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变得不听话了,
孩子总是给我惹祸,
……
快停下你的抱怨吧,
换个角度来看他的这些行为,
也许你能从中发现他的“闪光点”。
“不听话”,其实是在尝试独立
情景再现:
有位妈妈来我这里咨询,她的孩子读小学四年级了,她说:“孩子最近表现有点儿差,喜欢和父母顶嘴,不太听话。”这位家长希望我能帮忙和孩子沟通,弄清楚“孩子到底怎么了”。家长列举了孩子种种“不听话”的表现。比如在一篇写“夏天”的短文中,孩子写小知了在树上叫,她认为这句话不合理,告诉孩子写“知了”就可以了,不能写“小知了”。可孩子说什么也不肯“认错”改正。还有一次做家庭作业,家长让其大声朗读课文,孩子偏偏要小声读,这不是明摆着跟父母唱反调么?
我到学校的时候,孩子的老师却告诉了我截然相反的情况。老师说,孩子的胆子比以前大了,还独立负责元旦晚会的舞蹈,是一名非常称职的小班干。老师还发现孩子这段时间很爱动脑筋,上课时能有与众不同的回答,下课也能与老师讲自己的见闻,谈谈自己的想法。我把这一切告诉了这位妈妈,她听后竟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位妈妈的表现体现了大多数家长的想法。父母想要孩子听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孩子更正确。有的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观点,管教孩子时往往粗暴地要求孩子不许这样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这就容易与孩子产生情绪上的对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经验,以及活动范围都在增长,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有了更强的控制感和认知感,独立性越来越强。而多数父母已习惯于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之爱,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狭隘,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希望小人儿服从自己。因此,当孩子开始独立思考时,“不听话”的冲突就油然而生。
在父母眼里,每个阶段孩子都有不同的“不听话”表现,年龄小些的孩子的“不听话”多发生在生活中,而年龄大些的孩子的“不听话”则集中在学习上。
有一段时间,我一下班回家,儿子第一句话就会问:“给我买玩具了吗?”他爸爸出差,从外地打来电话,他抢过话筒就叫:“给我买玩具!”家里玩具成堆,可儿子还是不断地说要买。后来,我发现儿子真正在意的不是玩具是否“新”,而是一种“新”的玩法,所以我就把旧玩具拿出来,让儿子自己拆开拼成新的玩具,儿子就不再吵着买新玩具了。
孩子喜欢新玩具,表明他有很强的探索欲。孩子学会走路、说话后,父母可以适当扩大他的探索疆界,甚至可以让他做一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比如在成人的视野范围内自己玩耍、自己喝温度适宜的汤、拿儿童剪刀剪纸等。凡事坚持自己来,是孩子发展个性的展示,通过这个过程,他将成为有自己思想的人。因为这个时期,孩子必须学习“自主”,独立地吃饭、穿衣、大小便等。若无法独立自主,孩子可能会感觉羞愧、怀疑自我能力。
孩子的好奇心总是很强的,总喜欢对各种东西乱摸乱碰,这样就有可能损坏一些东西。也因为孩子好奇,妈妈越不想让孩子做,孩子就越想知道,如果做了会有什么后果。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父母可试着跟孩子一起尝试这件事,让孩子尝尝“自食恶果”的滋味。比如有些家长会特意让孩子摸一下热水杯,让孩子体会到热水的可怕,孩子下次自然不会再摸了。这样经过两三次以后,孩子就会知道要听妈妈的话了。
对于孩子“不听话”,父母应该坦然面对,不要条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强势手段来解决,这可能使孩子将来唯唯诺诺、缺乏主张,或成为阳奉阴违的人,或让他误认为暴力才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手段,甚至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
父母可以利用逆反心理有利的一面来处理孩子的“不听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多,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欲望更加强烈,这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这时候父母就应该在保证安全与合理的前提下,尽量为孩子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比如买衣服或是吃东西时,都尽量征求孩子的意见,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的机会。让孩子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意见,并能对孩子的意见按照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处理。幼儿发表的意见、做出的决策,大多没有价值,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可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小主人意识,并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使他们懂得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这对于控制孩子的逆反心理大有益处。
郑女士带小北到卫生间洗澡,正要给他脱袜子,他却说:“我自己来!”结果一只袜子掉进了洗澡盆里。趁妈妈出去晾袜子的时候,小北把沐浴露拼命往手上倒,接着往身上涂。郑女士进来一看,说:“天哪,沐浴露都快被你倒去一半了!”正要训小北,他却笑嘻嘻地对妈妈说:“我不要你给我洗,我要自己洗!”郑女士说:“你洗不干净的。”小北却固执地说:“就能洗干净!”张女士说:“你别任性了!”“就要任性!”弄得郑女士哭笑不得。
我告诉郑女士,孩子做过的事即使不妥也不要再责怪他,因为责备只能让双方产生不快,不如当作一次教训,下次避免就是了。比如妈妈不想让孩子自己倒沐浴露,那就事先把瓶子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在这件事上,妈妈不仅不能责怪孩子,还要先赞许他:“啊,我家宝宝原来这么能干啊!”接着再边教他边给他适当的帮助,比如教他该怎么做,告诉他怎么洗才能洗得干净,或者和孩子商量好,他自己做哪些,妈妈又来帮助他完成哪些。虽然由于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不够成熟,操作一些事情不熟练,但我们需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条件。还有什么比愿意主动做事情更能体现一个人生命的力量和意志力呢?父母应该积极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父母可以把任何的引导和生活教育都当成游戏,带着孩子做,并且乐在其中,从而引导他达成目标。比如孩子要洗手,你不应该嫌孩子喜欢玩水,把衣服弄脏,而放弃让他自己学习洗手。父母带着他做,并且一个一个步骤讲解:“把袖子拉起来,水龙头打开,把手用水冲湿,涂点儿肥皂,手心手背搓一搓,把泡泡冲干净,把水龙头关上,拿毛巾,把手擦干。”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就是让孩子去独立探索最终结果。
所有孩子都会有探险行为,孩子想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可以做什么用?能够打破吗?这些行为帮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父母不妨为家中那个好奇、乐于探索、坚持自我、勇于挑战的他拍拍手,并高兴地感叹:“我的宝宝会探险了。”
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大人的标准来处处约束他,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好的探险环境。对于年幼的孩子,当他在自己吃饭时,父母要准备易拿握、不易摔坏的碗和汤匙给他练习。父母应觉得孩子练习吃饭时满地食物、满嘴饭粒、满手油腻腻的情形很有意思,而不是难以忍受。父母还应将家中危险和贵重物品盘点清楚,收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同时将孩子可以探索、触摸的东西拿出来,放在他可以随手拿到的地方。为他准备一个专门的柜子,装他的玩具和物品,让他可以尽情翻箱倒柜。
当然,家长还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或冷处理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不听话”。可以先不理他,等他的情绪完全平静下来时再去和他讲道理。当孩子表现好时也要及时鼓励;另外还要尽量让孩子的生活内容丰富一些,当他有了不合理要求时你可以带他去做另一件事。平时和孩子多沟通,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要平等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情绪需要,从而减少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什么?
在父母看来,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行为可能就是不听话的表现,同时,父母想要孩子听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孩子更正确。
2.为什么说“不听话”的孩子反而容易取得成功?
因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冒险精神,远比让孩子单纯地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凡事坚持自己来,是孩子发展个性的展示,通过这个过程,他将成为有自己思想的人。
3.如何让孩子“听话”?
利用逆反心理有利的一面来处理孩子的“不听话”;可以把任何的引导和生活教育都当成游戏,带着孩子做,并且乐在其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从而引导他达成目标;还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或冷处理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不听话”。
“犯别扭”,其实是坚忍、积极的表现
情景再现:
有位家长为他孩子常常“犯别扭”而苦恼,他说:“我家点点有个让我比较头疼的现象,有时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会闹别扭,要拿一样东西,我拿给他,他又推开不要,看我手退回又说要,如此反复几次,直到我不理会他,他大哭一场才收场。我该怎么做才好?”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点点的表达能力还不强,他只会说“要”或者“不要”,还不能表达其他情感;二是家长没能理解点点的需要,同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耐心与点点沟通交流。其实,点点只是想自己去拿那样东西,想独自面对挑战,拿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于爸爸的帮助,点点不会委婉地拒绝,只会说“不要”。
我给点点爸爸提了几点建议: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要有耐心,不能发脾气,与孩子积极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独立”,不要表现出轻视或制止他做什么,只可以启发和引导他;当孩子不会做或者做不好的时候,要耐心地告诉他原因、方法,当他能够很好地完成时,就要及时加以表扬。
不久以后,点点又因为够不到桌上的玩具又哭又闹。爸爸灵机一动找来几本书,让点点踩在书上去够他的玩具。果然,点点毫不费力就拿到了他的玩具,开心地玩了一下午。
同样的情形,在别的家长眼里,就是孩子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至少在满满爸爸眼里是这样。一次,当他把满满仰卧放到床上时,满满却想仰卧坐起来,这动作连大人也觉得难,这个只有8个多月的孩子在经过好几次努力后,终于坐了起来。还有,如果满满想拿到一样东西,而这东西很难拿到,他总是乐此不疲地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哪怕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当然最后满满爸爸总会帮他忙,因为满满爸爸不想让孩子这么小就觉得有些东西即使努力也没法拥有。满满爸爸想让孩子明白,只要不懈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虽然他现在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可等他长大后遇到困难时就不会退缩,就会积极面对。通过这些小事,满满爸爸想培养孩子良好的素质。
面对孩子的“犯别扭”,大人往往只从表面看到孩子的无理取闹,却没有深入下去,从中看到孩子在“犯别扭”中表现出来的坚忍、积极的一面。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从他们身上发现的问题仿佛也特别多,上课不能注意听讲,课后不能完成作业,学习态度不积极,不主动。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原因是孩子缺乏坚忍、积极的精神;另一个原因则来自家长:在生活中,家长的太多包办滋养了孩子的惰性;在学习上,家长又反过来要求孩子勤奋刻苦,这两者显然是矛盾的。在家庭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着一件东西,家长却出于某种原因把那件东西拿走了,于是孩子哭闹不休,发起脾气来;或者,初秋的天气,爱漂亮的小姑娘非要穿漂亮的裙子,家长却偏要她再多加件外套,小姑娘勉强穿上外套,心里却闹起了别扭。
不同父母有不同的育儿观念,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有的父母面对孩子“闹情绪”“耍混”毫无招架之力,立即向孩子妥协,温柔地安抚孩子,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停止哭闹,只要孩子不哭,什么都好说。他们直接拿玩具、糖果去哄孩子,甚至对他们做出不切实际的许诺。这样做看似可以一下子解决问题,实际上却埋下很多隐忧:父母的这种做法是娇宠,孩子以后更难管了。因为孩子会逐渐产生依赖,而依赖本身就会滋生懒惰,使人精神松懈、不愿独立思考、容易为他人左右。
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有的父母表现的却是另一种极端,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加以拒绝。严厉训斥、体罚等暴力手段会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产生恐惧,不仅不能起到相应作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当孩子“犯别扭”时,父母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是,正视孩子“犯别扭”的原因,并帮助他清楚地表达出来。“你现在想玩这个东西,但是妈妈把它拿走了,所以你很生气,对吗?”“你想把漂亮的裙子穿在外面,所以不想穿外套,是不是?”像这样说出孩子的心声,他们便能感觉到“妈妈懂得我的感受”,情绪就会慢慢平稳下来。这时,妈妈的道歉或解释往往会让孩子不再闹脾气。