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跑进屋里来,你也许认为他一定是累坏了;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跑进屋里来,你也许认为他一定是饿坏了;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跑进屋里来,你也许认为他一定是渴坏了。于是,你自作主张地要求孩子停下来去休息,招呼他吃这喝那。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如果做他喜欢的事情他会觉得累和饥渴吗?所以说,父母要抱着谦卑的态度去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父母尊重孩子体现在哪些方面?
尊重孩子的选择,尽可能地与孩子平等相处,并尽量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犯了错误的孩子。
2.父母应该如何看待孩子老出差错?
抱着尊重和体谅的心情去对待她,还可通过活动,跟孩子玩游戏,在其中抱着“我不了解孩子”的诚恳态度去观察孩子,并接纳他、体谅他。
没有一事无成的孩子
情景再现:
浩浩妈妈回忆说,两年前,她抱着1岁多还未能独立行走的浩浩闲逛,浩浩看见邻家小朋友正在玩一个红色的球,就执意也要。妈妈无奈,只得给他买了一个。浩浩可喜欢那球了,简直与球形影不离,就连吃饭、睡觉都要把球放在身旁。浩浩妈妈说,说来也怪,自从有了这个球,浩浩不仅很快学会了走路,还特别喜欢踢球,弄得家里的墙壁上都是他的“杰作”。后来,浩浩4岁了,她想让孩子静一些,就给浩浩报了个围棋班,可浩浩就是不乐意,每逢去训练时,总是哭哭闹闹的。
别人的宝宝会背唐诗,自己的宝宝却连话都说不清楚;别人的宝宝乖巧听话,自己的宝宝却经常调皮惹事;别人的宝宝与父母其乐融融,自己的宝宝跟自己却像仇人,说不上三句话就开吵。是的,像这样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如意的父母还有很多,他们总是抱怨;但是,责怪是没有用的,不能解决问题。虽然每一个孩子的智力与感情水平都不同,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使用适合的方法来培养孩子,跟孩子沟通,都可以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孩子。所以说,有些孩子的个人特质和潜能没有得到发挥,只是因为教育方式和培养方向阻碍了孩子潜能的开发。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时,如果这个兴趣恰好与孩子本身的兴趣相吻合,那么孩子在兴趣培养过程中便如鱼得水一般,其蕴藏的潜能也能得到极大开发。倘若这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相悖,则孩子在兴趣培养过程中,便几近煎熬而产生抗拒,甚至因此与父母产生嫌隙,两败俱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风格。如果让一个天性肆意的孩子去学围棋,或是让一个天性内敛的孩子去学表演,就会无形中为孩子平添不少压力。人们对有兴趣的事情往往容易全身心投入,最易见成绩;反之,则难得成就。
事实表明,孩子童年时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事业发展的方向。孩子对某事物的深厚兴趣,往往会成为他在该方面取得成功的先导。父母不妨让孩子按照他固有的个性来发展自己。这样他不仅能享受快乐,父母也省却了诸多操心。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做出一些成绩来。作为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也许你发现别的孩子有的喜欢钢琴,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跳舞,都有一技之长,而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又没有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感觉,肯定让你非常烦恼,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懂得吃喝,将来一事无成。这其实是你没有发现和发掘他的兴趣。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孩子虽然小,但他们也有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孩子的兴趣有一定的年龄特点,如1岁左右的孩子对撕纸乐此不疲,而两三岁的孩子则热衷于玩水等。不久前孩子还很感兴趣的东西,现在已经“靠边站”,让位给其他更感兴趣的事物了。事实上,很多孩子的特殊兴趣,会随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年龄增长而逐渐消退或减弱,只有极少数人在后天努力下能够将其发挥得出类拔萃。发展孩子的特殊兴趣,不仅能培养孩子和谐自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的潜在能力,还能为他日后的生活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多的娱乐方式。
陈先生的女儿从小喜欢在课本上画画,陈先生发现后,不但不责怪,不打骂,反而很“纵容”孩子,常常鼓励她。陈先生常常出差,每到一处就买风俗画片、卡通画什么的带回家。女儿有了这些心爱的“宝贝”,在学校里下了课,也不出去玩了,而是留在教室里画画。于是,陈先生又跟女儿的班主任沟通,让班主任在出手抄报、黑板报,布置宣传栏,以及插图比赛时,尽量让女儿参加。陈先生说,自从女儿有了画画的爱好后,她对周围的事物更加关心了,不论是到农田,还是到跳蚤市场,她都能找到画画的题材。
其实,如果孩子能长时间全身心地投入某一件事情,那么这可能就是孩子的兴趣所在。由此而形成的专注力,更是孩子今后成功的重要基础。实际上,尊重孩子的兴趣就是让孩子拥有快乐,就是我们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父母要为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创造条件。发展孩子的兴趣就是给孩子提供成长的沃土。家长要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如带孩子外出游泳和参观,带孩子观看各种竞技表演和比赛,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帮助孩子开阔视野。
父母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兴趣,比如阅读兴趣、科学兴趣等。从孩子稍能听懂父母说话时,父母就可以开始给孩子读故事书、念儿歌,接着就让孩子试着跟读。在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方面,对于稍大些的孩子,父母可以为其准备一些材料,比如木块、条形磁铁、小瓶、小石头、各种纸等,让孩子经常摆弄,逐渐认识它们。一块磁铁能吸住铁质材料,要费好大的劲儿才能把它们分开,这些现象会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
事实上,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当人们认为“兴趣来自培养”的时候,就会忽视个体自身的兴趣属性,不是根据孩子的兴趣本身去促进孩子的发展,而是把兴趣强加给孩子。过于逼迫孩子学这学那,容易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疲惫心理,也是对孩子承受能力的极大考验;而且这种做法有时是在“扬短避长”,而不是因材施教。但是,如果家长太过顺从孩子的“自然”,孩子就会因为懒惰的天性而失去很多宝贵的受教育机会。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及时培养,将其转化为孩子的爱好和特长。
如今,大部分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导已经越来越多地趋向理性。他们开始更多地征求孩子的意见,可以如朋友般地和孩子交流沟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对于孩子的未来,父母更希望他能够在一步步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发现自身的优点和兴趣,进而通过主动的学习和吸收将其变为自己的特长,而不是单纯地被父母强加于身。父母还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增加孩子的阅历,让孩子体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便早日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父母一旦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应尽量为孩子提供最佳的条件和所需的帮助。比如,提供他所需要的材料、为他创造相应的学习机会,以及给他介绍好的老师等。
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培养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却也不需要什么复杂高深的文化知识。长期来看,孩子往往会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上取得长足发展,形成他们的优势领域,也就是所谓的天赋。因此,只要找对培养方向,方法得当,相信你能培养出一个健康优秀的孩子。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为什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兴趣的驱使下,孩子不仅能形成专注力,还能主动去学习,将兴趣变为自己的特长。
2.如何帮孩子找对培养方向?
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为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基本兴趣。
“我的孩子几岁上学合适?”
情景再现:
在一次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讲座中,半数以上的父母问了我同一个问题:我的孩子几岁上小学最合适呢?佩佩妈妈咨询我:“我女儿马上就要上学了,可是我们夫妻意见不能统一,我坚持6岁就上,老公坚持7岁再上,不知几岁才是最佳年龄?”小滔妈妈问我:“我的娃娃下学期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他的年龄有点儿小,5岁半,到了小学有点儿担心孩子跟不上,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再继续读一年学前班?”思琪妈妈说:“看到一个同事的孩子5岁半就上了小学,而且学习成绩特别好,我掐着指头算了一下,我家孩子正常上完幼儿园再上小学就6岁半了,这岂不是很吃亏?”
从“孩子几岁入学合适”这个问题延伸来看,我发现,现在的家长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不清楚“年龄背后的秘密”。
有的幼儿8个月大时,就开始牙牙学语,喊爸爸、妈妈了;而有的幼儿都1岁8个月了,还不能说话。幼儿说话早的家长不必为此沾沾自喜,而幼儿说话晚的家长也不必忧心忡忡,一般来讲,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三个年龄层次: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人们的自然年龄就是实际年龄,我们所说的“1岁、2岁”说的就是实际年龄。生理年龄是指生理发育成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年龄不一定完全一致,比如营养不良导致的生理发育延迟,就属于生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人们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就是心理年龄,也可能与实际年龄不完全一致。
大部分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实际年龄和生理年龄,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年龄。现在,我们知道了“年龄秘密”之后,考虑“孩子几岁入学合适”时,就知道特别要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程度:儿童是否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否具备了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知子莫若父母,根据孩子的表现,孩子几岁上小学家长应该自己找到答案。家长始终要记得,你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讲到这里,有的家长会质疑:既然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那么我们是不是没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呢?事实上,心理学上讲到孩子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可揠苗助长,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都不同,一定要完成本阶段的任务才能顺利进入下阶段。也就是说,家长应该重视孩子进入了哪个阶段,而不单纯以年龄段为界限。
我们学习育儿经的目的是为了获知孩子会经历哪些阶段,这些阶段是大部分孩子都会共同经历的,就像我们的一生会经历不同的心理时期一样。每个人都会经历婴儿期(分为前后两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个心理年龄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比如幼儿期天真活泼;青春期的情绪波动与反抗、冲突;进入老年期,心理活动趋向稳定、害怕孤独、易猜疑、情感容易倾向忧郁。
以一个0岁的婴儿发展到20岁的青年为例,从出生到18岁会经历六个心理发展阶段:婴儿前期(0岁~2岁)、婴儿后期(2岁~3岁)、幼儿期(3岁~6岁)、童年期(7岁~12岁)、青春期(12岁~16岁)、青年期(17岁~35岁)。一般说来,这些阶段都是稳定的、共同的,而阶段的长短却是不一样的。我们只要大体掌握孩子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然后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好了。
婴儿前期是指孩子从出生到2岁左右的时间,但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婴儿在这个阶段内要经历从吃奶过渡到断奶,从躺卧状态、完全没有随意动作过渡到随意动作,从完全不能说话过渡到最初步的言语交际。其间,父母要注意与这个阶段的婴儿建立完全的信赖感,因为他们的生理需要完全依赖成人及时给予满足,若婴儿与亲人之间没有建立依赖关系,就会产生不安全的心理状态,出现情绪问题。所以这个阶段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婴儿后期:自我意识萌芽,但饮食和大小便等还要依赖成人,在此时的孩子身上,“依赖性”与“违逆性”同时存在。他们既依赖父母,又会违逆父母,出现让他干什么事情他都不要的情况,干不好时又会产生害羞的心理。所以父母要帮助他们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幼儿期: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但当主动行动遭到失败时会产生失望与内疚的心情,所以父母应该加强孩子的主动性,克服内疚感,维护孩子的健康情绪。
童年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发现自己有某些方面突出、成熟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自信心,所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及时发现他们蕴藏的潜力,避免产生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