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馒头的来历,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呢!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前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便亲自率领大军南征,获得了七擒孟获的胜利,尔后班师回朝。这一天,当大军行至泸水时,只见江中浪涛汹涌,水流急湍,不能渡江。眼看大军被阻隔于江岸之上,诸葛亮十分焦虑。
这时,降将孟获求见,孟获对诸葛亮说,泸水中有一猖神,经常兴妖作怪,弄得舟翻人亡。所以,来往行人必须给猖神祭祀,如能在江中扔下49颗人头以及一头黑牛一头白羊,泸水就会立时风平浪静,让行人渡行。
诸葛亮听后,沉吟了一下,对孟获说:“如今蜀国四方安定,怎么能无故杀人祭神?”后来,诸葛亮想了个办法,他让厨师用白面掺水塑成人头的模样,里边包上牛羊肉,用以替代真人头,起名叫“馒头”。当天夜里,诸葛亮披上八卦袍,在泸水岸边点设明灯数盏,将49个馒头供在备案上。午夜三更,命人把祭物扔进了江中。次日天明,只见云开雾散,江水平和,蜀军安然流过泸水。从此,馒头被人传为美谈,并被示为一种尊贵的食品。古人一般在宴会上都要食用馒头。
自诸葛亮以馒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是作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在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就记载有各式各样的馒头,如:捻尖馒头、卧馒头、捺花馒头、荷花馒头、葵花馒头等,皆用于各时的祭供之需。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当时祭功臣庙,用馒头5048个,祭完后送到工部当做匠人的饭食。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做“饼”。唐以后,馒头的形态逐渐变小。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北方人把有馅的馒头叫做包子,但是南方人仍然把有馅的叫做“馒头”,而把无馅的叫做“白馒头”。
现在的馒头多种多样,已成为人们的日常主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