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49086500000018

第18章 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

孔子说,我们做子女的人,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为什么呢?两种心理,一种因为知道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所以就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了。

——南怀瑾《论语别裁·孝子仁人不二门》

【精彩导读】

《论语·里仁》中写道:“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亲的生日不可不知道,一则为父母添寿而感到喜悦,一则为父母年龄的增长而暗自恐惧。为什么要恐惧呢?因为人的一生就是有限的几十个春秋,多了一个春秋也就等于向垂暮的晚年迈进了一步。这是南怀瑾先生对孔子的解读。

可现实是,许多孩子不记得父母的年龄,也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甚至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填写资料时,遇到填父母生日、职务、政治面貌等内容,都不太清楚,需要询问父母或者直接叫父母填写。是现在的孩子变笨了,在记忆力上“一代不如一代”了吗?当然不是,许多孩子说起游戏来可谓如数家珍,一点儿也不会弄错。可见孩子不记得父母的生日,根本原因在于孩子们没把父母放在心上。

孩子对父母年龄的忽视,多是父母教育不当所致,许多父母都坦言自己过生日并没有告诉孩子多大岁数,所以孩子不知道他们的具体年龄情有可原。然而,这其实是忽视对孩子的孝道教育的一个表现。孝是责任和义务,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天下。一个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的人,怎么能治理企业,治理天下呢?

【亲子诵读】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宠而丑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解析: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方面,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上,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5个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遭致灭亡,在下层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罚,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骄、乱、争3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故事链接】

伯俞泣杖

汉代梁州有个名叫韩伯俞的人,他有一个非常严厉的母亲,伯俞偶尔做错事情时,最害怕的就是被母亲知道了生气。有时候,母亲会用手杖打他,每当这时,伯俞就低头躬身等着挨打,不哭也不为自己辩解。等母亲打完了,气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道歉。

伯俞长大后,对母亲更加敬爱,常常替她想到很多生活上的小事情。有一次,伯俞不知道因何惹母亲发火,年事已高的母亲随手就打了伯俞几下。其实,母亲打在身上一点也不疼,他却忽然哭了起来。

母亲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不见你像今天这样掉眼泪。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了吗?”

伯愈忙说:“不是的。”他擦了擦眼泪,说:“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我心中庆幸母亲您的身体康健,以后我们还会有很长的时日在一起。今天母亲打我,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的身体大不如前了,所以心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