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49086500000005

第5章 读书,和古人交朋友

读了古书,就是历史的经验,是吸取古人付出辛酸血泪的数千年经验,茹苦含辛再领悟出同样的经验呢?或者说,只是读他的书,而又看不见他的人,可以和他交上朋友吗?当然可以呀!

——南怀瑾《孟子与万章·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精彩导读】

古人之所以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因为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可见人的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因此,作为父母,在子女幼小时,就要教他诵读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南怀瑾倡导儿童读经,也是这个原因。但要注意的是,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而是古代圣贤的典籍,只要是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历久弥新的典籍,都可以被称为经典。

在南怀瑾看来,古人著书立说,累积了多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我们如果不读古书,就是有便宜不知道捡,那真是愚蠢。熟读古书,就能和古人交朋友,就能吸取古人付出辛酸血泪的数千年经验。我们由古书就看到他的时代背景了。例如读李白的诗,不只能感受到大唐盛世的那种狂放气象和磅礴气势,还能体会到李白自身那种卓尔不群的人格力量。尽管从文字技巧上来看,李白的诗似乎不如现代的诗,但李白诗的风格与气势是现代的诗作所没有的。总之,让孩子读书,一定要培养他形成这样的思考方式:先看看发生什么事,再问发生的事是否合理,再问如果你在里面,你会选择谁做你的化身,就是你会跟谁一样。

【亲子诵读】

《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八节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解析: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写的诗,阅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处世,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颜氏家训·勉学》节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胹,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者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解析:

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实事。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他看到古人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起而照办。不懂得服侍君主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守职不越权,见到危难不惜生命,不忘对君主忠谏,以利国家,于是凄恻自忠,要想效法。一贯骄傲奢侈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恭俭节约,谦卑养德,礼为教本,敬为身基,于是惊视自失,敛容抑气。一贯鄙吝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重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周济穷困,于是羞愧生悔,积而能散。一贯暴悍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小心贬抑自己,齿弊古存,待人宽容,尊贤纳众,于是疲倦沮丧,身体弱得不胜衣。一贯怯懦的,要他看到古人的不怕死,坚强正直,说话必信,好事干下去不回头,于是勃然奋力,不可慑服。这样历数下去,百行无不如此,即使难做得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学习所得,用在哪一方面都会见成效。

【故事链接】

韦编三绝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孔子之所以能创立儒家学派,得益于他的勤学。

春秋时,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成的:把竹子劈成一根根竹签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因此写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而这些竹简必须用牛皮绳之类的东西编起来才能阅读。像《周易》这样的书,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晚年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通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他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之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也给磨断了,不得不换上新的再用。

就这样,一连换了多次牛皮绳,孔子才把《周易》研究透。而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仍然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不仅以身作则,给自己的学生树立了榜样,而且还利用各种机会告诉学生“好学”的重要性,最终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大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