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Ⅰ)——衣食住行探由来
49203900000066

第66章 饺子的神奇功效

古代人的传统美食

早期的面食呈片状,所以都叫《饼》,在汤中煮称为《汤饼》。《素食说略》中说《面条,古名索饼,一名汤饼,索饼言其形,汤饼言其食法也。》

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之一。民谚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句民谚背后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东汉末年,伤寒病流行全国,各地灾害严重,病死的人很多。当时,南阳出了个名医的张仲景。他从小就立志治病救人,并潜心钻研古代医书,博采众长,著成《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人。成年后,张仲景以“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为铭,济世救人,情系百姓。

张仲景在长沙任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治病。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有一年,长沙瘟疫盛行,张仲景便在衙门口架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后来,张仲景告老还乡,当他走到家乡白河岸边时,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好受寒的百姓。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记挂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苦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从冬至那天开始向穷人舍药治病。

张仲景所施的药名叫“祛寒饺耳汤”,其做法是用一些祛寒药材和一些发热祛寒的食品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饺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饺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的舍药活动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饺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一般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祛寒饺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都会记起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已用不着用饺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