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学道求真免无常。
——明·憨山德清
心胸豁达开朗的人,凡事看得高远,不会被眼前得失所蒙蔽;心量狭隘自私的人,处处与人计较,无法成就大器。不计较小事,便能减少心灵上的负荷;不听人闲话,就能避免不必要的争端。懂得付出,不计较吃亏,才是富有的人生;锱铢必较,只知道索取,必是贫穷的人生。
心量大才能容纳痛苦
佛心智语:
一个人的心界是关键,它决定着视界,更决定着世界。
《老子》中有“旷兮其若谷”的说法,比喻思想的豁达空灵。一个修道有成的人,心境永远保持在空灵的状态,才是真正的七窍玲珑。心境不空的人,就好像蓬茅塞心之人。人心不应被蓬茅堵住,而应海阔天空。佛家讲空,空到极点,清虚到极点,智慧自然高远,正如《西游记》中所谓“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冥顽须悟空”。
一个人的心界是关键,它决定着视界,更决定着世界。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明道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有悖于常识,是在骗人吧?”
明道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扬扬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明道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个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恍然大悟。
拘泥于外在形式,会让心灵关闭、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开通心窍,才能融会贯通。心灵就是自我,不要把自我固定在外在的事物上,敞开心怀,不被俗世尘埃所干扰,才能关注当下,保证身心的纯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心胸宽广之人拥有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智慧和淡定,崇尚磊落坦荡、无私无畏和志存高远的品格,鄙视斤斤计较、蝇营狗苟和鼠目寸光的行为。天地何其广阔,有多少事等待我们去做,一味地计较,抱怨,是无法容纳生命里的痛苦的。
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着眉头答道。
随后,大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大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大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愿意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然而,只有做一片湖,才能容纳生命中的痛苦。如果内心的容量只是一杯水,那么,面对痛苦便往往觉得那么忍受。
大胸怀是大海,纳百川,载千舸,容万物,育众生;大胸怀是高山,不厌细尘,不嫌怪石,披风雪,湍瀑布,生草木,活鸟兽;大胸怀是大地,默默承载,无怨无悔;大胸怀是天空,默默包容,从不逃避。不管是阴云风雨,万钧雷霆,抑或朗朗晴空,朝霞彩虹,或是沙暴埃砾,日月晨星,它都能以寥廓胸怀容之。
内心开满繁花,而不是装满是非
佛心智语:
倘若心内装满是非,即使身处花园,也闻不到花香。只有内心开满繁花,才能时刻被芬芳包围。
佛语:“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这是教世人不要将心境放在居住之环境,要放在心地。心地好,任何环境都好。心随境转,必然为境所累;境随心转,红尘闹市中也有安静书桌。人生像是一张白纸,色彩由每个人选择;人生又像是一杯白水,放入茶叶则涩,放入蜂蜜则甜,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
佛教是个以心为本的宗教,在佛教的修持里常常都标榜着“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所以,心中有佛光,才能得佛。
月圆之夜,老禅师觉得自己快要圆寂了,便将三位弟子叫到身边说:“我这里有一枚铜钱,你们各自出去买一样东西来填满禅房吧。”有两个弟子领了钱出去了,第三个弟子却坐在禅师身边。
不一会儿,一个弟子回来了,对禅师说:“师傅,我买了十车干草,一定可以填满禅房了。”禅师听后默然不语。
又过了一会儿,第二个弟子回来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从袖子里取出一支蜡烛,然后点亮。老禅师见后口念:“阿弥陀佛。”
第三个弟子此时站起身来,走到禅师面前,将铜钱还给了老禅师,说道:“师傅,我的东西也买来了。”说完,他吹熄了第二个弟子的蜡烛,圆月的清辉洒满了禅房,房中的每个人都沐浴在月光下。
禅房里寂静无声。良久,老禅师口念一声佛号后,说道:“干草填满了禅房却让禅房变得不洁而黑暗;烛光不值一文却能让充盈暗室;月光令玉宇澄清,天地明朗,佛明四宇,佛明我心,月光即佛。不花一文而得我佛,实因心中有佛光。”
老禅师说完将袈裟披在第三个弟子身上,圆寂了。
佛光在心,即可得佛,心中满足即可得美好。我们活在世上,每一刻都有无限可能,每一刻都有无限美好,只要心中春风荡漾,哪一刻不是春意盎然?只要在心田栽下美丽的花朵,哪一刻不处在最美好的花季?烦恼、忧愁都是落于镜上的微尘,轻轻拂拭,心境便可光洁如新。
倘若心内装满是非,即使身处花园,也闻不到花香。只有内心开满繁花,才能时刻被芬芳包围。
一天傍晚,一位学僧在寺庙的树下静坐,突然闻到一阵花香。这花香使学僧非常感动,从黄昏静坐到深夜舍不得离开。
在这无边的宁静中,学僧的心也随花香飘动起来,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草木都是开花的时候才会香,有没有不开花就会香的草木呢?花朵送香都限制在一个短暂的因缘,有没有四季芬芳不败的花朵呢?花朵的香味飘得再远也有一个范围,有没有弥漫世界的香气呢?所有的花香都是顺风飘送,有没有在逆风中也能飘送的香呢?
学僧沉溺于这些问题中,在接下来的几天都无法静心。
一天,学僧又坐在花香中出神,方丈走过他静坐的地方,就问他:“你的心绪波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学僧就把自己苦思而难解的问题请教了方丈。
方丈开示说:“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拥有智慧之花,也会有芳香。有禅定的心,就不必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被时节范围所限制。一个透过内在拥有戒、定、慧的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散发人格的芬芳呀!”
学僧听了,垂手肃立,感动不已。
方丈和蔼地说:“修行的人不只要闻花园的花香,也要在自己的内心开花。这样,不管他居住在城市或山林,所有的人都会闻到他的花香!”
人们每天都忙忙碌碌,各种各样的烦恼层出不穷:一个烦恼过去,下一个烦恼又来了。但是,不要将心灵装满无用的烦恼,应在心田种满美好的香花,当娇美的花朵填满了我们的心时,烦恼自然就被驱逐出境了。
佛说:“要试图放宽心量,包容世间的丑恶。人家赞美我,我心生欢喜心,但不为欢喜激动,也许这欢乐之后,便是悲伤;人家辱骂我,我不加辩白,让时间去考验对方……”这是劝诫世人不要太计较生活里的是是非非,坦然接受生活的悲喜苦乐。生活中时刻充满阳光,怎会有阴霾肆虐的机会?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享受生命的美好。
心宽如海,身外辱不计较
佛心智语:
正因为心无障碍,才能以一颗自由仁和的心看淡一切,不计较身外的荣辱,忍世人所不能忍。
想要正确地驾驭自己的心,就要达到心的自由境界。一个人的心与其说像墙壁,不如说像仓库更加贴切。我们心中所有之物,无论是知识、学问,还是经验,都是为了他人,并非自己本身需要它们。虽然库中储藏着无数东西,但是一件都不属于自己。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应该安放不动,只有当其他人需要,才从中取出。这样的心是无比宽大的,能够容纳一切,自然不会被无常所困。
有一位禅师,因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布袋而被称为布袋和尚,相传他是弥勒佛为普度众生转世而来。有一天一位居士在路上碰到了他,看到他手中的布袋便猜到了他的身份,于是便上前和他聊了起来。
居士:“敢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码。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居士:“和尚云游四方,布袋中都有什么行李呢?”
布袋和尚:“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居士:“弟子愚顽,想向禅师请教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布袋和尚:“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布袋和尚手中的布袋又称作乾坤袋,从他随口吟唱的佛偈中可知,他的布袋可大可小,就好像他的心境和胸怀,别人给他什么他都会收下,即使是不好的东西,只要装进他的布袋,也会变成好的东西。他还常常将里面的东西送人,好像永远也掏不完。对他而言,没有东西是不能接受的,不论善恶、好坏、是非,只要在他面前都会没有障碍。因此,他的心就如他的布袋,打开时可以遍及十方,甚至连虚空也能装进去。
“入时观自在”,因为心无障碍,所以不论看什么,都可以看得很透彻,自然就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心,不论做什么,都能保持不动;同时又能像仓库一样,不管储藏了多少东西,都既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也不会成为引发傲慢情绪的引子。
身处现实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来自他人的侮辱,然而在宽心的人看来,有辱也是无辱。正因为心无障碍,才能以一颗自由仁和的心看淡一切,不计较身外的荣辱,忍世人所不能忍。
娄师德的弟弟要出任官员,临行前来向哥哥问询为人处世之道。娄师德问他:“如果有人骂你,并且往你的脸上吐口水,你打算怎么对他呢?”
他的弟弟大概以为自己的修为很好,非常自信地说:“无论他怎么骂我,我都不还口。他吐口水我也不骂他,我把口水抹掉就是了。”
娄师德一听,觉得弟弟的涵养还没有那么高,于是告诉他:“别人往你的脸上吐口水就是对你有怨恨,他是借口水来泄愤。如果你把口水给抹掉了,那么他泄愤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所以不要抹去口水,任唾沫自己干了就好。”
人活在世上,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由于性格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因此与他人打交道时,我们必须要有豁达的心,能够容忍他们的刁难,原谅他们的冒犯。
一颗宽大的心,既蕴涵着善良的心意,又包含着人生的智慧。当心宽阔如海时,人的自我观念就会减少,就能以一颗菩提心提升自我,关照他人。
以宽广的胸襟待人处世,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生活态度。人只有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才能够束缚住自己内心不安分的念头,平心静气地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充实自我,成就自我。
不能改变事,可以改变心
佛心智语:
不管身外多么黑暗,只要心是光明的,黑暗就侵蚀不了我们的心。
四川青城山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境由心造, 如果心是暖的,那么在自己眼前出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那么惬意和甜美,无论生活有多么清苦和艰辛,也都会感受到天堂般的快乐;心若冷了,再炽热的烈火也无法给人带来的温暖,眼中充斥着无边的黑暗,冰封的雪谷,残花败絮的凄凉。生活中的每一次沧海桑田,每一次悲欢离合,都需要用心慢慢地去体会、去感悟。
一个人有多大的灵性,就在于他的心灵具有多大的灵性。能度人的不是任何人或事物,只有人的自己。如果想要过得快乐,就要让自己容纳一切,灵动包容,才能净化一切,在苦中尝到些许甜意。
禅宗典籍《五灯会元》上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德山禅师在尚未得道之时曾跟着龙潭大师学习,日复一日地诵经苦读让德山有些无法忍耐。一天,他问师父:“我就是师父翼下正在孵化的一只小鸡,真希望师父能从外面尽快地啄破蛋壳,让我早日破壳而出啊!”
龙潭笑着说:“被别人剥开蛋壳而出的小鸡,没有一个能活下来的。母鸡的羽翼只能提供让小鸡成熟和有破壳力的环境,你突破不了自我,最后只能胎死腹中,不要指望师父能给你什么帮助。”
德山听后,满脸迷惑,还想开口说些什么,龙潭说:“天不早了,你也该回去休息了。”德山撩开门帘走出去时,看到外面非常黑,就说:“师父,天太黑了。”龙潭便给了他一支点燃的蜡烛,他刚接过来,龙潭就把蜡烛熄灭,对德山说:“如果你心头一片黑暗,那么,什么样的蜡烛也无法将其照亮啊!即使我不把蜡烛吹灭,说不定哪阵风也要将其吹灭啊!只有点亮心灯一盏,天地自然成了一片光明。”
德山听后,醍醐灌顶,后来果然青出于蓝,成了一代大师。
不管身外多么黑暗,只要心是光明的,黑暗就侵蚀不了我们的心。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触景生情,正如杜甫的诗所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总是很容易将自己的心绪投射到外物之上,然后又任由外物影响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