其云中的上升气流比一般雷雨云强。小冰雹是在对流云内,由雹胚上下数次和过冷水滴碰撞下而增长起来的,当云中的上升气流支撑不住时,就下降到地面;大冰雹则产生于很强的斜升气流、液态水的含量都很充沛的雷暴云中。一般来说,每次降雹的范围都很小,宽度为几米到几千米不等,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等,长度位于20~30千米,所以民间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

冰雹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地区,通常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中国的降雹多发生在春、夏、秋季节,4~7月约占发生总数的70%。比较严重的雹灾区有甘肃南部、陇东地区、阴山山脉、太行山区和川滇两省的西部地区。

第三节地球与环境

1.旱灾

通常来说,旱灾是一种由于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而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等。在我国,人们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的现象,称为受旱,而当农作物因受旱减产三成以上,则称之为旱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就是我们常说的易旱地区。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通常,人们把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

据统计,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若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

中国大部分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如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因而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这一地区为我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伏旱和伏秋连旱;而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等地,则常年存在干旱现象;西南地区,主要是春夏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如四川东部经常出现伏秋旱;此外,华南地区的旱灾也时有发生。

2.洪灾

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洪水入境而造成的涝灾。涝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危害外,有时还会造成工业甚至生命财产方面的损失。通常,人们把洪水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称之为“洪水灾害”。依据洪水水体与生命财产的直接接触与否,洪灾损失可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类型:①直接损失是指洪水直接造成的财产、人员伤亡以及自然资源和农作物等方面的损失;②间接损失则是指因洪灾造成的直接损失,给灾区内外带来的影响而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它包括地域性波及损失和时间后效性波及损失。

3.雪灾

雪灾亦称白灾,主要是由于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它是我国牧区常发生的一种畜牧气象灾害。

雪灾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定深度,有的积雪虽不深,但密度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饥饿而死;或有时冰壳还易划破羊和马的蹄腕,造成冻伤,致使牲畜瘦弱,牧畜流产,仔畜成活率降低,老弱幼畜饥寒交迫,死亡增多等;有时雪灾还会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信、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

雪灾主要发生在稳定积雪地区和不稳定积雪山区,有时也出现在瞬时积雪地区。我国牧区的雪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草原、西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根据我国雪灾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可将雪灾分为3种类型:雪崩、风吹雪灾害(风雪流)和牧区雪灾。

4.酸雨

一般来说,pH值小于5.65的降水称之为酸雨。据观察分析,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是造成酸性气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科学家们发现,酸的强弱与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有关,而碱的强弱则与水溶液中羟基离子浓度有关。

5.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一种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因而会形成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粒物质卷入高空的现象。一般来说,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因而,一旦有大风刮过,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主要源地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

1933~1937年,由于严重干旱,北美中西部就曾产生过着名的碗状沙尘暴。

亚洲沙尘暴活动中心,主要在约旦沙漠,巴格达与海湾北部沿岸之间的下美索不达米亚,阿巴斯附近的伊朗南部海滨,俾路支到阿富汗北部的平原地带。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国家。

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等地区,都是沙尘暴发生的主要源地。

6.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因而有时亦称水土损失。

7.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按照生物种类,可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类。

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第二,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数据显示,我国因农业生物灾害每年损失粮食高达400亿千克,同时严重降低水果、蔬菜、油料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