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物质文明史
49325600000072

第72章 宋代官窑与中国古代陶瓷(10)

3.清代制瓷工艺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清初随着政权的稳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顺治二年手工业“匠籍”的废除,康熙十九年御窑厂正式恢复,使景德镇瓷业生产在清代前半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制瓷技术更趋娴熟精湛,瓷器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康熙时期青花、五彩、三彩风格别致;雍正时期墨彩朴素清逸,釉里红发色纯正,青花釉里红鲜艳瑰丽;乾隆时期瓷器以奇、巧、新、精取胜,玲珑瓷和瓷雕等工艺瓷巧夺天工。各时期的高低温颜色釉也“莹润纯全”,珐琅彩、粉彩更精细秀雅。这些构成了康、雍、乾三个时期瓷业的辉煌成就。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与明代青花迥然不同,别具时代风格。其青花钴料的来源,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在景德镇工匠中流传着康熙时期青花用云南珠明料的说法。虽用国产青料,但提炼很纯,杂质排除干净。瓷器装饰画面层次清楚,钴蓝呈色青翠光艳,还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晕染法运用到瓷画中,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装饰题材比明代更加广泛,有取材于《水浒传》、《列国志》、《三国志》、《西厢记》、《西游记》等古典小说、戏剧中的故事场面;有喜闻乐见的八仙庆寿、海屋添筹、洪福齐天、万寿无疆、松鹤、鹤鹿同春、四美十六子等祈福求祥的画面;有兰亭流觞、竹林七贤、饮中八仙、黄山九老、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反映文人士大夫风尚的作品;有耕织图、渔家乐等表达民俗的题材;有双猗牡丹、荷叶莲花、月影玉兰、冰裂梅、博古插花、竹兰梅菊四君子等树木花草类装饰。此时,新兴并盛行的装饰还有以行、草或隶、楷在瓷器上书写长篇诗词歌赋,内容主要为圣主得贤臣颂、出师表、临怀素帖、秋声赋、四景读书乐等。创新与流行的主要器形有棒槌瓶、油槌瓶、荸荠扁瓶、观音尊、凤尾尊、琵琶尊、将军罐及鱼缸等大小器皿。造型质朴凝重,淘炼精细,质白缜密的胎骨与细润平静的釉面浑然一体,宛如玉石一般。

青花器釉面分为坚白釉、粉白釉与亮青釉等数种,以其衬托青翠明艳的青花,显示出绚丽多姿的艺术效果。青花官窑器中,盘、碗、杯、碟、壶、琢器瓶、尊、罐、缸、盆及文房四宝洗、砚、笔架、笔搁等,通常都不署年款,而大量使用花押、图记,或仿写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年款,其中以宣德、成化两个时期仿款最多,少数署“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窑器,多为楷体,篆书极为罕见。由青花瓷派生繁衍的品种还有豆青釉青花、天蓝釉青花、洒蓝釉青花、黄釉青花、绿釉青花、浆胎青花、青花矾红彩和青花五彩等,虽色釉地各异,但青花纹饰均青翠明快。

雍正时期青花原料有多种来源,青花瓷也是多色并存。早期的青花色泽淡而深沉,略有晕散,与康熙五十年(1711)前后的色泽大抵相同。此外还有灰蓝与深蓝色。中期以后,出现了最富时代特色的仿宣德青花瓷,典型器有梅瓶、玉壶春瓶、宝月瓶、鸡心碗及大盘等,造型、胎釉、青花乃至纹饰均以原件为规范。色泽清新幽菁,发色晕散外溢,纹饰用笔纤细。为追摹明永乐、宣德青花苏尼勃青料的自然晕散斑点,特意由工匠于纹饰线条中用笔刻意点染,但这些大大小小的点痕却不能像苏尼勃青自然晕散斑那样渗入胎骨、意趣天然,留下了人为修饰的痕迹。青花器除仿宣德青花外,还有仿明代各朝不同风格的品种。其中,仿成化的青花,色调灰青淡雅,釉面乳白莹润。如青花八宝高足杯,除部分署“大清雍正年制”款外,其款识、器型乃至纹饰均与成化器一样,几可乱真。

而仿嘉靖、万历时的青花瓷则风格又迥然不同,为追摹其时的回青色而使青花呈色浓深泛紫。青花器的装饰技法有淡描、双勾轮廓线填色、重染等,同时有些还进一步加施黄、绿彩釉或金、银彩釉为地衬托,显得雍容华贵。其青花与釉里红并用构图者,青、红两色均艳丽非凡。纹饰内容以龙凤为主,并多用碧桃、牵牛花、团菊、菊花、束莲、天竺、灵芝、水仙、缠枝莲、宝相花、松竹梅、葫芦、三果、石榴、福山寿海、人物故事、梵文、八宝等图案。其画面布局疏朗,笔触纤细,加上明丽的青色,堪为典雅的艺术佳品。青花瓷的造型有大量的创新之作,如橄榄瓶、莲蓬口瓶、瓜棱瓶、海棠式瓶、四方倭角瓶、双陆尊、如意尊、觯及各式新颖的花浇、盘、碗、杯、碟等,器型隽秀,线条优美。一些仿青铜器的大器,如投壶、双螭尊、蒜头尊等,器身高大却不拙笨,给人雍容典雅之感。青花瓷的胎体坚致、洁白、细腻,釉面呈色青白,并以表面呈现橘皮纹为其时代特色。其款识,楷、篆并用,但以“宋椠体”为主,字体工整,清秀有力。

乾隆时期的青花瓷造型精美,图案新颖,华缛多姿,令人叹为观止。青花用料以浙料为主,经精心泡制,呈色比雍正青花稳定、浑厚、鲜亮,纹饰清晰沉重,采用重色者蓝中泛黑。但初期的青花仍保留雍正时期呈色不稳定和线条晕散出廓的现象。青花瓷的图案装饰,严谨拘泥,讲究对称、规矩。内容以团龙、团凤、团螭、夔龙、夔凤、松鹿、八骏、洋莲、缠枝莲、云蝠寿字、松竹梅、荷莲、八宝、梵文等为主,寓以寿意的“山高水长”、“万寿无疆”等文字,也开始在纹饰中出现。以青花淡描纹饰轮廓填彩的斗彩和粉彩品种,边饰用矾红彩,或胭脂紫料彩,或粉彩,装饰以青花题诗填词为多,最常见的是真、草、隶、篆体的乾隆御题诗句。此时,青花与釉里红并用构图的作品,较康熙、雍正两朝为多,青、红两色呈色稳定,深浅浓淡,和谐统一。

青花瓷的造型,端庄规整,风格华丽,新创器型不可胜数,除传统的圆形,四、六、八方,扁六方、长方、方形倭角等造型外,又兴起椭圆双连、三连至七连、天地交泰镂孔等百余种新颖多姿的器形。同时,作陈设用的仿青铜大器增多,如豆、爵、高足盘、壶、天球、鹿头尊、汉壶尊、贯耳尊等,器形稳重大方。仿古的器形和一般琢器类,承袭了前朝的贴塑耳装饰并有所创新,最盛行的是象耳、铺首、夔龙、夔凤、花果等耳饰。除传统的青白釉青花与浆白釉青花瓷外,此时还发展了各种色釉地的青花瓷品种,如天蓝釉青花、东青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霁蓝釉青花、哥釉青花等等,颇为别致。乾隆年款有定制,多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的图章式款识,少见楷书款。

嘉庆时期的青花瓷风格、造型、纹饰、色彩与乾隆时期基本相同,因袭前朝旧制,不敢僭越,但青花瓷的品种和数量却远远不及乾隆盛世。嘉庆初期,青花色泽与乾隆时类同,深沉稳定;其后,部分器物出现了暗淡漂浮的色调并延续至道光、咸丰时。同治以迄宣统时期,景德镇瓷业明显萎缩,工艺低下,但官窑、民窑的青花瓷器仍不断烧造。这一时期的青花瓷,由于青料不纯,色泽或俗艳泛紫,或浅蓝、黑褐,均漂浮而不潜于釉下。由于制瓷工艺粗糙,胎体厚重见拙,施釉稀薄,纹饰线条含混,笔触呆板平庸,较之清前期的青花作品,有天壤之别。清代嘉庆至宣统的青花瓷款识,多采用楷书而罕见篆体,道光以后均以侧锋书写。

清代的五彩瓷器,以康熙时期的作品艺术性最高。这类瓷器上的绘画所用的彩色以红,绿、赭、紫为主,此外还有金彩、蓝彩、黑彩等颜色,真是做到了五彩缤纷,丰富多样。由于五彩瓷器装饰花纹在用彩上大胆泼辣,色调强烈,在上彩以后入窑烘烧时温度也较高,人们称为硬彩。花纹内容以蕉叶纹、锦绣纹、弦纹、花、鸟、虫、鱼、蝶等较为常见。在历朝五彩器中,康熙时期用五彩画出的人物故事画,艺术价值最高。瓷器是一种立体造型的器物,在它上面作画比在纸上作画困难,但艺术家们发挥了高度的智慧和技巧,布局合理,用彩出奇,能在瓷器上作出场面很大的人物故事画,有的简直成为一部长篇小说或一个历史故事的宏伟图卷,如周处斩蛟、黄甫端相马、岳家军抗金等。有的反映了清代初年农村生活的劳动情景,有的作出大幅的花鸟画,就以绘画艺术而论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清代的粉彩瓷器,是瓷器装饰的新品种,它始创于康熙时期。粉彩是在烧好的瓷器上作画,作好画以后再入窑烘烤,粉彩瓷器颜色柔和淡雅,画面有立体感,每一件瓷器的画面都是一幅水彩画。粉彩画的内容多为花鸟虫蝶,形态逼真。到了雍正时期,粉彩瓷器大为兴盛,超过其他瓷器品种,制作工艺技巧极高。乾隆以后粉彩作品仍然盛行,甚至和各色彩釉共同布置在一件瓷器上,华贵异常。清代200多年中,无论是作为艺术品的瓷器,还是生活用瓷,粉彩都占很大比例。

珐琅彩瓷器,又名瓷胎画珐琅,是利用珐琅彩料加工堆迭绘于瓷上而烧成的。

珐琅彩原料则是由石英、长石等原料加入纯碱、硼砂及多种氧化物、氟化物,经熔溶、冷却、研磨等工序制成。清朝宫廷对这种艺术瓷器十分重视,控制也十分严密。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过程分两段:先由景德镇官窑厂烧出洁白细致百里挑一的白瓷,运到皇宫造办处,再由皇宫御用画师或聘请欧洲画师在上面作画。可以说珐琅彩瓷器就是清朝精良的白瓷同西洋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珐琅彩的内容有花鸟、人物、题诗等。最常见的花卉有月季、天竹、腊梅、兰花等。人物有神童、仙女等;欧洲人的形象有天使、美女、圣婴等。珐琅彩瓷器精美异常,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灿烂的鲜花。

斗彩瓷器,这时期品种增多,它把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结合起来,艺术水平超过明朝。斗彩已经普及到一般生活用瓷上面,装饰内容也极为丰富。作画时采用渲染烘托的画法,画的内容有团花、折技花、卷叶花等。花纹讲究对称,布局严谨、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图案效果。

清代的颜色釉瓷器工艺,在200多年里也有许多创造和发展。景德镇烧制的“粉青”、“红釉”、“窑变”、“豇豆红”、“蟹甲青”、“鳝鱼黄”、“茄皮紫”、“松石绿”等颜色釉,为陶瓷釉色的设计,增添了许多新品种。乾隆时期发明了很多制瓷新工艺。

工匠们很好地掌握了胎釉性能,巧妙地用制瓷原料仿制出竹器、木器、铜器、石器、象牙雕刻器等各种器物形象,此外,还烧制成功镂孔填釉的“玲珑”瓷和大型雕刻转心瓶和转颈瓶,匠心独具,技艺空前。

中国的陶瓷手工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广泛吸收了中外优秀文化艺术的精华,形成一套独特的工艺技巧。到清代中叶即乾隆时期,造诣精深,作品极多,使得中国陶瓷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有潮涨便有潮落,中国瓷器终于盛极而衰。清代中叶以后,中国的古代社会已经走到尽头,中国古代瓷业到嘉庆至宣统时期,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衰败。

附:建议阅读论着目录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2.朱伯谦:《朱伯谦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

3.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李民举:《宋官窑论稿》,《文物》1994年第8期。

5.耿宝昌:《复议宋官窑青瓷》,《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