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错综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但当遇到矛盾和困惑时,又希望得到成年人无条件的理解与支持,心理上的断乳期与精神上对成人的依赖相互矛盾、成就感与挫败感也在这个时期交替并存,所以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既复杂又充满矛盾,也被称为“青春期叛逆期”。同时青春期孩子的体格、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都在变化,父母应帮助孩子处理感情问题、伙伴关系、职业选择、道德价值等问题,避免让孩子产生身份混淆,耐心地倾听和理解后的切实帮助可以让叛逆期的孩子仍保持跟父母的良性沟通,而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误解而导致心灵沟通之门的关闭。
青年期:个体的生理机能进入人生的顶峰时期,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也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在青年初期仍有延续青春期未能处理好的心理矛盾。
由于外在因素和各种条件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也有一定的差距,每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时距幅度可以有些摇摆。这些个性化的区别才是家长更需要留意的。
因此,对于“孩子几岁入学合适”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问陪伴孩子成长最直接的人,就是父母自己。孩子是否真正到了适宜上学的程度,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事实上,孩子6岁、7岁智力差别并不大,智力不是决定孩子上小学的关键,此时对孩子而言,比较明显的差别是在身体上、心理上。我觉得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而定,综合考虑孩子的智力水平、身体发育、自理能力等,来确定孩子的上学年龄。
上学晚的孩子在集体中会表现得更成熟、老练、能干懂事,容易让孩子变得更自信,对自己的期望值会提高,这些良好的心理感受还可以促进孩子进一步学习。上学早的孩子一般由于接触大孩子,早期明显比同龄孩子聪明。但孩子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在身体器官功能和动作还没有成熟以前,让孩子承受繁重的课业负担,孩子学起来很吃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而且对孩子的眼睛危害也很大,由于眼睛提前“上班”,其后果是孩子眼睛超前发育而出现超前近视、超前高度近视。另外早上学的孩子在行为能力上的表现不如晚上学的孩子,自控力也相对较弱,而在学校教育中,比如体育课上,对孩子的行动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要求相对严格,而孩子总不能达标反复产生挫败感,再加上老师或者家长的过度批评或指责,则不利于原本就在适应校园生活的低年级孩子心理健康地发展。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孩子年龄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三个年龄层次: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父母要特别关注孩子在这三个年龄层次的身心发展平衡程度。
2.我们从出生到18岁会经历几个心理发展阶段?
从出生到18岁会经历六个心理发展阶段,分别是婴儿前期(0岁~2岁)、婴儿后期(2岁~3岁)、幼儿期(3岁~6岁)、童年期(7岁~12岁)、青春期(12岁~16岁)、青年期(17岁~35岁)。
自理自立,不替代孩子成长
情景再现:
蒋女士有个女儿,名叫晨晨。晨晨刚上幼儿园时,就表现得比一般孩子出色。为了小晨晨上幼儿园,蒋女士全家出动,还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蒋女士负责给晨晨讲故事和带晨晨去幼儿园参观,帮助她提前了解幼儿园的环境。蒋女士还特地去书店买了《春天的幼稚园》《爱的小屋》《汤姆上幼儿园》等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绘本,晚上睡觉前给晨晨讲些幼儿园里的小故事。而晨晨爸爸就负责带晨晨去社会活动中心,在那里让她习惯和小朋友在一起的生活方式,还特地教给她一些必备技能,强化培养她的独立和自理能力,也锻炼了她应变和社交等在社会生活中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刚到新学校,老师就对小晨晨称赞不已,说她很乖,不像其他刚入园的小朋友那样一直哭闹,还能自己吃饭,会和其他小朋友主动打招呼,玩游戏。有的小朋友刚去的头几天裤子都尿湿了,晨晨却会自己去厕所了。
读五年级时,晨晨放学后开始独自从学校回家。有一天下午放学时下雨了,蒋女士手头的工作紧急离不开,她心里纷乱无比:没法给孩子送伞怎么办?后来,她索性想:就当我现在在外地,她总不能靠我一辈子。结果,晨晨等了好久,雨也没停。最后晨晨就给爷爷家打电话,很好地解决了当时的困难。
有些父母为了保证孩子能成龙成凤,从幼儿园开始就包揽了孩子的一切,替孩子做了许多该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情,而孩子的意见完全没有得到重视和尊重。这在忽视了孩子意志的同时,也打压了孩子的上进心,同时也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
我们还经常看到有些父母对孩子说:“某某小朋友总是说脏话,我们不和他玩;某某小朋友爱打架,我们不和他玩……”父母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跟“不好”的孩子交往,所以就帮自己的孩子挑选朋友。左挑右选后,才发现可以一起玩的小朋友剩下没几个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父母一味地干预和过度担心反而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变得不合群。
尽管这些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不懂得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过于注重孩子学习和强行把自己的愿望加到孩子身上的情况下,不仅他们自己成为了令孩子讨厌的“监工”和“保姆”,也使孩子出现了诸如磨蹭、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于是,家长“教”得越多,孩子反而越抵触。
这些父母的这种想替孩子成长、替孩子做决定的教养方式,很难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孩子终究要走向社会,做一个独立的人。还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学会飞的小鸟,他们渴望独立做决定并获得尊重。所以,父母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正当选择。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的反应要“慢半拍”,鼓励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这样,他才能从弱不禁风的小蜗牛成长为处变不惊、应付自如、独当一面的勇士。
所以,父母一定要记住一点: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冒险精神,远比让孩子单纯地掌握知识更为重要。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该怎么做?
家长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正当选择。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的反应得“慢半拍”,要鼓励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孩子,陪妈妈去串门好吗?”
情景再现:
有一次,我要出差几天,担心孩子爸爸照顾不好他,就告诉儿子:“宝贝,妈妈要出差了,妈妈送你去奶奶家住几天,让奶奶照顾你,好吗?”没想到儿子一脸严肃地对我说:“算了,我不去!我跟妈妈都走了,爸爸一个人在家很寂寞,我要在家陪爸爸!”儿子说出如此贴心的话,让我很感动。
我们一直认为孩子需要大人的陪伴,其实不然,有可能是孩子在陪伴大人。所以说,你认为你带着孩子逛街很辛苦,可说不定是孩子陪着你买东西;你认为是你带孩子串门,反过来想,也许是孩子陪着你在走亲访友。因此,亲爱的父母们,趁着孩子还小,多请孩子陪你完成几件事吧!
你可以请孩子陪你逛逛商场、超市。现代生活离不开去商场、超市购物,从孩子小时候起,父母就会经常带孩子出入商场、超市。可等孩子长大些了,就会渐渐不愿意与大人一起外出。这时,你需要放下身段,请孩子陪你逛逛商场、超市。因为你是在购买一家人所需的物品,不仅包括你的,你爱人的,当然也有孩子的。你要通过这个机会,让孩子清楚他的生活日用品是怎么来的,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和他自己的喜好,帮助孩子认识更多物品,甚至教他如何选择这些物品。
聪明的父母在购物时,不会一心一意只看自己需要的东西,还会给孩子讲解见到的事物:这件东西有什么用途,为什么要挑选某件商品……孩子大些,有他自己感兴趣的物品时,可以让孩子主动地自行选购,但家长应即时告诉他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对孩子有没有用,我们会不会买,或者为什么我们不会买。孩子可能会对很多商品感兴趣,去翻动,此时父母就应该告诉他轻拿轻放,并要求他尽量放好。
你可以请孩子陪你一起收拾房间。家务活总是琐碎而繁杂的,当你觉得身心俱疲的时候,你想过请孩子帮你一起收拾房间吗?很多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但都是父母在帮他收拾,而孩子有时还未必领情。现在的孩子个个人小鬼大,上幼儿园时就开始要求自己选择要穿的衣服,想做主人的苗头早有显现。
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朋友曾跟我讲,日本孩子的自理能力普遍比中国孩子强。比如小学生在校吃午餐,送来时都是用箱子装好,或者装在大桶里面的,学生们每天轮流分餐,连老师的饭菜也由他们分配。吃饭的时候,值班的学生系上围裙、戴上口罩和白色的厨师帽,郑重其事地进入了角色。餐后,值班同学再把盘子、碗等整理好,搬到教室外。学校里面的活动,比如文艺演出,表演什么节目、谁扮演哪个角色、借演出服装、音乐伴奏等,都是孩子们自己讨论决定的。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才去请教老师。所以说,我们也应该尽早地让孩子学会自理。
请孩子陪你一起收拾房间,你对他收拾房间的要求,不能和对大人的要求一样。孩子很难做到把地扫干净,还常常把脏东西扫得到处都是。父母让孩子扫地时,就请他用一把小扫帚和小簸箕,看到脏物随时拾起。
有些孩子特别不愿意做家务活,因此,你别让孩子把收拾房间当成一种负担,可以想点儿有趣的点子。你可以说:“这些火车玩具该睡觉了,快放到架子上让它们去睡吧!”“娃娃要回家吃饭了,把它放进箱子里吧。”你也不要把整理房间称为“做家务”,而是把它说成是“紧急行动”。用游戏的形式整理孩子自己的小东西会让孩子觉得更兴趣,你可以说:“我们来个比赛怎么样?我来数数,数到10,看谁能先把所有积木放回盒子里。”
孩子乐意收拾房间,很大程度上是渴望成为大人的同伴,这是很可贵的,你要尽力满足他。这时候,最有效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干一件非常具体的事。这样,小人儿干得既认真又高兴,还真能帮不少忙呢。
你还可以请孩子陪你一起去朋友亲戚家串门。我们大人有不少的朋友亲戚,去朋友家坐坐,去亲戚家走走,聊聊天,联络联络感情。很多家长在走亲访友时都喜欢带着孩子,一方面是为了联络感情,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可现在的孩子宁可一个人待在家里也不想去走亲访友。
儿子的两个同学就此对我大倒苦水,他们说自己根本不喜欢被父母强迫着参加各种聚会,希望父母能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当我问起两个孩子在国庆期间参加了什么活动时,这两个孩子都是一脸的郁闷之色。一个说父母总带着他走亲访友,参加各种大人的聚会,觉得很没意思;另一个说,参加聚会时,大人们总对他评头论足,争着问他考得怎么样,他一点儿也不想回答,可他要是不好好回答,他妈就批评他没礼貌。通过和孩子的交流,我发现,孩子不喜欢“被走亲访友”,是因为他们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或者是因为“被比较”让他们有了心理压力,或者是因为被别人过分关注觉得不好意思。有时候,孩子几乎成了大人争面子的工具。
所以,当你下一次请孩子陪你去走亲访友的时候,不妨提前了解一下聚会中都有哪些孩子去,这些孩子是否和自己的孩子同龄,是否有共同语言,再征求自己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去了也不会感到孤单无趣。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陪着孩子去他的朋友家玩玩。大人有自己的朋友,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朋友。
当父母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请孩子陪自己完成几件事,不仅能体现自己对孩子的尊重和认同,也能让孩子了解到你有多么在乎他。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父母请孩子陪自己完成几件事,有何意义?
体现对孩子的尊重和认同;让孩子了解到父母有多么在乎他。
2.父母请孩子陪自己完成哪些事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让父母与孩子都从中受益?
请孩子陪着逛逛商场、超市;请孩子陪着一起收拾房间,做家务;请孩子陪着去朋友亲戚家串门。
那些父母该知道的教子技巧
布置孩子的生活空间,尽量少放家具和装饰品,多留活动空间;配备一个适合他身高的储物柜,一方面便于他安全存放重要物品,另一方面便于他收拾整理。让他自己整理、打扫他的生活空间。
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的选择和决定,给他独立做选择和做决定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对家庭事务的“知情权”,告诉他家庭的一些变化。尊重孩子,不要用强硬的命令口气说话。
让孩子学会自立,在他遇到困难时,父母的反应要“慢半拍”,鼓励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