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能大能小,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取舍抉择。心量狭窄,看得不高,望得不远,事事诸多计较,就只能在狭窄的天地间打转;胸襟宽广,不为小事挂心,才能开拓出人生大道。
只有心胸无限扩大,眼界无限延伸,才能做到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或人与物之间的沟通交流。
登上高山时,在巍峨的山顶放眼望去,那种境界真是海阔天空,一下子就能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和烦恼的虚妄,身心似乎都被涤荡干净,心量也放宽了。可是一下山,便感觉自己又身陷尘世烦恼之中。所以,一个人需要经常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跳出自己的视野,以宽广的心态审视原有的人生。否则,人生只会越来越自私,越来越狭小,为人也会越来越计较,身心就会钻进牛角尖。
精神的提升,心胸的开阔,能使人生的境界扩大。我们应当时不时用登高的经验警醒自己:世界如此广阔,大可不必时时计较不休,为自己带来诸多无谓的烦恼。
以爱对恨
佛心智语:
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在人际交往中,得理不饶人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人一旦觉得自己有道理,就会揪住别人的过失穷追猛打,非逼对方举起白旗不可。即使对方真的举起了白旗,心里也有了很多的怨气,而怨气多了,就会发泄,这样就容易导致冤冤相报。因此,智慧的人大多具有一颗宽容的心,他们懂得得理也要让人,不会因为自己有理就咄咄逼人。
佛家讲究以爱对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竞争不能阻止竞争,仇恨不能平息仇恨,以怨报怨只能使事情激化,导致更大的仇怨。但如果能做到忍之、耐之,以不争息争,以爱对恨,以德报怨,使人不能与之争,使人无法与之恨,就能很好地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矛盾,进而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唐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禅师,又是当朝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这时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开行,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趟吧!”船夫也大声回答:“请等下一趟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夫看到是一位气度不凡的出家人开口求情,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以后便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走开点,快把座位让给我!难道你没看见本将军上船吗?”没想到这一鞭子下来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顺着禅师的脸庞流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地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蛮横的将军。
这一切众人都看在眼里,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禅师的遭遇感到不平,纷纷窃窃私语:“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还抢禅师的座位甚至打了他。”将军从大家的议论中明白了事情的经过。他心里非常惭愧,不免心生悔意,但身为将军,又拉不下脸面,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水边,慢慢地洗掉了脸上的血污。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禅师,我……真对不起!”梦窗禅师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有人说:“以德报德是正常现象,以怨报怨是平常现象,以怨报德是反常现象,以德报怨是超常现象。”这种说法虽然有点玩笑意味,但道出了一个事实:为人处世要做到以德报怨并不容易。除非内心里真的有化解仇恨的力量,否则只会让心中不知不觉存积更多的怨。没有宽大的心胸,德行不深厚,就不能达到梦窗禅师的境界。
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宽容才能化解世间的仇恨。人如果没有宽容之心,生命就会被无休止的报复和仇恨所支配。宽容是让我们获得心灵平静的法宝,也是做人的需要。
古语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对一个人犯下的错误,为何不能持宽容之心,而非要耿耿于怀呢? 宽容他人,不是要接受他做的那些错事,宽容他,只是卸下心里的包袱不再与他计较得失。唯有如此,才可以轻松地过自己的生活。
遇谤放宽心,毁誉看得淡
佛心智语:
在面对羞辱、误解、背叛时,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宽容。
“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这是《法句经》中关于“大能容小”的偈语。“小辩小慧”的意思是,以世俗的思想知见作辩论,即使能如大海滔滔不绝,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包容并不是非要通过激烈的方式表达,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胸襟。
高僧多以“遇谤不辩”为自己的修行准则之一,即便被冠以恶名,仍能泰然自若,不加辩驳。于修行者来说,不妄语、不多嘴,自会令修行更进一步,即便遭人非议,但清者自清,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自然会大白,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人格好坏立见,何必在意别人的背后私语。对待毁谤,一面深省自己,一面保持沉默。深省的目的是看清自己的实力和本质;保持沉默、不去辩白,是对自己人格的信任。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外界的嗔言碎语当做耳边的一阵风,任它吹来,任它吹去,而不为所动,就会省却很多烦恼,令生活清静圆满。
佛陀教导弟子,不要妄生嗔念,其实就是在面对别人的怨怼和怒骂时不要计较太多,太计较就会平添怨气,烦恼就会不请自来,又何谈清静无为?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不予辩解,正是修行的功夫所在。如果别人依然纠缠不清,装聋作哑或指东打西,也是很好的应对之法,这样会使对方的攻击无所适从,最后对方只能怏怏而退。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遭遇,面对误会或他人的白眼,沉默是最好的矛与盾,进可攻,退可守。
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然而,夫妇俩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万分。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二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交给了白隐,此时,他的名誉已扫地,但他并不在意,而是非常细心地照顾着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时,总是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但白隐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那位女儿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邻村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了歉,请求他原谅,并将孩子带了回来。
而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瞬间即逝。
白隐禅师为给邻居女儿提供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在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时,他始终处之泰然,只有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这样吗?”
在面对羞辱、误解、背叛时,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宽容。这种宽容是一种无声之教,面对这样的沉默,所有语言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
遇谤不辩是一种难得的智慧。遭遇诽谤,一味地争辩往往会适得其反,不是越辩越黑就是欲盖弥彰。这时候,则需要沉默,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诽谤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不辩的胸襟,就不会与他人针尖对麦芒,睚眦必报;拥有不辩的情操,宽恕就永远多于怨恨。
大师点拨人生:
自信是做人处世的原动力,因为有自信心的人,做起事来会勇往直前,而且能够贯彻到底。缺乏自信心的人,做事则容易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真正的自信心是不容易建立的,必须贫贱、富贵、生死不移,不管是平步青云一直往上升迁也好,还是一落千丈跌到了谷底也好,不论在何种情况下,自己的内心丝毫不动摇,那才是自信心。
——圣严法师
自信来自内心,真正的自信其实是心灵的宽广,容得下好,也容得下坏。
人生知足心常乐,不要事事和别人比较。如果老觉得别人样样都比我好、自己很不足,这样日子就会过得很煎熬。一个人若懂得善解、感恩、包容,人生一定很满足,即使生活过得朴实平淡,也会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
——证严法师
比较是没有尽头的,拥有得多,并不代表能得到幸福。幸福不是物质,而是心灵的豁达和满足。
试观世界上伟大的圣贤,哪一个不是从讥讽毁谤中成就出来的?讥讽毁谤会打倒一个人,但是,它只能打倒庸懦无能的人,打不倒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的人。对于讥毁,我们要把它看做庄严我们福德智能的逆增上缘,千万不要让它激起你的嗔恨心。《成实论》记载:“恶口辱骂小人,不堪如石鱼鸟;恶口骂詈大人,如华雨象。”小人物与大人物的区别,从应付外来讥毁的态度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星云大师
小人物计较,大人物不计较。小人物遇谤则嗔恨,大人物遇谤不动摇,究其根源,便在于两者心量有大小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